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過內(nèi)家拳的朋友對于松肩(沉肩)之難,應該深有體會。不用說與人交手中,肩膀抗著沉不下去,就是練拳過程中,想要肩膀放松下來也不是兩三年苦功能做到的。內(nèi)家拳講究內(nèi)三合與外三合,講內(nèi)三合,讀者都會覺得玄,留待一年后再談。 對于肩大家都知道要放松、溜肩、要沉肩墜肘。大家現(xiàn)在打開手機中的秒表APP,然后站起身,兩手自然垂下,腦中存想松肩,啟動秒表計時器,看看你能保持肩部放松多久?
那么松是什么?多數(shù)人包括我在初學拳的時候,師父一提到松,下意識的操作就是身體往下松。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松就是往下,雖然師父不停的對我們講松不是以上壓下,而是以下帶上。但不經(jīng)過幾年刻苦練習,以下帶上的理論是無法體悟的。 昨天的文章中提到胡海牙前輩的:“意氣均,骨肉沉?!?/strong> 這個練拳心得體會,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理解松的狀態(tài),松肩并不是努力使肩膀往下沉(往下壓),而是放松肩部的肌肉,讓肩部骨骼自然的支撐,骨骼四周的肌肉、皮膚等組織放松展開,讓其份量沉入骨中,沿著身體骨架“順流而下”。 明白了松是控制向內(nèi)而非向下這一前提后,我們來徹底認識一下:肩與胯合。其要點在于什么是合?怎么合? 什么是合?肩與胯合其實是指肩骨與胯骨的連接的合。當肩骨能通過下方骨骼支撐獲得穩(wěn)定,自然會放松四周的肌肉,而僅僅是肩部附近的骨骼支撐,不足以松掉肩膀之上的壓力,所以需要調(diào)整到與胯部的大骨頭連接,這樣從肩到胯再到腳底的通道就完全連通了。附著在骨骼之上的肌肉等組織自然放松下沉,勁收斂入骨。 肩胯合之后,上半身就處于一套結構系統(tǒng)中,意識只需要保持結構的穩(wěn)定,那么下盤的所有動作就可以帶動胯與肩的整體運動,不存在胯與肩的主次,大家都服從于整體大勁。 怎么合?頭頂懸,保持肩膀之上的頭骨不下壓,釋放肩膀上方的壓力。從頸椎開始逐節(jié)往下找支撐,一直到胯。當然也可從胯開始逐節(jié)往上,一直松到肩。肩與胯合的重點在于保持身體內(nèi)部骨骼的結構,結構做好了,肩自然能放松,并能將地面的力傳導到手肘與指尖。 下面進行試驗: 準備條件:2.5kg啞鈴兩只。 開始試驗: 彎腰兩手各抓一只啞鈴,胸部與地面平行,如下圖(“啞鈴硬拉”的鍛煉姿勢):
試驗目的:感知肩部、背部、大腿骨骼與各肌群的關系,找到肢體在不同狀態(tài)支撐的最佳結構(上半身最省力的結構),強化體內(nèi)的結構意識,在不同的肢體狀態(tài)下能迅速調(diào)整到該結構,以使身體處于穩(wěn)定與平衡狀態(tài),局部肌肉即不過分松弛,也不過度拉伸。 來源:一止禪俠客也頭條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