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jié)選改編自徐龍著《滇香四溢(香草篇)》,點擊閱讀原文可進(jìn)入購買頁。 徐龍 人民大會堂西餐廚師長、中國烹飪大師、 世界御廚協(xié)會會員(Club des chefs des chefs) 在32年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大量關(guān)于香料的資料。 野拔子其貌不揚(yáng)地的生長在大山遍野的雜草間。它普通的無法在普通,經(jīng)常不被人所注意,甚至視而不見。由于低微貧寒,在保山和楚雄甚至有“狗屎香”和“狗尾巴香”的蔑稱。野拔子也像忠實的家犬一樣,不離不棄地守望在當(dāng)?shù)孛癖娮笥?。隨時聽候主人的使喚,喜歡它的自然也是從不奢求的黎民百姓。 歷史文化 野拔子如同其名,具有強(qiáng)烈野性的芳香,甚至有點桀驁不馴,性情奔放。大理一帶的彝族稱野拔子為苦里巴,在祥云彝寨還有一段苦里巴的傳說:相傳數(shù)百年前,一個落魄的皇帝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一個叫姆土拉的彝族村子,長途勞頓饑寒交迫,便到一戶人家討飯。好客的彝家殺一只雞,用苦里巴燉了招待他。苦里巴燉雞的香味令皇帝大喜過望,連肉帶湯全部吃光。幾年后,他重坐江山依然懷念苦里巴燉雞的美味,便不遠(yuǎn)萬里重回彝村尋找苦里巴燉雞。彝家人見皇帝都如此喜愛吃他們的美食,就自豪地把這道當(dāng)家菜叫:“天子菜”。雖然被譽(yù)為“天子菜”,野拔子還是忘不了其草根情結(jié),毫無攀龍附鳳的心念,仍然悠閑自在地生長在山野間。心甘情愿地與這里淳樸的民眾相守。 烹調(diào)應(yīng)用 野拔子在云南分布較廣,傣族、苗族、傈僳族、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朋友都會利用它煮雞、燒豬肉和燉牛羊肉。 狗屎香黃燜雞 野拔子最適合燉雞,保山“狗屎香黃燜雞”使用新鮮的野拔子枝葉就先用文火炒微焦,將其香味逼出后盛出備用,鍋肉加油燒熱倒入臘肉、姜片、干辣椒和草果翻炒出香味,放入剁好的雞塊爆炒,然后加水及預(yù)先炒好的野拔子文火燉一個小時,加鹽調(diào)味即可。 苦里巴燉雞 大理祥云彝家的“苦里巴燉雞”是在野拔子開花時整枝采摘曬干,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里來客人,直接將干野拔子揉碎或用紗布包起放在用山泉水燉的土雞湯里,干野拔子的藥香味道更濃,使雞肉細(xì)嫩,湯汁鮮美。而東山、米甸、普淜等彝寨的做法又略有區(qū)別,各具千秋。 野壩子燉雞 楚雄的“野壩子燉雞”是要先把火腿皮炒出油,加辣椒炒香,再放雞塊炒至斷生加水煮熟,最后加野壩子和土豆燉至雞肉酥爛。 在德宏盈江,野拔子的種子還是一種油料作物。當(dāng)?shù)氐睦圩?、景頗族及漢族利用群眾野拔子籽榨油,野拔子油在色、香、味上甚至比菜籽油還要好,常用于烹調(diào)魚、肉及蔬菜。 野拔子也是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保健茶飲,如大理賓川苦里巴茶、騰沖野壩蒿涼茶。干制的花序用火烤黃,沸水沖入,代茶飲服。清涼甘甜,香氣四溢。提神補(bǔ)氣,滋陰壯陽。 野拔子也是秋冬季蜜源植物。野拔子蜂蜜很有名,新鮮時呈淺黃綠色,結(jié)晶后為淡黃乳色,質(zhì)地硬而不堅,蜜質(zhì)甜而不膩,蜜中具有野拔子花獨特的芬芳。有“云南硬蜜”的美譽(yù),為屬蜜中上品中的極品,從古至今都是皇家御用貢蜜。該 蜜具有清涼解毒、潤肺生津、止咳補(bǔ)氣、消食化積之功效,在很多民間偏方中被列為一味重要的藥引。以楚雄大姚野拔子蜂蜜著名。 搭配食物野拔子不僅適合雞肉、也可以為牛羊肉、豬肉、臘肉、 火腿等增香,與蔥、姜、蒜、辣椒和草果。 加工方法 野拔子在秋季開花時采收,曬干后在陰涼干燥處備用。 醫(yī)藥價值 中醫(yī)認(rèn)為野拔子性苦,味微辛,歸肺、胃經(jīng)。有疏風(fēng)解表、清熱消炎、抑制腫瘤的功效,其中花的作用最強(qiáng)。對感冒、消化不良、腸胃炎、瘧疾等癥有良效。外用止血、敷爛瘡、蛇咬傷等。 異名解析 野拔子雖然在云南多處可見,但各地的叫法不同。如昆明、玉溪一帶叫“野蘇”、“野香蘇”、“香蘇草”、“野壩草”等;屏邊稱“小紫蘇”、“把子草”;楚雄叫“野壩子”、“野壩蒿”、“野壩棵”、“蒿巴巴棵”;保山稱謂最豐富“狗屎香”、“野狗芝麻”、“狗尾草”、“糞水藥”;普洱和思茅則叫“菓菓茶”、“掃把茶”。 少數(shù)民族朋友也有用自己的語言的叫法,如麗江納西語是“古克多”、傣語是“臘悠麻”、彝族名為“阿能拋”,而哈尼族名字則是“仨壩恰”。 野拔子在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叫法也不統(tǒng)一。貴州貴陽稱“木姜花”、都勻是“魚香菜”;四川鹽邊“野白木香”、米易“滿山香”、峨眉山“野蘇麻”、敘永“木漿花”;河南“野薄荷”、“牛膝”。此外還有“草撥子”、“白背蒿”、“半邊香”、“小鐵蘇”、“鐵蘇蘇”、“鐵蘇棵”、“小山蘇”、“青牛夕”等。 作為藥草還有:香芝麻蒿、皺葉香薷(《云南中草藥選》),崩瘡藥(《廣西藥植名錄》)等叫法。 |
|
來自: 風(fēng)里行云 > 《舌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