石雕,亦稱“石刻”,為我國五大雕塑傳統(tǒng)(陶、木、石、銅、泥)的組成部分。會館的石雕裝飾大多用于柱礎(chǔ)、欄桿、抱鼓、壁芯、香案和墻基等處。
會館照壁里側(cè)壁芯中央雕刻有一外為長方形、內(nèi)為一橢圓形的高浮雕“二龍戲珠”,構(gòu)圖嚴謹豐滿、華貴典雅,造型上下翻飛、扶搖飛翔、剛健威武,技法細膩精湛,充滿了超人的神秘力量,為清代石雕佳作。照壁四周雕刻鑲嵌有四條夔龍捧壽,照壁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刻有行龍,工麗嚴謹,氣韻生動。
會館中軸線上“大義參天”牌坊的中間兩柱各有三塊抱鼓石,從三個方向把柱子固定。六塊十二面抱鼓石,分別采用浮雕技法雕刻著“蒼龍行云”、“丹鳳朝陽”、“輩輩封侯”、“蝙蝠撲云”、花卉和人物故事等。
東側(cè)有一幅石雕戲曲故事《井臺會》,人物造型比例適中,雕刻技法細膩。咬臍郎騎在高頭大馬上,身著甲胄,一手挽繩,一手執(zhí)弓,背后一面大旗迎風招展,在兩個士兵的擁簇下,顯得英姿勃發(fā)。李三娘頭梳高發(fā)髻,身穿圓領(lǐng)高衫,站在井臺邊上,一手提水桶,一手執(zhí)桿,脊背稍向前傾,神情恬淡,充分顯示出一個含辛茹苦、勞累過度的婦女形象。整個畫面細致具體,母憐子狀,溢于畫面,感人至深。
西側(cè)一幅《狄仁杰登山望母》石雕,刻畫地更是感人,四個人物表情不一。狄仁杰身著官服,面向天空,望著幾朵白云,右手抬起欲掩面哭泣,孝心動天。整個畫面簡潔流暢,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一種思母之情,極富感染力。
龍、鳳、猴和蝙蝠等動物圖案,雕刻細膩,線條簡樸。龍鳳造型修長灑脫,鳳大體作雄雞頭、冠、雉身、鶴頸、足、鴛鴦翼尾,間以云氣紋,象征著美好幸福;蒼龍雕刻得清新剛健,穿云撥霧,給人一種蒼勁豪邁的力量動態(tài)美;猴、蝙蝠亦工麗細致,上下兩只蝙蝠雖頭小如棗,但鼻眼逼真,張口作吼叫狀,四周襯以云紋,似從天而降,一大一小兩只猴子在松間跳躍嬉戲,活潑可愛。
這六塊抱鼓石均由整塊石料雕琢而成,造藝精致完整。
大殿正中有一臺高近1米的青石香案(供桌),正面有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雕刻的一幅“八仙慶壽”圖。中間是手拄拐杖的老壽星,身邊有一仙童服侍。背景雕著云紋和象征長壽的松柏、仙鶴,兩側(cè)八位仙人手執(zhí)不同法器向老人祝壽。老壽星和藹可親,仙人意誠心虔。上部雕云龍紋及火焰寶珠,它不同于尋常的二龍戲珠,龍尾向內(nèi),龍頭向外,然后調(diào)頭內(nèi)視,表現(xiàn)出龍的動勢和雄姿。刀法嫻熟圓潤,紋飾自然流暢。
大殿內(nèi)柱礎(chǔ)全部雕刻,柱頂石鑿有花飾是重要宮殿和廟宇的標志。會館大殿內(nèi)柱礎(chǔ)高近半米,大部分雕刻成上部為圓鼓鏡式;中部為八棱,四周均有圓雕的小蹲獅,造型別致,姿態(tài)各異;下部有方式和八棱兩種,分別雕刻有駱駝、鹿、羊、鶴、鵲、山果、花卉、陰陽圖、二羊抵頭、海浪山石等。這些藝術(shù)小品,活靈活現(xiàn),生動有趣。造型的特點是不刻意追求細節(jié)描寫,而注重動態(tài)表現(xiàn)和意趣,形成畫面古拙、渾樸而有韻律感的特色,很有點漢畫像石的味道。柱礎(chǔ)雕刻與室內(nèi)的木雕、彩畫上下相映,生輝滿室。
大殿臺階前的漢白玉石欄桿是會館石雕的一種。臺階上的欄板柱子由地伏、欄板、望柱和抱鼓組成。會館的欄板式樣為禪杖欄板,是常見的透瓶欄板。透瓶欄板由禪杖(尋杖)、凈瓶和面枋組成。每一組欄板雕刻凈瓶三個,中間一個上雕三幅云,兩端只鑿作半個凈瓶。
欄板柱子既有攔護的實用功能,又有使建筑的形體更加豐富的裝飾作用,雕刻有力,線條簡練,很好地起到了襯托大殿雄偉的作用。整個院內(nèi)有盤龍石柱燈八個,采用高浮雕技法,刀法奔放自然,線條流暢遒勁,給會館增色不少。
在牌樓東側(cè)有一碑刻,碑額部分的兩條盤龍雕刻得細膩精致,可稱做石雕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