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10. 以新課改理念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質疑能力 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中心小學 王先慈 郵編:444309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笨茖W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問題開始。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質疑問難是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開始。世界上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疑問” ?!百|疑”是開啟創(chuàng)新之門的鑰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正是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保護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因而,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誘發(fā)學生質疑問難,鼓勵他們從“不敢問”到“勇于問”,并通過引導,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質疑問難,提高探究學習的效率。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敢于質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倡質疑問難,讓學生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正是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保護和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那么,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質疑情景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眱和辛藷釔劬陀辛藢W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創(chuàng)設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誘導學生積極提問,每發(fā)現(xiàn)一個小問號,這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兒勾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習就變成了一種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維就愈活躍。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情緒高漲,其樂無窮?!?/p> 疑是思維的發(fā)動機。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边@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疑”是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然而,要使學生“有疑”,首先必須令其愿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質疑問難的寬松環(huán)境,學生沒有想好的問題允許再想,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fā)問,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答錯了允許重答,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提出意見。在這樣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敢想、敢說、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有爭論、有收獲的課堂上,勇于大膽創(chuàng)新,在這樣一個有疑問、優(yōu)等生得到提高,后進生得到帶動。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钴S。教師應放下架子創(chuàng)設一種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平時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愛動腦的孩子。 對每一個有思維價值的疑問給予獎勵,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予以鼓勵,讓學生以能問、善問為榮,從而樂之愛之。生要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質疑欲望。如教學十一冊《向命運挑戰(zhàn)》時,教師談話激趣導入:大家都知道張海迪,從小學起患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但她以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了疾病和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小學到大學的學業(yè),掌握了好幾種外語,翻譯、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成為一代楷模,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位像張海迪這樣向命運挑戰(zhàn)的英雄人物。(出示課題)他們事跡更使人驚嘆,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讀題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寫誰?挑戰(zhàn)什么?怎樣挑戰(zhàn)的? (2)巧用矛盾,激發(fā)學生質疑興趣。如教學十二冊《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讀到寫小女孩美麗的外貌:“那金黃色的頭發(fā)打成卷兒披在肩上”。有生問:文章寫小女孩那樣可憐,這兒為什么要寫她這么美麗呢?教學法十一冊《小抄寫員》時,學生讀到敘利奧第一次挨父親罵后的內心:“敘利奧一聲不響地受著責備,忍住了就要流出來的眼淚,心里卻很歡喜?!睂W生問:敘利奧為什么受了責備而“心里卻很歡喜”? 二.開拓質疑途徑 敢問不難,善問不易。一個人的手指也有長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問題質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養(yǎng)質疑能力的過程中,可從語文教學中找出途徑: 1、看題目提出疑問。如《勞動最有滋味》——為什么說勞動最有滋味? 2.對不懂的詞句提出疑問。如“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保ā度稌荨罚皥远ǖ男拍睢敝甘裁矗窟@句話是什么意思? 3.對重復語句提出疑問。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jié)!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潑水節(jié)!”(《難忘的潑水節(jié)》)為什么要重復說“1961年的潑水節(jié)”? 4.對反義詞的運用提出疑問。如《溫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總理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睘槭裁词呛涞?,又是溫暖的呢? 5.對時代背景提出疑問。如上述《“綠色的辦公室”》一文中,列寧為什么要化裝成割草工人,當時的社會情況是怎樣的? 6、對結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提出疑問。如《五彩石》一文中,為什么第一段要寫傳說中的瑤池。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僅要激發(fā)學生質疑興趣,還要引導學生明白,一篇課文或一段、一句話要質疑什么。從小學語文來看,一般質疑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把握時機積極質疑探究。 1、在預習中質疑。 教學課文之前,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學。自學中要求學生完成一般任務外,還應“不提問題不讀書”、“讀書必發(fā)問”。讓學生將初步自主探究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下來。 2、在課題上質疑。 課題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可以幫助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課文出示課題后,可讓學生說說從課題中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這樣,既理解了課題,又為學習課文設置了懸念,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內容的興趣。如教學《鳥的天堂》,出示課題后,學生問:“天堂”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鳥的天堂”?出示了課題《一定要爭氣》后,學生質疑:誰要爭氣?為什么要爭氣?怎樣爭氣的? 3、在閱讀理解中質疑。 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時,會不斷地產生新的認知沖突。這是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探究課文的好機會。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中重點詞語,句子或段落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長此以往,學生讀書必疑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啟迪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學習《林海)一課,“親切與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學生問:為什么這兒要寫三次?它們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學生讀了凡卡寫的信封“鄉(xiāng)下,爺爺收”“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問:信封這樣寫,爺爺能收到信來接他回鄉(xiāng)下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認知經驗產生的疑問,對理解文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提出后,探究的興趣高漲,積極思考討論,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這些內容。 4、在教學后質疑。 學習完課文后,學生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lián)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應鼓勵學生學完課文后積極質疑。如教學《凡卡》后,學生問:凡卡最終結局會是什么?學生就能聯(lián)系實際,認識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不同的生活,學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問:周貴為一國,工作是那么勞苦、簡樸,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員工作不認真,還貪污受賄呢?此問更是拓展了學生思維。 三、教給質疑方法 “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币箤W生善問,必須“教以漁。”課堂上,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提不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也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提問。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和現(xiàn)在的一般語文課堂中,學生常常都是在教師的牽引下,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學生根本沒有自由的空間,更談不上自己的見解和質疑。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沒有得到落實。我在教學中將質疑貫穿整個閱讀教學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紙》時,學生讀完課題后,我就讓學生根據(jù)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質疑、探究,在學習結束后再一次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合作、探究、解決。逐步培養(yǎng)學生質疑習慣。 學生明白質疑的重要性,也基本養(yǎng)成了質疑的習慣,但如何提高學生質疑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合理、高效的質疑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名言、名人事例激勵。青少年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師根據(jù)這些特點,鼓勵學生課外搜集有關質疑的名言和名人事例,以此來啟迪、鼓勵學生質疑。教學中,我在學生搜集有關名人質疑的事例以及相關名言的基礎上,組織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交流課—— 通過交流,學生充分認識“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它對我們的學習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學生起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要讓學生愿意質疑,必須堅持教學民主的原則。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發(fā)表意見。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在教學中提出了“三不”、“三歡迎”和“三允許”的觀點。所謂“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師。所謂“三歡迎”,一是歡迎質疑,二是歡迎發(fā)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三是歡迎發(fā)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所謂“三允許”,一是允許說錯做錯,二是允許改變觀點,三是允許保留意見。 這觀點確實行之有效,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就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當學生踴躍地發(fā)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范。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tài)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惟有如此,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 (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比Ф嗄暌郧?,科學家伽利略也說過:“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幫助他們去發(fā)現(xiàn)?!闭{查我們周圍的學生,上課根本沒提問題的習慣。長期的接受性的教學使我們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提不出問題,也不知道從何提問:要么是面面俱到(無選擇,無重點),要么是提書上現(xiàn)存的思考題。有的還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什么疑難。這就需要教師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那么從何發(fā)疑? 1.找尋關鍵詞發(fā)問。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問題。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學生在閱讀中能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xiàn)。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要引導學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實有深意的文字中質疑,也就是找尋文章關鍵詞句。 在初讀課文時,一般是要求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而在精讀課文時則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尤其是那些與中心緊密相關的詞句。 2.抓矛盾進行質疑。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卻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加以質疑,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從文章題目中質疑。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閱讀時,可針對題目提出一些問題。從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的題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課題直接點明了中心,這樣先為學生質疑做好鋪墊,就降低了學生質疑的難度。 4.針對課文中的難點質疑。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由于知識面不廣,往往會弄不懂。這就是課文的疑難點,就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 5.抓住標點符號質疑?!耙呻y”對學生來說是暫時還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坝幸烧邊s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了問題,怎樣解決?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老師起組織作用,得出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 6.從課文的空白處發(fā)問。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要注意一下控制:時間控制。首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三是,準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的一無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過場。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學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后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難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結尾處追問。有些文章對故事的結尾未作交代,結果到底怎么樣呢?可作追問。 質疑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據(jù),找聯(lián)系,抓重復處,抓含蓄處等。這樣經過方法的指導及訓練,才能逐步由“敢問”到“善問”,真正使學生提出富有個性化的疑問。在實踐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大膽地、毫不拘束地提問,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不迷信教材、老師,沖破標準答案,這樣才可以使學生作為獨立的個性,去發(fā)現(xiàn)、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路,新方法。 四.培養(yǎng)質疑品質 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思維品質是學生思維活動中智力特點在個體的反映,體現(xiàn)了每個個體思維水平和智力的差異。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廣闊性,提出的問題就比較單一;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條理性,提出的問題就會雜亂無章;如果學生缺乏思維的深刻性,提出的問題就很膚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jù)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注意運用教師示范,學生實踐,集體評估三個相互結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過程中,質疑問難的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總之,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向“自能讀書”邁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質疑。學會了質疑,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落到了實處。 21世紀的社會是學習型、知識型的社會。誰擁有知識、擁有能力,誰就擁有21世紀;誰拒絕學習,拒絕成長,誰將被留在20世紀。要學習,要成長,就得依靠教育。由此,想到自己身為一名當今的教師,倍感肩上責任之重?!霸鯓优囵B(yǎng)由一批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真正人才”這個重大而響亮的問題擺在眼前,提醒自己要轉變觀念,從實踐中切實執(zhí)行。至此,遐思到小學生質疑,釋疑能力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的淺薄觀點即學思結合、由“疑”而新。 學思結合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寶貴經驗。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使人越來越迷惑,事實正是這樣,一個只是消極地讀書學習,不積極思考,沒有刨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在學習上有所獲的。 學習本身就是思維的過程,則其中更強調學和思的結合,根據(jù)自己幾年的教學經歷發(fā)現(xiàn),學習應把學、思、疑、問聯(lián)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化的學習過程,心智過程。 學習是吸收信息的輸入,是提供思考的材料。思考是在學習中進行的,不能離開吸收知識去進行思考。因而在學思結合中,學習是前提和基礎,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即“學”是思、疑、問的第一步。 學習必須思考。語文教學從小抓起,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會思考,再深思。最后到達精思。而且要求學生在讀中精思,才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在讀中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詞、句、文章背誦。讓學生誦讀與思維同步,把誦讀與思維發(fā)展智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思同步,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思考能力。這一點,小學語文新教學大綱也鮮明地提出來了,因此,教師要從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力、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學思結合的關鍵是質疑、釋疑。學則須疑,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在學中應當有問題情景,作為教師千萬不要扼殺學生的問,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問題情景。記得我班有一個學生,在小作文中寫道:“老師,有一次上《口語交際》課,我提出一個問題,你訓我別亂問以后,我再也不敢問了,怕問了?!笨吹竭@點風震撼了,思緒萬千——教師千萬別扼殺學生的思考,要有疑而問,有了“疑”才能產生新問、新知。于是教師要注意給學生“疑”的空間,“疑”的機會,特別是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形像,注意自己角色的多變性,既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們的大姐姐,哥們兒。要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居高臨下。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的思維才能放松、擴大,才能大膽、自由地問,生出寶貴的“疑”來。學生的“疑”產生了,教師要特別注重用賞識的方法給予學生鼓勵,不能不耐煩地嚴加訓斥,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由無疑到有疑,開始發(fā)現(xiàn)矛盾,自學解決問題,從而獲新知,對于學生的“疑”,教師還要注意引導由淺層次的疑到深層次的“疑”。開始多在字、詞、具體問題上發(fā)生疑問,以后才能就文章句、段、主題上發(fā)生疑問,引導了學生質疑,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釋疑,教師千萬不能包辦代替,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也就是讓他們在思維過程中,從而獲得新知識、新能力。 語文學習,不僅須思須疑,而且要讓學生有了疑要敢于發(fā)問,用外部語言把問題明確提出來。問是學、思、疑的結果。不學、不思、不疑,是提不出問題的,尤其不能提出發(fā)展智力有價值的問題,有了問題還要讓學生敢于辯論,特別是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應當向他人提出,不僅要向老師、向學習比自己好的同學提出,而且也可以向學習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學提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相問題,多向、雙向信息交流,以求釋疑,真正有獲。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最終也是“學會做人”,我們二十一世紀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學、思、疑、問的心智過程,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新型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會做人,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五.養(yǎng)成質疑習慣 質疑問難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要注重堅持不懈,使學生“常質疑問難”。但是這種好的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的,學習方法和能力更不是一蹴而就即可掌握得了的,都是要經過長期、反復、嚴格的訓練和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和掌握。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師要作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要鍥而不舍地把這項工作貫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養(yǎng)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讓同學能自己學會提出問題、學會質疑,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只要我們堅持不懈,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fā)問,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更會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善問”、“好問”,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方法和追求的目標。學生動腦、愛思考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終生受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就能促使學生敢于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于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代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加強訓練,循序漸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知道從哪兒入手去質疑問難,怎樣把自己讀課文時產生的問題用語言較好地表達,既清楚又不違背原意,什么樣的質疑問難是有價值的,等等,最終使學生“會質疑問難”。一方面,要定期講評,明確方向?;ㄐr間整理學生的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晶瑩的亮點,在課前課后,利用兩三分鐘進行講評,誰優(yōu)誰劣,使學生有身邊實際的例子和榜樣可學。另一方面,要精選例文,教給方法。從課文中精選出幾篇例文,帶著學生一起閱讀課文,一起從課題想到課文,有意識地在課文重點、難點及關鍵處設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慢慢領悟讀課文質疑問難的方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劉小媚《語文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初探》 〔3〕張麗芬《小學語文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 〔4〕謝奕鵬 莫愛娥《論語文教學中的質疑能力培養(yǎng)》 〔5〕肖信菊《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中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