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用朝天鉤配紅蟲垂釣的人越來越多。事實上,筆者每次出去釣魚,也是提前備好了兩套釣組的,要是水里的水草比較多,或者用臺釣法釣鯽魚結果不理想的時候,都會改成傳統(tǒng)釣法。畢竟釣鯽魚時使用七星漂等釣組,在掛上蚯蚓餌、紅蟲餌,效果著實不錯。 不過,只有實際操作之后,我們才能發(fā)現在預想之中沒有想到的問題。好比說,大家都知道正常情況下,朝天鉤進到水里會向上圖中所展示的圖1的狀態(tài),鉤尖應該是朝天的,跟河底形成90度的角,但是幾次之后,就變成了圖2的狀態(tài),入水以后,魚鉤就無法正常的躺平了,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圖3的情況。 筆者以前就是經常兩種釣法交替使用,而不是僅僅局限在一種釣法之中。我們要是使用傳統(tǒng)釣釣鯽魚的話,朝天鉤的釣組,最好是去買那種配好的線組,購買時去的店鋪也要是專業(yè)一些的漁具店才好。配好的線組,放到水里以后,在半水的時候就會有一粒浮子在水面,而不是完全沉到水里。筆者認為,朝天鉤可以稱得上是傳統(tǒng)釣中最為靈敏的一種線組,尤其是鉛墜和浮漂要是可以達到平衡,那線組絕對會更為靈敏。 我們在外出釣魚時,肯定會先提前選好自己的垂釣水域,以及釣具釣法。我們要是用朝天鉤垂釣,那就可以采取臥鉤底釣的方法來施釣,因為這種垂釣方法極為適合野釣。下邊,筆者就從用釣鯽魚時魚兒吞餌的狀態(tài)和浮漂顯示的問題稍作解析,稍后繼續(xù)介紹傳統(tǒng)釣法 首先,我們從點漂來看。點漂,說的是我們在釣鯽魚的時候,有魚咬鉤以后產生的一種漂相。這個時候,浮漂輕柔且穩(wěn)靜的小幅度下沉、復原,再下沉、復原,反復幾次的漂相,就是點漂。點漂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釣餌被魚吞食所引起的,鯽魚發(fā)現食物之后,經常會頭朝下,尾巴朝上,魚身則是傾斜向底的,然后小口小口的啄食鉤餌,就好像是在搗蒜一樣,把釣餌吞進嘴巴,然后馬上又吐出來,接著在吞進嘴巴,反反復復的,最少也要三兩次。 鯽魚在吃食的時候,子線跟鉛墜都會隨之一起有所動作,這就讓水面上的浮漂也跟著產生了一定的動作,也就形成了點漂漂相。反復的吞吐鉤餌,并不是鯽魚在吞餌,它只是在品嘗和試探,只有當食物合乎它的口味,它又沒有感覺到有什么危險的時候,才會正式吞餌,所以處在點漂狀態(tài)時,釣者一定不要提竿,不然這個時候肯定是跑魚。點漂,只是鯽魚打算吞餌之前給釣者的一個先兆而已。 說到釣鯽魚的漂相,在天氣比較冷的時候,除去點漂以外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送漂。送漂,指的是浮漂在原地慢慢從水面升起的一種漂態(tài),也有人管它叫送浮。這個漂相一般就是在點漂之后會形成。浮漂從水面向上升起1-3厘米就不在升的時候,人們稱之為小送漂,超過3厘米的話被稱為垂直大送漂,也可以叫大送漂,而浮漂要是送出水面以后呈斜向,那就是斜向大送漂了,也叫斜送漂,當浮漂被完全送出水面橫臥在水面上就可以叫做倒向大送漂,也叫倒漂,送漂主要就是魚餌被魚兒吞食所造成的。 我們野釣鯽魚的時候,并不是說餌一下去,鯽魚就橫沖猛搶的吃餌的,它們吃餌的時候非常謹慎,總是要反復吞吐試探一番才會吞餌。它們吃餌的動作基本是抬頭落尾平身,魚的身體和水底是平行的,魚嘴里含著魚鉤釣餌把鉛墜就拉離水底了,所以浮漂也就跟著一起上升,形成了送漂漂相。 漂相不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魚在吃餌的時候,把魚鉤釣餌和鉛墜拉離水底的遠近高低不同而已。傳統(tǒng)釣法中的小送漂,是魚吞餌后不游走,讓鉤餌鉛墜離底距離短,浮漂上升不多的緣故。大送漂則是魚吃餌后,并不停留,而是馬上向上抬頭落尾,魚體呈頭朝上,尾向下的向上傾斜的狀態(tài),在此刻也不游走,不過這會兒鉤餌鉛墜比小送漂時要離底遠一些,這就形成了大送漂的漂相。 用朝天鉤釣鯽魚時,提竿主要就是抓送漂,抓死口,這樣的中魚率會高很多,大送漂很容易看,沒什么好說的,小送漂就難很多了。這是因為小送漂動作很小,釣者一定要時刻處在緊張的狀態(tài),不然抓口不迅速,很容易跑魚的。 我們在天氣比較冷的時候,野釣鯽魚一般都會讓三兩粒浮子,在水面上飄著,然后讓浮子呈弧線形分布,筆者觀察過水下的浮子排列的弧度,弧度向上變化就要起鉤,因為小的上浮基本都是大鯽魚,所以要學會看漂。筆者就見過剛學傳統(tǒng)釣的釣友,因為不注意小動作,怎么都釣不到半斤以上的大鯽魚。 現今玩兒七星漂的多數都是歲數比較大的釣友,其實我們在野釣的時候,完全可以使用朝天鉤配上七星漂,然后在掛上蚯蚓餌、紅蟲餌,效果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野釣釣草洞的時候,長竿短線七星漂,連連上魚,臺釣玩家干著急也沒用啊。不過,還得得要釣者自己找到鉤線漂的平衡點才好,當魚兒打破這個平衡點的時候,就是我們提竿的時機了。筆者曾經用臺釣釣法調七星漂,兩顆星在水上,四顆在水下,還有一顆在入水處,當然這也釣上魚來了,總之,釣法是多變的,釣友們一定要靈活應用才好。 |
|
來自: zhangshengli86 > 《傳統(tǒng)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