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新:漫談《漢宮秋》第四折 (一) 《漢宮秋》是元雜劇中一部不朽的名著,這部名著的重點在第四折。 如果單獨看第四折,既沒有引人入勝的矛盾沖突,又沒有曲折復雜的戲 劇情節(jié)。它的登場人物也少得可憐:除了臨近結尾的地方尚書五鹿充宗 出來講幾句話以外,基本上是漢元帝一個角色獨唱;另外還有個小太監(jiān), 像個影子似地跟在他后面。然而這一折并不顯得單調(diào)和沉悶,相反卻具 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效果?重要原因之 一,是前三折已經(jīng)為第四折精采場面的出現(xiàn)作了充分的準備。因此,我 們必須把第四折與前面的戲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 《漢宮秋》第一折,主要是寫王昭君因為不肯向毛延壽行賄,曾經(jīng) 被點破圖像,發(fā)入后宮,可是漢元帝在一次巡宮的時候,聽到王昭君彈 琵琶的聲音,發(fā)現(xiàn)她是一個容貌出眾多才多藝的女子,對她產(chǎn)生了強烈 的愛情。這一折的氣氛非常歡快,漢元帝與王昭君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試看漢元帝唱的[金盞兒]曲: 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種谷,夏澆麻,情取棘針門粉壁上除了差法。你向正陽門改 嫁的倒榮華。俺官職頗高如村社長,這宅院剛大似縣官衙。謝天地,可憐窮女婿,再誰敢 欺負俺丈人家! 語言很詼諧,流露出一種按捺不住的洋洋得意的情緒。作者在第一折盡 力渲染漢元帝高興的心情,顯然是為了與末尾第四折形成鮮明的對照, 也就是先替劇本主人公設置一個順境,以便于反襯后面的逆境。這是一 種先揚后抑、欲擒故縱的表現(xiàn)手法。漢元帝在第一折得到王昭君時越是 欣喜欲狂,到第四折失掉王昭君后悲哀的心情也會越重。 第二折和第三折寫毛延壽把美人圖獻給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于是呼韓邪以武力威脅漢王朝,強迫漢王朝交出王昭君。漢元帝本來堅決不 肯讓王昭君出塞,無奈五鹿充宗、石顯等文武大臣都怯懦無能畏刀避箭, 沒有人敢?guī)П叭サ挚剐倥h元帝費盡唇舌反反復復地責備他們,他 們?nèi)匀惶岵怀鋈魏问剐倥吮挠嫴?。最后漢元帝只好到灞陵橋為王昭 君餞行,眼巴巴地看著她被匈奴使者帶走了。王昭君到邊界上即投江自 盡。在這兩折中,漢元帝面臨著意想不到的災禍,竭盡全力進行掙扎, 終于沒能逃脫不幸的命運。他由歡樂的頂峰一步一步地跌入了痛苦的深 淵。尤其是漢元帝與王昭君的離別,乃是整個故事最大的轉折點,也就 是邏輯上的高潮。在《漢宮秋》這個劇本中,邏輯上的高潮與感情上的 高潮并沒有重疊在一起,因為漢元帝滿腹的辛酸悲苦,在送別時還沒來 得及盡情傾吐。但第三折邏輯上高潮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造成了骨鞭在喉不吐 不快的形勢,從而為后面再掀起一個抒發(fā)感情的高潮,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 件。 以上說明,前三折的戲,全部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全是為第四折 積蓄力量。由于前三折鋪墊得好,第四折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形成 了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 ?。ǘ?/span> 《漢宮秋》不僅描寫了一場愛情悲劇,而且描寫了一場政治悲劇。 漢元帝與王昭君既是一對情侶,又是兩個政治人物。他們的愛情關系的 發(fā)展,始終與政治斗爭交織在一起,始終與國家的命運密不可分。 歷史上的漢元帝并沒有寵幸過王昭君,他在位的時候漢王朝還比較強盛,而匈奴則趨于衰落。他派遣王昭君和親也不是由于受到匈奴的逼 迫,而是為了鞏固漢王朝與匈奴之間業(yè)已存在的友好關系。王昭君去匈 奴是自動請行的,她出嫁后曾經(jīng)生兒育女,根本沒有投江自盡。①然而馬 致遠創(chuàng)作《漢宮秋》的目的,并不是如實地反映西漢時代的狀況,而是 利用歷史題材曲折地表現(xiàn)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寄托自己對于當代生活 的一些看法。作為一個失意的漢族知識分子,馬致遠親身經(jīng)歷了元朝滅 宋的社會大變動,目睹了元朝政治的黑暗,很自然地會產(chǎn)生追懷故國的 情緒。他在創(chuàng)作《漢宮秋》的時候,對《西京雜記》中有關王昭君的傳 說進行了大膽的改造,①虛構了漢元帝與王昭君的愛情悲劇,并且以此為 線索,把宋末元初的時代特征熔鑄進歷史題材中去。雜劇中漢朝與匈奴 的關系,不符合公元前一世紀的真實狀況,但很像軟弱無力的南宋王朝 與咄咄逼人的元王朝之間的關系。毛延壽、五鹿充宗和石顯的藝術形象, 都與歷史上的真人對不上號,②而是反映了南宋末年大批賣國求榮或貪生 怕死的文臣武將的丑惡面貌。王昭君已經(jīng)不同于歷史上那個擔負著促進 民族友好的光榮使命的姑娘,而是一個在強敵壓境時勇于自我犧牲的愛 國主義者。漢元帝也不像歷史上那個太平天子,相反卻很像一個亡國之 君。作者往往通過漢元帝的嘴,講一些自己想說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把 他當成了自己的化身。從表面上看,《漢宮秋》第四折是寫一個古代帝 王懷念他所鐘愛的妃子。從實質(zhì)上看,這一折乃是作者馬致遠借古人之 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以隱晦和間接的方式,懷念一個消失了的時代, 哀悼一個滅亡了的國家。因此,這一折當中以漢元帝的名義抒發(fā)的思想 感情,與南宋滅亡以后大批遺民的思想感情非常接近。我們不妨看一下 第四折中詠唱孤雁的一支〔白鶴子〕曲: 多管是春秋高,觔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輕?待去后,愁江南網(wǎng)羅寬;待向前, 怕塞北雕弓硬。 再把這支曲子與南宋遺民梁吉士的《四禽言》詩比較一下: 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前叫虞舜,奈 此乾坤無路何。行不得也哥哥! (《宋遺民錄·卷一》) 曲子和詩創(chuàng)作于同一個時代,都運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現(xiàn)手法,都是國破 家亡之后流落無依的人們的生動寫照。由此可見,第四折的情節(jié)雖然極 其簡單,但內(nèi)容卻異常深廣,它概括了作者對于整整一個歷史時代的深 切感受。當然,其中濃厚的絕望和感傷的情緒,也反映了馬致遠世界觀 的消極方面,是遠離群眾斗爭的封建知識分子找不到正確出路的一種表 現(xiàn)。 ?、?《漢書·匈奴傳》:“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后漢書·南匈奴傳》:“昭君字嬙, 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 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span> ① 《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 小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 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案窮其事, 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span> ② 參看《漢書·佞幸傳》。 ?。ㄈ?/span> 第四折的構思非常巧妙。作者先讓漢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王昭君 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有來得及與王昭君細訴衷腸,即被長空大雁 的叫聲所驚醒。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對著大雁,淋漓盡致地傾訴了自己 極度苦悶憂傷的感情。這種寫法的優(yōu)點,首先是為漢元帝思念王昭君提 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作者選擇的時間是秋天的夜晚,地點是蕭條冷落的 深宮。就在這個地方,當初百花盛開春意正濃的時候,漢元帝曾經(jīng)踏著 皎潔的月光,遇見了仙女一般的王昭君。現(xiàn)在人事已非,只剩下一張美 人圖懸掛在殿前,怎能不使?jié)h元帝倍覺傷感?然而宮殿和美人圖畢竟是 無聲無息和靜止不動的,作者別具匠心地引來一只失群的大雁,就借助 于樂隊摹仿雁叫的音響效果,給靜的環(huán)境增加了動的因素,從而渲染出 更加濃烈的秋天的氣氛。深宮的荒涼,雁叫聲的凄厲,與人物的精神狀 態(tài)完全融會在一起,環(huán)境對人物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白樸的《梧桐 雨》寫唐玄宗在雨打梧桐的滴滴嗒嗒的聲音中哀嘆,莎士比亞的《李爾 王》寫李爾王在風雨交加的大森林里行走,郭沫若的《屈原》寫屈原在 東皇太一廟中向著雷電呼喊,曹禺的《膽劍篇》寫勾踐在會稽山中對著 膽和劍宣誓,與《漢宮秋》第四折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由于一只大雁突然驚破漢元帝的幽夢,使這一折極其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有了發(fā)展變化,郁積在漢元帝胸中的潮水般洶涌澎湃的感情, 也有了一個具體的發(fā)泄對象。例如漢元帝先是對大雁滿懷怨恨,埋怨大 雁使他無法在夢中與王昭君團聚,繼而又產(chǎn)生了種種揣測和聯(lián)想:他想 到這只失群的雁像自己一樣孤獨和可憐,又想到大雁也許因年紀太老而 無力高飛,也許因缺乏食物而饑腸轆轆,也許正感到進退兩難,找不到 一塊安身之地。大雁的叫聲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的心,給他帶來了無窮 的煩惱,他希望大雁快些飛走,使自己獲得片刻的安寧,可是大雁偏偏 不肯離去┅┅就這樣,作者讓人物的歌唱與大雁的叫聲互相穿插,互相 應和,用鋪陳的手法,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且替人物 設計了大幅度的形體動作,于是本來沒有什么戲劇沖突的單純抒情的場 面,憑空增添了不少戲劇性。 第三,大雁不只是構成典型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同時起到了象征的作用。由于作者選擇和安排得非常恰當,這只大雁已經(jīng)由一只普 通的鳥,變成了一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藝術形象,變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某 種類型的不幸的人的象征。劇中寫大雁的徘徊,大雁的哀鳴,都不僅僅 是對于實景的描繪,而是兼有象征的意味。《漢宮秋》在敘事和抒情的 基礎上,適當?shù)厝嗪线M了一些象征的成分,這樣就以含蓄委婉的方式, 表現(xiàn)了異常豐富的內(nèi)容,并且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給讀者留下了廣闊 的想象余地。 總之,《漢宮秋》第四折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有許多獨到之處,值得我 們很好地研究和借鑒。 |
|
來自: liuhuirong > 《名家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