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儒家幸福觀:德福一致 憂樂圓融

 法緣 2016-12-07

幸福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中的重要內(nèi)容。儒家重視現(xiàn)實生活,而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在于求得人生的幸福。在儒家看來,人生的幸福既包括身體的健康、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愉悅和道德品質(zhì)的高尚;人生不僅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而且更在于謀求天下人的幸福。

在儒家的經(jīng)典《尚書·洪范》中有“五福”之說,這“五?!笔牵骸耙辉粔郏桓?,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皦邸本褪墙】甸L壽,“富”就是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康寧”兼指身體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寧愉悅,“攸好德”即遵行美德,“考終命”即年老而善終。與這五種幸福相反的是六種不幸,即“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也就是一為早死,二為疾病,三為憂愁,四為貧窮,五為邪惡,六為愚昧懦弱。

儒家“五?!庇^的最大特點是把人生的幸福與道德結(jié)合在一起,這就是“德福一致”的思想。它不同于古希臘的倫理學把“幸福主義”(伊壁鳩魯學派)和“道德主義”(斯多葛學派)對立起來,也不同于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將“德福一致”寄托于人死之后的“上帝審判”。

“德”與“福”是統(tǒng)一的,如果將二者分開來講,那么“德”更處于基礎(chǔ)的地位?!秶Z·晉語六》有云:“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降,尤無基而后墉也,其壞也無日矣?!币馑际钦f,道德是幸福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道德而幸福卻降臨了,那就像沒有打地基而在上面筑高墻,它遲早是會倒塌的。因此,若想得到安穩(wěn)的、持久的幸福,就必須遵行道德,以立幸福之基。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本右蜃裥械赖?,所以心胸坦蕩,精神愉悅;小人因違反道德,所以常懷憂戚,心神不寧。試想,一個心神不寧的人,怎能得到人生的幸福呢?只有道德高尚,心安理得,俯仰不愧,才能有心理和生理的康寧,也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幸福觀表現(xiàn)為對人生價值的認識、選擇和追求,它是“知行合一”的,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幸福觀,也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選擇和外在行為。一個人的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更體現(xiàn)為他以什么為“樂”。他“樂”于此,也就是他真切地以此為幸福。這種深層次的“樂”,也就成為一個人在精神上和行為上的“安身立命”之地??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之者”就是指真切地以道義為“樂”,即以“仁”為己任的君子。

儒家的“君子”本也是追求人生的“德福一致”,但又以道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取向??鬃诱f:“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為什么富貴有“不可求”?這一是因為能否求得富貴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而要受一些外在條件的限制,儒家將此歸于“命”,更重要的是追求富貴不能違反道義的原則,而在道義的堅守中君子亦有一種獲得人生最高價值的自足之“樂”。

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所樂者當然不是粗疏的飲食,而他之所以樂在其中,是因為他在這種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中堅守了道義,故孔子所樂者是道義之樂。有了這種道義之樂,其視不義之富貴就輕如浮云,無所動于心。在孔門弟子中,能達到這種境界的是顏回,故孔子稱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笨鬃雍皖伝厮_到的這種境界,也就是仁者的境界??鬃诱f:“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比收咧阅馨灿谌?,是因為仁者把仁德視為人生的最高價值或內(nèi)在價值,而知者是把仁德視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價值。不仁之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窮困之中而不動搖,因為他“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所以他也不可能有長久的快樂。相反,因為仁者安于仁,所以他能夠堅守道義,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能夠長久地“不改其樂”。

孔子和顏回所達到的“樂”的境界,被宋代的新儒家稱為“孔顏樂處”。如周敦頤教導二程兄弟,“每令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周敦頤在《通書》中說:“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蚋毁F,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圣?!备毁F本來是人人要追求的,但是天地間還有不同于富貴而又“至貴至愛可求”的,這就是把仁義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最大的價值,相比之下,富貴的價值就“小”了。因為顏回“見其大而忘其小”,所以顏回能夠心中安泰,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能處之如一,不改其自足的道義之樂。

對于儒家的士君子個人來說,這種道義之樂是超越個人的功利得失而在精神上自足的。但是,因為這種自足之“樂”不是獨善其身的,而是承擔了道義即“仁以為己任”的,所以它又內(nèi)在地包含著對整個社會的責任和憂患意識,如孔子所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種“憂”就表現(xiàn)為儒家憂患“天下無道”,而追求“天下有道”,追求使整個社會能夠“德福一致”的“天下之樂”。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边@其中的第一樂是親情倫理之樂,第三樂是教育功能之樂,而第二樂便是俯仰不愧、“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道義之樂。除此之外,孟子還主張“仁政”,倡導執(zhí)政者“與民偕樂”,提出“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里的“樂以天下”就是追求“天下有道”、使整個社會能夠“德福一致”的“天下之樂”,而“憂以天下”就是對整個社會、天下之人抱有一種道義承擔的責任和憂患意識。

“孔顏之樂”可以說是一種“修己以敬”的“內(nèi)圣”之樂,而“天下之樂”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外王”之樂,二者在儒家的思想中本來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宋代的新儒家對于這兩種“樂”都有很好的表達,如范仲淹在《睢陽學舍書懷》中說:“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銷?!鼻耙痪涫潜磉_“孔顏之樂”,后一句則是表達“外王”的志向,期望能得到知音,能有“得君行道”而造福于社會的機會。當范仲淹寫《睢陽學舍書懷》時,他尚在睢陽學舍苦讀,數(shù)年之后才中進士走向仕途。如后來歐陽修所評論:“公(范仲淹)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敝祆湟苍f:“且如一個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yè)?!闭菓阎耙蕴煜聻榧喝巍钡呢熑魏蛻n患意識,范仲淹主持了慶歷新政。在新政夭折之后,他又書寫了《岳陽樓記》,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天下之樂”是追求天下之人“德福一致”的社會理想,因為是“后天下之樂而樂”,所以在現(xiàn)實中范仲淹似乎更多地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然而除了這種“天下之憂”外,范仲淹還有一種當下的自足之樂,這就是他在早年所說的“瓢思顏子心還樂”,亦如他在晚年當“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間請治第洛陽,樹園圃,以為逸老之地”時,范仲淹說:“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

不僅范仲淹如此,宋代的新儒家也都有這樣的“內(nèi)圣外王”的志向和情懷。如周敦頤在《通書》中說:“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鼻耙痪涫潜磉_“外王”的志向,后一句是表達“孔顏樂處”的情懷。因為“志伊尹之所志”(伊尹是輔佐商湯的賢臣),所以常懷“天下之憂”而追求“天下之樂”;之所以能有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又是因為仁者有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的“孔顏之樂”。這就是儒家的“憂樂圓融”的境界。

在當今的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中,確立“德福一致”的幸福觀,對于整個社會具有普適的價值。而“憂樂圓融”,把道德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取向,常懷“天下之憂”而追求“天下之樂”,這也是作為社會的公務(wù)人員、精英人士所應(yīng)修身向往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