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石濤與道教

 自華居 2016-12-07

石濤與道教

郭關藝術2016-11-24閱讀原文

提要:石濤是清初一位獨創(chuàng)派繪畫大師,早年因家國之變,遁入佛門,但到了晚年,有資料顯示,他卻離開佛門,而改信道教。對于石濤思想的研究來說,這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對石濤思想研究中的這一關鍵問題,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子虛烏有,本文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推證,石濤晚年確有出佛入道之事,并對石濤晚年作品中所體現(xiàn)出的道教傾向等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研究。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題詞:石濤 出佛入道

石濤( 1642-1707)是清初一位獨創(chuàng)派繪畫大師,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中國畫學史上一部有廣泛影響的理論著作。他少年時因家國之變,遁入佛門,但到了其晚年,有資料顯示,他卻離開佛門,而改信道教。對于石濤思想的研究來說,這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但石濤晚年是否信奉道教,他在多大程度上涉入道教之門,石濤離開佛門是否意味著對佛教的背叛,等等,圍繞這些問題,還有頗多的爭論。

石濤不愿作和尚,這個進程開始得很早。1692年秋冬之際,石濤自京津南還,先是到金陵,會見闊別的朋友,參加田林的生日慶會。大概在1693年的春天來到揚州,從此時到1696年秋冬之際大滌堂建成,石濤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1693年冬至1695年初客居于黃山腳下。1695年的夏天,合肥的朋友邀他前來駐錫于此地的寺院,石濤作有《巢湖圖》,跋有一詩,以明其志:“且喜無家杖笠輕,別君回首片湖明。從來學道都非住,住處天然未可成?!笔瘽x絕了友人的好意,也表明了對寺院生活厭倦的態(tài)度。詩中所表達的正是臨濟宗風的重要思想。趙州和尚說,我這里沒有“叢林”(指佛教叢林) ,只有“柴林”。船子德誠禪師放蕩于九湖三泖之間,水中船上就是他的“叢林”。南禪提倡“無住”的思想,石濤緣此強調他所信奉的是一種無所沾滯的、自由的、平常的禪家境界,而不是寺院的功課。出家人無家,以寺院為家,石濤連寺院也拋棄了。1696年年末,大滌草堂建成。他有了自己的居所,這標志著他正式離開了佛門。

石濤離開佛門之后, 是否就改信道教?

關于這個問題的詳細討論是徐復觀先生。他認為,石濤早年信佛,晚年信道,大滌子之號,就是晚年改為道服之后的自稱。而“向上一齊滌”,也即是將為僧時的一切蕩滌干凈的意思。石濤晚年是一個實在的道士。但徐先生的觀點并未為學界采納。他的《石濤晚年的棄佛入道的若干問題》一文論述石濤的道教問題時,推測的內容多,實際的論據(jù)少。他對石濤入道以后的情況也缺乏交代。

徐復觀的推論被比丘明復諷刺為“驚世駭俗的大文”,明復說:“近來一般學者,每每漠視石大師的道行,及其在僧林生活的實況,而憑著一己直覺的猜度,就一二細節(jié)瑣事,予以曲解、附會,以迎合時流的觀點與好惡。給研究石大師行實的人增加許多無意義、無價值的干擾,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阻礙。譬如徐復觀先生所倡作的石大師`棄僧入道 說,即屬一例?!彼脴O其武斷的口氣,以徐先生的觀點為“戲論”,是對石濤的荼毒。中國畫史研究專家李葉霜先生也認為:“一般人均謂石濤已由僧入道。筆者以為,石濤自從七年前筑大滌堂以后,連年均在揚州,未嘗他出。他日或坐于大滌堂中,吟詩作畫,以遣愁懷。事實上,已由向日之住廟的僧人,變而為在家的居士。石濤晚年,畏懼風寒,每屆春寒秋瑟,一頂黃色風帽,總是不離頭上, (在他晚年的畫幅中,常見有此種造像)所謂白發(fā)黃冠,乃指其當時給人的印象,而不能遽以此推其`入道 。”

對石濤晚年入道事實懷疑的不止上舉之例,至今學界似乎將信將疑,并未正面面對,這是令人遺憾的。為此本文申論此說,以就正于學術界。

一、石濤晚年入道九證

石濤是否在離開佛門之后,轉而信奉道教,答案是肯定的。除了石濤在給八大山人書札中直接表露的之外,至少有以下數(shù)條證據(jù)可證明這一點。

博爾都之證

博爾都是石濤一生重要的朋友,博爾都有《問亭詩集》、《也紅詞》等?!秵柾ぴ娂穫魇烙袃蓚€版本,一是刻本,十卷,止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一是鈔本,十四卷,成書于1705,這是作者晚年的增定本,該本藏國家圖書館。抄本對內容也作了一些改動調整,其中涉及到有些內容,可看出石濤身份的變化。

1692年,石濤南還, 1695刻本《問亭詩集》卷六有《送苦瓜和尚南還》詩:“涼云日夕生,寒風逗秋雨。況此搖落時,復送故人去。飛錫竟何之,遙指廣陵樹。天際來歸鴻,哀鳴如有訴。敗葉聲蕭蕭,離思紛無數(shù)。登高欲望君,前津滿煙霧?!?705年重編的鈔本《問亭詩集》卷二也收錄了此詩,但題目卻變成:《送清湘道士南還》,其中原詩中“飛錫竟何之,遙指廣陵樹”,也改為“故人竟何之,遙指廣陵樹”。飛錫,是佛教用語,指佛子住于某地。博問亭這些刻意的修改,清晰地反映出老友身份變化這一事實。與此相關, 1695年刻本卷四的《贈苦瓜和尚》一詩,在1705年的鈔本中也刪去了。

1705年鈔本《問亭詩集》中有關石濤之詩頗多,無一稱石濤為和尚。其中卷二《題清湘道士》:“吾友鶴背人,夙昔清湘客。籜冠疏世情,微服斂行跡。興酣作畫圖,仙乎饒筆力。細流潤弱筱,古木憐幽石。尺幅遠寄將。對之自生色,即此已蕭然。何用林巒積?!本硭摹洞鹎逑娴朗俊?“長跪剖雙魚,分襟數(shù)載余。音容千哭夢,涕淚一封書。樹帶秋云暝,山街日照虛。西風天外落,渺渺但愁予?!本砣鹅V后懷清湘道士》:“淫雨晦長空,垂虹生晚照。原野互明滅,策杖欣登眺。不見故人居,心知臨海嶠。之子今黃冠,而我舊同調。相期跨鶴來,云中登清嘯?!边@幾首詩都稱石濤為“道士”。他說“吾友鶴背人”,騎在鶴背,飄飄欲仙,一個修道的仙客;又說“籜冠疏世情”、“之子今黃冠”,雖然他沒有再見石濤,但他想象中,石濤已經(jīng)穿著道士的服裝了。博問亭是石濤晚年最為親近的朋友之一,其詩集中反映的情況,足證石濤晚年身份變化之情況。

姜實節(jié)之證

書畫家姜實節(jié)( 1647-1709)是石濤幾十年的朋友,早在宣城期間,二人就有密切的接觸,姜實節(jié)在一石濤畫的題跋中寫道:“舊日昭亭路,僧扶我過橋。只今相憶甚,應遣白猴招?!倍说慕徽x一直延續(xù)到石濤生命的最后時刻。在1707年的深秋,姜實節(jié)在為石濤《雙清圖》題跋,描繪他與石濤、黃虞外史方熊等常在吳蓼汀位于平山堂的幽居相會的場景。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704) ,姜實節(jié)在石濤于己卯年( 1699)為洪正治所作的蘭竹冊(共十二幅)上各題有一跋,其中道:“白發(fā)黃冠淚欲枯,畫成花竹影模糊。湘江萬里無歸路,應向春風泣鷓鴣?!奔咨曛?到此60周年,又是一個輪回,姜實節(jié)借題跋表達懷念故國的感情。這里的“白發(fā)黃冠”,分明點出此時之石濤已經(jīng)不是“無名無發(fā)”,而是一位道教的信仰者。

陶季、陶蔚父子之證

陶季、陶蔚父子也是石濤的朋友。陶季《舟車集》后集卷二《贈石濤上人二首》:“皂帽蒙頭衣敝衣,孤云無著姓名非。囊中剩有人間字,不是還山即采薇。墨瀋蒼茫眾壑生,漓江四月暮潮平。攜來尺幅無多地,尚有蛟魚跋浪聲?!毙∽⒃?“上人工山水?!贝藭r的石濤還是“上人”?!吨圮嚰泛蠹矶小肮沤耋w詩,起甲戌八月至乙亥春二月”的自注,此詩當作于1694到1695年之間。

陶蔚《爨響》中有二詩與石濤有關,一為《題苦瓜和尚》(題下注:又號石濤):“我?guī)熓瘽?寄想與天洽?!贝俗饔谑瘽龇鹬?。

陶蔚《爨響》又載《贈大滌老人》七律一首,其詩云:“城市如山亦可依,逃楊逃墨竟同歸。一庭竹木鏖霜雪,半閣圖書無是非。珍重病軀同鶴瘦,縱橫老筆化龍飛。從來怕入時人伙,特著閑云護版扉?!痹陬}下注云:“即苦瓜也。忽蓄發(fā)為黃冠,題其堂為大滌,同人遂以稱之?!痹姴簧蹩勺x。此作顯然作于石濤出佛之后。其中的小注,更為石濤研究界所熟知。對石濤出佛入道之事有非常明確的解說。同時對大滌草堂的情況也有交代,所謂“一庭竹木鏖霜雪,半閣圖書無是非”。

李虬峰之證

李驎《虬峰文集》卷九《清湘子六十賦增》云:“清湘仙客隱河濱,筇杖初扶指使辰。耆舊天潢留一老,丹青神品足千春。名登玉牒傷孩抱,跡托黃冠避劫塵。滄??v教深復淺,碧筒常醉莫辭頻?!崩铗暿鞘瘽砟甑呐笥?他們初交在1698年,此時石濤的大滌草堂已建成,石濤也已離開佛門,過著居家生活?!厄胺逦募分猩婕笆瘽钠掠?卷五《湖上泛舟題石公所贈卷子送黃惠臣還霍丘》,卷七《大滌子賞賜百合》、《哭大滌子》,卷九《清湘子六十賦》,卷十三《過石公東城精舍》,卷十八《大滌子夢游記》,卷十九《大滌子謁陵詩跋》,《書大滌子所臨米顛雨后山手卷后》,《書吳氏所藏大滌子畫后》以及《后序》等十余篇文獻,皆以“清湘子”、“大滌子”、“石公”等稱之。正像李驎所說的,在他的眼中,此時的石濤分明是一位“清湘仙客”。清湘子六十贈答》詩中所謂“名登玉牒傷孩抱,跡托黃冠避劫塵”,前一句說作為一個皇室后代,在“孩抱”之時,就遭易代之變,國破家亡,而逃離四方。后一句“跡托黃冠”為了躲開世俗,這個“黃冠”顯然是一個表示宗教信仰的象征物,絕不僅是為了御寒的小黃帽,否則何以一頂小帽避開滔滔紅塵!

1698年,石濤大滌堂成不久,李驎來拜訪,其《過石公東城精舍》詩中說:“習靜東城日掩扉,伊蒲還是首山薇。相逢莫話前朝事,白發(fā)遺民在亦稀。”此時,滿頭白發(fā)代替了“苦瓜老禿”(石濤曾有此號)。他已不是一個和尚。

李驎《大滌子傳》云:“嗟乎!韓昌黎《送張道士》詩曰: `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語,不能伴兒嬉。乃著道士服,眾人莫臣知。 此非大滌子之謂耶!”李驎引錄韓愈的《送張道士》詩,認為石濤正當此謂,分明以石濤為道士。

梁佩蘭詩證

梁佩蘭和屈大均同為石濤嶺南之密友。梁佩蘭(藥亭)《六瑩堂二集》卷七有《贈石濤道人》:“閉門長許日相尋,不負神交十載心。亂后王孫成白首,對來風雪況寒林。蒼梧八桂天何遠,楚水三湘夢獨深。得以神仙住人世,丹砂還學鑄黃金?!痹婎}雖然還是以“石濤”相稱,但已由“上人”改為“道人”,顯然他是以石濤為道士。最后兩句“得以神仙住人世,丹砂還學鑄黃金”,卻點出了石濤信奉道教神仙術的趨向。

田林之詩證

田林與石濤之情誼頗深。在田林《詩未》中和石濤相關的詩共有六首,分別為作于庚午( 1690)的《石濤和尚南還晤于西天禪寺》、辛未( 1691)的《答石濤寄畫》、壬申( 1692)的《五十贈答》、壬午(1702)的《謝大滌子寄畫》、《送大滌子回廣陵》以及丙戌( 1706)的《大滌子寄畫梅與詩》等。很明顯,石濤大滌堂成、離開佛門之前,總是以石濤和尚等來相稱,而這之后,則用“大滌子”稱之,不稱和尚,正應了陶蔚所說的“題其堂曰大滌,同人遂以呼之”的話。

朱觀之證

朱觀(字自觀,號古愚,歙縣人) ,是石濤和八大山人的共同朋友。晚年與石濤相交非常密切。程道光、李虬峰、石濤三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朱觀《歲華紀勝》二集約成書于康熙壬午( 1702年) ,因前有尤侗于是年的序言。是書收錄石濤《除夕》詩,也即是其《庚辰除夜詩》中的一首:“年年除夕未除魔,雪滿天涯歲又過。五十有余枝葉少,一生累及友朋多。強將破硯陪孤冷,奈有毛錐忍不呵。郁壘神荼何必用,愧無風味抱蹉跎?!敝煊^評云:“血性人,非一味寥落比?!彼⑹瘽拿顬椤扒逑娲鬁熳邮瘽?。此詩見于《歲華紀勝》二集的卷下,在卷下中收錄了不少釋家,但都有“釋”字,以明其身份,如釋行藏自韜、釋湛易天則、釋行昱麗皋、釋海岳菌人、釋明安仁則、釋傳瑛毅庵、釋徹豁庵等。在除夕詩中,所錄石濤前一人即為釋家,朱觀有如是表述:“釋廣蓮根潔《除夕抒懷》”,后接石濤之《除夕》詩。顯然,朱觀沒有將石濤作為釋家來處理。

程道光之證

《歲華紀勝》二集卷上收錄的程道光(退夫)一詩也涉及到石濤,其詩題為《丁丑上巳招石清湘、王歙州、宋奕長、潘受安、互心、黃燕思、硯芝、李久于、孫斗文游紅橋步奕長韻》。其中的“石清湘”顯然指石濤。這樣的稱呼似乎有些怪誕,石濤出佛入道,似乎連他的朋友們也不知到底應該如何稱呼他了。如博問亭就稱他為“清湘石先生”。

高鳳翰之證

高鳳翰《南阜山人詩集》卷五《鴻雪集》下有《聞友人李客山述石濤和尚舊事,因檢題其畫幅》:“半托禪棲半道徒(自注:晚年改道士服) ,一生白眼向人孤。逸情畫癖倪高士,別調書摹周丑奴。石解作濤空是海,瓜仍帶苦味為荼(自注:又號苦瓜和尚)。山林蹤跡王孫骨,茅屋春云醉玉壺(自注:用《二十四詩品》中語)?!逼渲性诘谝痪洹鞍胪卸U棲半道徒”下的自注“晚年改道士服”,非常清晰地說明,石濤確曾做過道士。

綜合以上資料,可得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石濤在1696年秋冬之際大滌堂建成之后,出佛入道,人們以“道士”(如博爾都、高鳳翰)相稱,反映了當時他確切的身份,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道士,而絕不是佛門中人;

第二,石濤不僅信奉道家哲學,而且也具有對道教的宗教信仰。僅僅說石濤晚年離開佛門只是因信奉莊子思想,是不夠的。

第三,論者謂石濤晚年處于不老不佛間,半托禪棲半道徒,并不意味石濤在信奉佛教和道教之間徘徊,此時他的宗教傾向是道教,其思想中還殘存著禪的思想,但并不是作為宗教面目而出現(xiàn)的。

二、石濤晚年作品中反映出的道教傾向

大滌堂建成,石濤啟用“大滌子”之號,并鐫有“大滌子”之印,請八大山人為其作畫作圖,“莫書和尚”,自稱“有發(fā)有冠之人”,這都是在宣誓:“我已經(jīng)不是佛子了。”他的思想發(fā)生變化,在其作品中也有體現(xiàn)。石濤晚年有一印為“如今為庶為清門”,用于他離開佛門之后。頗道出其身份?!盀槭?是說他還俗;“為清門”,是說他改信道教。道教以其宗為“清門”,這是常識。體現(xiàn)在其作品中的這種變化有四方面,一是他對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發(fā)生了興趣;二是此期他與佛教有關的作品少了,而與道教相關的作品多了;三是他與道教中人有頻密的交往;四是對道教境界的向往。石濤晚年信奉道教,曾對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有興趣。這是客觀事實?!肚逑胬先祟}記》載有一則跋語常為人提及:“愛爾隱居清且佳,風致宛若神仙家。白石新煮潤如玉,丹火出林紅似霞。豈無大田種嘉秫,亦有別澗流桃花。飄零江海未歸去,笑我蕭蕭雙鬢華?!笨钍?“丙戌( 1706)秋日大滌子阿長又筆”。這幅畫可能是贈其友人方熊(字望子)的。方望子此時入住黃山浮丘園。詩中羨慕方望子住深山的神仙家經(jīng)歷,對自己飄零江海、塵世周旋的生涯深為感嘆。清梁廷枬(章冉)《藤花亭書畫錄》卷四所載石濤《清湘芝橫軸》,是石濤對長生不老之術感興趣的又一證明。此圖上有跋文云:

芝號無根,以其天性所特產,非人力也。然載之圖經(jīng),芝牒不可勝數(shù),諸凡草木芝固貴而產于鐵石者,謂之玉芝。昔東王父服蓬萊玉芝壽九萬,赤松居昆侖,嘗授神農服芝法,而廣成居崆峒之上,亦嘗以授軒轅。《水經(jīng)》言:具茨山有軒轅受芝圖處,圖自此始也。又蘭亭蕭靜之掘地得物,類人手,肥潤而紅,烹食之,逾月發(fā)再生,貌少力壯。后遇道士顧靜之曰:神氣若是,必茸仙藥。指其脈曰:所食者玉芝也。壽得龜鶴也。成化間長洲石上白似雪,儼如小兒手臂,時人不識,棄之湖水中。大滌子今寫而記之。

此圖今不存,從著錄的情況看,跋文款署大滌子,當是其晚年出佛之后所作。石濤“寫而記之”的是靈芝,他敘述聽道士顧靜之說,這樣的靈芝吃了可以長生。并引經(jīng)據(jù)典,言其奇妙功效。

在石濤的友人中,對長生不老之術感興趣者很多,如查士標即如此。靳治荊說他:“士標,字二瞻,號梅壑,休寧人,僑居邗上。其書法得董宗伯神韻。畫品尤能以疏散淹潤之筆,發(fā)舒倪黃之態(tài)。四方爭購為屏障光,邗上巨室尤甚?!栌验h賓連言其垂歿,猶講丹術,迄無成功。長生不死之道,蓋難言哉!”我們不能說石濤晚年信奉道教,就為了煉丹吃藥,求長生不老之術,但不能說石濤對此不感興趣,石濤晚年多病,尤其是從北京歸來, 1694年之后,身體每況愈下,在這種情況下萌生了對道教丹術的興趣,也是自然的。

畫史中著錄了不少石濤有關道教的作品?!妒冽S書畫錄》甲卷著錄石濤一山水冊頁,十二開,淡設色??钍鹱饔凇氨缍聦憽薄F渲杏腥龍D之跋分別為:“更憶葛洪丹井畔,數(shù)株臨水欲成龍?!薄搬轻家慌蔀a蒼煙,長揖丹丘逐水仙?!薄霸茦溱ぺねㄉ辖?峰巒回合下閩川?!逼渲袃热菔顷P于道教方面的。此畫作于1706年。

《神州大觀續(xù)編》第二集第一輯收石濤書翰:“冰屋朱扉曉未開,誰將金策扣瓊臺,碧花紅屋小仙子,閑吠五云嗔客來。王詔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鎮(zhèn)東方。不知今夕游何處,侍從皆騎白鳳凰。洞里煙霞無歇時,洞中天地足金芝。月明朗朗溪頭處,白發(fā)老人相對棋?!笨睢扒逑孢z人懵懂生”。這三首詩可能是題畫詩。從洞里煙霞、騎白鳳凰等描寫看,應是描寫與道教有關的神仙世界。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石濤書畫全集》收錄石濤《雙松靈芝圖》,今藏上海博物館。其上先錄徐青藤之《緹芝賦》,后錄老杜之《松圖歌》。其下以隸書錄其所作詩一首:“珍貝琳瑯何足羨,不如圖繪古人言。知君有道托瑤草,更欲與爾追軒轅?!笨?“丁丑冬十一月清湘大滌山人濟并識。”時在1697年。詩中的“知君有道托瑤草,更欲與爾追軒轅”,與石濤當時的思想狀況相合。

石濤道教方面的圖畫今存者尚有,如現(xiàn)藏于香港蘭千山館的《麻姑仙圖》、《三清圖》等。石濤有大量與道教相關的畫,今不傳,有些畫偶可從其友人題跋中得知。如程夢星有《題大滌子畫即次其韻三絕句》,第一幅為石濤所作《海上三山》圖:“忽從海上望三山,染出霜毫五色斑。應羨求仙有徐福,載將男女不須還?!彼嫅堑澜虄热?。

石濤晚年與道教中人也有過從,如一位名為竹冠道士的朋友和他有密切的接觸。石濤信奉道教可能與此人有關。上海有正書局所印《中國名畫集》外冊第五《石濤上人山水冊》,其中第五幀乃是石濤訪觀湖道士圖。圖上跋文稱:“興盡疊書床,余閑春家香。忘情空小劫,有道托疏狂。送客臨湖水,逢僧話竹房。相期傾倒事,不必問嵇康?!笨钍?“訪觀湖道士,坐雙柏下,即此二老人是也。大滌子阿長?!泵骡j有“零丁老人”朱文印。此畫畫老柏兩棵,后有屋,掩映在山霧中。柏下有兩人對談。正面微胖,當是觀湖道士背對一人頭上有發(fā),與觀湖道士所著服裝同,應是道士服。從石濤“即此二老人也”的話看,此人即是其自己。此畫為石濤極晚之作。

上海有正書局出版的《苦瓜和尚畫冊》,內收石濤山水八冊,鄭拙廬先生云:“每冊題一別號,如竹冠道士和鈍根二號是不大常見的。”鄭先生誤將竹冠道士當作石濤的別號。

另一幅與竹冠道士有關的作品是《蘆江獨釣》,此圖構圖頗特別,畫汀渚邊,一舟閑蕩,舟中人黃冠野服,持竿獨釣,悠閑自在。上有題詩:“觀湖才子江東仙,東方曼倩稱后先?!扁j“阿長”一印,知是石濤晚年之作。所謂觀湖才子,應是觀湖道士無疑。看來石濤晚年居揚州,和這位道士接觸頗多。這幅畫內容至今未為人解。它是反映石濤道教生活的一份重要資料。梅文鼎《績學堂詩鈔》乙亥( 1695)年詩有《觀湖先生八十》詩,由此可以推知,石濤這幅畫反映的與觀湖道士相會之時,觀湖已有八十多歲。

石濤這兩句題畫詩原是梅清之詩。梅清《天延閣后集》卷一甲寅( 1674年)詩,有《寄倪觀湖》:“觀湖才子江東仙,東方曼倩稱后先。青山萬壑每獨往,大易一卷閑自編。平原信陵棄如土,咄嗟侯嬴肯相伍。樵漁之中多異人,醉里微言一傾吐。春風撲酒巖花香,采芝劚術行歌長??淳氛劝l(fā)大笑,便欲凌云天際翔。”看來這位倪迂先生很幽默。

這位觀湖道士,原是石濤在宣城時期的朋友。此人名倪正( 1616-1697年之后) ,號方公,又號觀湖道士、竹冠道士。梅清《天延閣刪后詩》卷三《新田集》就由倪正作序,其稱“觀湖弟倪正拜稿”。倪正是宣城文人中比較活躍的一位,是當時詩社的一員,同梅清關系頗為密切,與半山和尚也有交誼。石濤在宣城時,倪正已經(jīng)是一位道士,隱居湖邊。倪正曾有詩說:“我既倦游久,日夕懷山麓。在彼山之麓,剪茅覆數(shù)屋。屋前流清溪,屋后映疏竹?!戏宀伸`芝,下崖看短瀑。”所在地正在栢枧山葛仙人臺附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石濤山水冊頁十五開,其中第七開所畫的是宣城一處道教場所,就是栢枧山葛仙人臺。石濤在此畫中跋道:“按琴相對不復語,近人獨鶴聽松鳴。游栢枧山訪葛仙人臺記此。己酉秋七月石濤?!扁j“前有龍眠”印。這是石濤1669年的作品。而栢枧山葛仙人臺正是觀湖道士的隱居之所。梅文鼎有《同倪觀湖先生登栢枧山絕頂望仙人臺》和《栢枧山采藥者為之作歌》、《宿觀湖草堂……》等詩。觀湖道士隱居之所,是石濤和宣城很多文人常去之所。晚年石濤與觀湖相會應在揚州,因為目前沒有資料證明石濤曾在晚年回到宣城,觀湖道士是否到揚州,何時來,目前都沒有辦法證實。

石濤《訪虬峰圖》,一個夢幻的世界中,也道出了他對道教境界的向往。此圖由神州大觀集續(xù)集第五號影印,本為風雨樓所藏,今此圖不知落于何處。紙本,著色,大幅長卷。畫煙霧飄渺中,坡上有一屋,屋中隱約有人居焉,面前似橫一琴,也不甚清晰。一人自遠處草莽間,拾級而上,頭上有冠。圖中以仙云飄飄為主體。上有長款,前有石濤所題一詩:“眼中山色耳邊韻,已入夢回昨夜情。行覺先生行樂處,無弦琴上和無聲?!笨睢膀胺迥觊L兄先生草堂處繪圖,請博笑,清湘大滌子濟”。鈐有“前有龍眠濟”(白文)、“零丁老人”(朱文)二印。以下由李虬峰題自己所作的《大滌子夢游記》,此文收在《虬峰文集》卷十八,但內容與畫上所題略有不同。其后多出一段。說的是大滌子夜有所夢,夢見自己在林木蔥蘢中,走進一處山居之所,前有一童子,問之為何地,答曰此為李虬峰之居,忽而童子不見,推門見一人坐俯身而不能辨其貌,前有一琴,無弦。二人坐談移晷。寤而乃覺其是一夢,大滌子以其為奇,晨起,即作一圖,圖上題上一絕句。款“虬峰驎記”,下鈐“虬峰驎印”白文印一方。

李虬峰在跋中道:“憶予生之初,有一道人霜髯垂膺突入中堂,辟婢逐之,忽不知所在,越翼日昧爽,一幼婢持燭入,見道人蹲幾下,驚呼道人忽又不知所在,而予生矣。山中草堂無乃道人舊居,而大滌子或亦道人山中舊侶耶?”石濤與李虬峰通過神秘的夢幻,無非寄托二人金蘭之好,又在恍惚的境界中,表達他們對仙靈境界的向往之情。

三、石濤入道動因試析

石濤何以信奉道教,原因多多,其中主要有三,一是他對佛門的失望,對佛門爭斗的厭倦;二是道教在明末清初處于特別的發(fā)展時期,清初很多遺民將道教之門視為精神的避難所,紛紛遁入此門,客觀上對石濤也造成影響;三是石濤所生活的氛圍,這對他構成直接的影響。

本節(jié)就談談這第三個問題。

對石濤晚年出佛入道之事,當今有的研究者常從今人的角度,以為這樣的事太怪誕了,故對陶蔚“忽蓄發(fā)為黃冠,題其堂為大滌,同人遂以稱之”幾句話非常在意,仿佛石濤作了一個見不得人的選擇。其實在石濤的年代,這是非常自然的事,八大山人就“有時為緇侶,有時束道裝”,彷徨于佛與道之間;屈大均初為佛子,晚年出佛入道;張瑤星、張南村等周游于寺院與道觀之間,過著亦俗亦佛亦道的生活。

石濤為何取大滌為其齋名,為其號,是為了表達“上下一齊滌”的痛快淋漓的自新,也表現(xiàn)自己心靈深處的懺悔之情?!陡匠乖姟返谝皇子性?“生不逢年豈可堪,非家非室捐瞿曇。而今大滌齊拋擲,此夜中心夙響慚。”取大滌子之名,是拋開一切束縛,蕩滌一切塵垢,迎接心靈的清明。

1693年,石濤作有《余杭看山圖》,好友張少文有浙西之行。臨行前石濤為他作《余杭看山圖》草稿,并題云:“余杭看山圖,為少文先生打稿?!碑嫷氖撬按说挠∠蟆4傥膹恼阄鳉w來,石濤又于畫上題有一跋,記其因緣:“湖外青青大滌山,寫來寄去渾茫間,不知果是余杭道,紙上重游老眼閑。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余杭,歸來云:與大滌不異。既印正,我得重游?!睆埳傥乃啤芭c大滌不異”,即是說石濤所畫的大滌山和真實的大滌山幾乎差不多。大滌山在浙西余杭,是一塊山靈水秀之地,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勝地。這里有昊天殿、通真門、九鎖山門、龍王仙宮祠,云堂、白鹿山、元清宮、沖天觀、沖虛觀等,其上有清真道院、凝真道院、若虛道院、通明道院、益清道院等等。

石濤取名大滌,顯然受到了作為道教勝地的大滌洞天的影響。同時,也可能受到他的另外一位朋友的影響,這就是湯燕生。湯燕生有齋名大滌精舍?!妒冽S書畫錄》寅集載有湯燕生行書長卷,跋云:“壬戌秋中偶書舊作于大滌精舍?!睗u江《云林標韻山水冊》后有漸江題跋二,其中一詩跋之后,巖夫題道:“東巖湯燕生漫書于大滌精舍”。巖夫在蕪湖的齋名為補過齋,大滌精舍和補過齋有何關系尚不得而知,但確知巖夫有大滌精舍之宅宇。

巖夫曾為此宅宇請畫家潛谷作有圖,名《大滌精舍圖》,《施愚山集》卷二十二有《大滌精舍圖》詩,自注:“潛谷為湯巖夫畫”。為巖夫此圖題跋之人多當時名士,汪楫(舟次)《山聞詩》中有《題湯巖夫大滌精舍圖》,吳綺(薗次)《林蕙堂全集》中也有《題大滌精舍圖》詩。巖夫早年就好佛老之說,尤其對道家哲學頗為心傾,信奉道教丹術。許楚在《大滌精舍圖為巖夫作》中說:“學道窅沈力,通氣協(xié)山澤。莊嚴巒壑間,遂有真窟宅。竦目宕滄海,理研濯潮汐。饑餐巖隙松,渴漱磵根石?!秉c出了巖夫的道教傾向。而吳嘉紀在《為湯巖夫題大滌精舍圖》中說:“誤聞卻洗耳,祛垢因滌纓。所保甚微細,未足稱至清。不見翠微內,遙遙懸戶庭。窗外峰羅列,檻底海匉訇?!币采婕皫r夫的道教心結。

巖夫是石濤和其法兄喝濤的朋友,他們的關系持續(xù)了幾十年。在宣城、南京和揚州期間,二濤都與巖夫有過接觸。1692年,巖夫故去,石濤1695年初夏,曾在一圖(今藏四川博物館)的題跋中,回憶巖夫等朋友,不禁潸然淚下??梢姸饲檎x之深。一年多之后,石濤齋堂已就,竟然以老友齋名名其齋,決非無意的巧合。其中似含有以此來紀念這位一生摯友的意思,同時也包含著對老友服膺道教之學的心許。愿踵武其志,飲丹餐霞,通天地之氣,獨慰飄逸之懷。

當石濤與巖夫相交時,一為道家哲學的信奉者,一為佛學的信奉者,但巖夫卻從石濤身上看到了和道家哲學的相通處。他在題石濤《種松圖》時說:“面茲瞿曇,天然靜樸。素向絕塵,孤標凌玉,韻出于桐,人澹如菊?!边@種天然靜樸、人澹如菊的為人風味,正為巖夫所服膺。而禪本來就與道相通。

石濤的朋友中,很多是道教的信奉者。有的是佛門弟子,后出佛而入道;有的天生就是道教的種子,一生蹉跎,晚年終遂其愿;有的是身處佛寺之中,心存道家之念,戮力融通佛道二家。石濤浸潤于如此氛圍中,其影響可想而知。石濤出佛入道,并非是心血來潮,突發(fā)奇想,而是長期思考中的冷靜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朋友的影響因素就不可低估了。

在金陵時期,他的密友張白云、周向山都是道士。石濤的友人田林、先著也篤信道教。張瑤星就自號白云道者,吳嘉紀稱他為“短褐張道士,長安舊錦衣?!笨咨腥斡小栋自柒衷L張瑤星道士》詩,也稱其為“道士”?!短一ㄉ取返谌觥稓w山》就是由張瑤星寫起?,幮巧吓_便唱《南點絳唇》一首:“世態(tài)紛紜,半生塵里朱顏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慟哭窮途,又發(fā)哄堂笑。都休了,玉壺瓊島,萬古愁人少?!弊园?“貧道張瑤星,掛冠歸山,便住這白云庵里。修仙有分,涉世無緣。且喜書客蔡益所隨俺出家,又載來五車經(jīng)史。那山人藍田叔也來皈依,替我畫了四壁蓬瀛。這荒山之上,既可讀書,又可臥游,從此飛升尸解,亦不算懵懂神仙矣?!?/p>

石濤金陵詩友周京(字雨郇,號向山)是叢霄道院的住院道士,石濤稱他為“青城陳道士”。戴本孝有《九日登叢霄院飲周向山丹室》詩,描繪他“仙窟隱古蹤”的生活。戴本孝在周向山的“丹室”、“仙窟”中流連。石濤晚年定居揚州,周向山在石濤《金陵八景圖》的題跋中稱:“清湘先生寓金陵一枝閣中,與余晨夕相對論文對詩,其未曾枉一日。”這里稱石濤為“清湘先生”,原來是一佛一道,現(xiàn)在二人同登道門。

查士標(? -1698)是石濤的筆墨知己,二人有合作作品存世。二瞻畫風對石濤曾有不小的影響。曾在《種書堂遺稿序》中說:“二瞻查先生,靜者也。少時曾學吐納之法,淵穆沖恬,求聞達,一室之外,山水而已?!倍耙残欧畹澜?神迷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石濤另一位畫友戴本孝,是一位未入道教之門的道士,他信仰道教之心頗為堅定。

屈大均( 1630-1696) ,這位石濤的南國友人,乃石濤知己。翁山故去之后,石濤還在咀嚼翁山留下的遺產。二人相契情深如此。泰山殘石樓藏畫中有石濤上人山水冊三冊,其中有十二幅山水作品,一一畫翁山的詩意。石濤后跋有一七律:“屈子翁山詩如畫,枝下陳人盡取之。奇句不將筆(此處脫一字,疑為“墨”)寫,枯腸返領俗腸。江山粉本情雖舊,生面全非意所思。十二魚罾癡且醉,后時朋輩若誰持?!笨钍?“冬日坐青蓮草閣,微雪初飛,索紙筆作畫,無題,隨拈《翁山詩外》,隨筆拈弄數(shù)幅,別有興趣,戲為記之?!弊谇嗌徯¢w,手捧《翁山詩外》,紫霞天光,乾坤清氣,直氤氳其心,他如坐一片祥云之中,他寧靜地作畫,復演著翁山的詩意,這是落寞的清湘子老年自我慰藉的典型畫面。

翁山給他帶來的就是石濤苦苦追尋的道家超越精神。石濤和翁山同為前朝遺民,翁山詩云:“萬里扶???何時返故鄉(xiāng)”,又何嘗不是石濤的心聲。翁山一生備極艱辛,密謀著他的抗清復國的事業(yè)。這一點,石濤心知其意,情為之傾。為表現(xiàn)與清人不合作的態(tài)度,翁山早年曾削發(fā)為僧,后感佛門也非清凈地,勾心斗角更是不讓俗世,遂還俗。王猷定說:“翁山,羅浮僧別號也。其先世楚人,為屈大夫之后。丁酉別母偕其弟殘僧越嶺抵燕走廬龍塞上?!痹倬褪切欧畹兰摇⒌澜?他不是在道觀中成就他的情懷,而是在李白式的飄逸生活中,實現(xiàn)對道教精神的服膺。那飄逸的羅浮仙窟,就是生命止泊之所。翁山之友、寓居揚州的歙人黃生(號白山)有《送屈翁山歸粵》,其云:“十年不見羅浮客,卻脫方袍戴鶡冠。搗藥幸尋仙女臼,采芝還風北堂餐。”他做了道士。石濤的道教之旅,乃是踵武翁山之路。

石濤的朋友方熊可以說是一位道教種子。方熊( 1631—) ,字望子,號黃虞外士、黃虞山人、黃虞外史。晚年欲做黃山的道士,在揚州的朋友圈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浪瀾。朋友們紛紛作詩獻詞,以賀其舉,如先著《答方望子》、《酒香山人歌為方望子作》。洪孝儀《柳莊詩集》“七言律”之卷有《送黃虞道士結茅黃山》。石濤與方熊相交甚深,方熊的道教取向,對石濤有重要影響。歙人汪扶晨、王煒(不庵)、吳綺(薗次)等曾修浮丘的白云觀,并修有丹灶。道觀建成,可以修煉,何人前往。汪士鈜《送黃虞道士方望子住浮丘園白云觀記》:“予友方君望子聞之,慨然愿往,以黃冠服載書數(shù)肩,入斯而托處焉?!倍酵颖救巳缢熨碓?自然是心喜非常,他有《余欲結茅蓮花洞憶散花塢諸勝》七律一首:“一周一折絕鐵塵,未必頑仙此化身。事遇不經(jīng)徒有笑,境當體似德無嗔。蓬萊正異人間世,煙霞方同大滌春。誰謂散花看不暇,欲從石屋托比鄰?!备∏饒@的煙霞,和大滌洞的春意相類,也同于大滌堂的精神。方望子到黃山做道士,和石濤離開佛門而信奉道教時間前后相差不遠。

石濤與徽州汪洪度(字于鼎)、汪洋度(字文冶)為詩畫之友,二人為歙縣松明山人?!妒冽S書畫錄》子卷載《鄭旼師子林圖》,前有鄭旼康熙辛酉( 1681)之跋。汪洪度于上又有戊寅( 1698)仲冬的跋文。并請石濤為其跋畫,題跋時在1699年。汪洪度兄弟與石濤因同好詩畫,并因有共同的人生旨趣,引為至友。汪氏兄弟往來于揚州和黃山之間,結茅于黃山始信峰,過著“衣食不干人,晞發(fā)鴻濛鄉(xiāng)”的生活,絕塵而仙居。他們的選擇對石濤也有影響。徽人洪待臣、洪雨平兄弟居揚州,受黃山超越境界感召,至黃山而從其學。屈翁山有《送洪雨平待臣昆季歸黃山白龍?zhí)队木印?、《送洪氏兄弟讀書白龍?zhí)丁返仍?在后一首詩中,翁山寫道:“洪生兄弟性愛松,讀書各據(jù)一芙蓉。黃山本是白云海,松樹大小皆神龍。羅浮七星(自注:名松)作道士,邀予每道神仙事。由來變化本天情,性盡自然天命盡。汝師汪子在天都,雖見軒轅得道無。”

另外石濤朋友漸江之侄江注也對道教有濃厚興趣。吳綺《江允凝詠古詩序》云:“可生新遠,溯仙蹤為訪煉丹之井;留題勝跡,言尋采藥之池。或經(jīng)梵界而憶高僧,或過幽林而招隱士。”石濤天津好友張笨山早年信佛,晚年信道,據(jù)說他“年未四十,夢道士手持符曰:`天上招公書《玉真經(jīng)》 。醒以告人,遂無疾卒”。

湯巖夫、江允凝、周向山、戴本孝、張白云、屈翁山、方望子、汪于鼎、汪文冶,等等,石濤朋友中信奉道教者可以開出長長的名單,石濤作為一個佛子和他們相處,相互影響是必然的。石濤選擇離開佛門而信道教,其實所選擇的就是湯巖夫、張白云、屈翁山等所過的生活。

晚年的石濤黃冠野服,信奉道教,人稱道士。石濤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道教的活動,是一個少有人及的問題。李虬峰說他自托于“不佛不老間”,高南阜說他“半托禪棲半道徒”。這個“不老”、“半道徒”的角色很值得研味。在我看來,他不是一個十足的道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石濤沒有像他的朋友周向山、方望子,一個住進了叢霄道院,一個結茅于黃山浮丘的白云觀,晚年石濤所住的地方是大滌堂,大滌堂就是他的家,他是一位在家的信奉者,類似于佛教中的居士。石濤厭倦了佛教中的叢林角逐,正是因為構成了對自由性靈的羈絆,他才離開了佛門;所以道觀的生活同樣不適于他。其二,石濤晚年信奉道教,曾對道教的長生不老之術有興趣。這是事實。但不能說明石濤也如道教徒一樣,目前沒有任何資料證明,石濤像一個道教徒那樣生存,他追求的是性靈的自由。其三,石濤雖然被人稱為“道士”,但他對道教理論很少涉及,道教的丹道理論、教派法系罕入其口。石濤充其量只是一位在內心中信奉道教思想的觀外之人,而且沒有資料表明他信奉道教中的煩瑣的戒律、儀規(guī)以及神仙家的幻術。

不能小視晚年石濤思想中佛道相融的情況。石濤出佛入道,和當時佛道相融的思想狀況有關。僅從石濤和友人相交的情況就能看出這一點。石濤是一位佛子,有大量的方外之友,其中不少是道士,如青城陳道士、竹冠道士。而石濤朋友中不少道士也常常過著亦僧亦道的生活。如張白云就是一個典型,先著稱他為“攝山僧寺張白云”,吳野人稱他為“短褐張道士”。像張南村也是一樣,或道或佛。佛教和道教之間,在清初沒有劃然分別之狀況,石濤離開佛門進入道教之門,并不意味對佛教的背叛,或者說和佛教徹底告別,只能說他告別了寺院生活,在心靈中不能排斥他對佛禪的深深依戀!這從他1697年之后的文字中,即可一目了然。在石濤佛亦道,道亦佛,自托于不老不佛間,不是說他在兩面晃動,而是應以融合的目光視之。

正因此,我以為,石濤出佛入道,并不意味其思想存在著一個前后劃然相別的斷裂層。

四、石濤的神仙氣

石濤藝術中,有一種神仙氣。石濤所認同的是道教中所含有的獨特精神。人稱晚年的石濤為“清湘仙客”,道家哲學、道教的神仙思想對他的藝術產生了深刻影響。

石濤不像佛門遠離囂塵、淡然入定之人,一方面他有怪異的性格,孤僻,可能還加上些尖刻,另一方面他一直葆有天真爛漫的個性,這是石濤最動人之處。他的這一性格,老氣橫秋的李虬峰沒有看出,但閱歷豐富的陳定九卻深有領悟,他看中的是“拈禿筆,向君笑,忽起舞,發(fā)大叫”這樣的詩,認為這樣的詩才是真正的石濤本色。石濤的這種精神,正是禪的精神。年輕時的活潑清真,到老來仍不失恣肆和坦誠??词瘽摹陡匠乖姟?似乎感覺到石濤有些“腐氣”,其實,石濤天生而來就帶有一些“仙氣”。石濤雖不是“神仙家”,但卻有“神仙氣”。

這種“神仙氣”是石濤晚年生活最主要的支撐。這種“神仙氣”就是超越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是羅浮的奇幻神妙、黃山的松濤瀑語,是李白式的浪漫高蹈,是從容恣肆的上下一齊蕩滌的大滌情懷,是秋林如醉的縱肆與逍遙。這就是我所說的石濤的“神仙氣”,帶著一種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伴著幾許對故國的心靈回還,還擁著他對自由的企盼。正是這“神仙氣”,使他在齷的時世中有了超越的力量,在塵俗中總是透出仙靈活絡,卓絡不凡,在凄涼的世界中尋找到生命的溫熱。

(一)羅浮的蝴蝶

石濤有《羅浮山圖》,龐萊臣以其為生平第一杰作。為何此圖獲得這么大的成功,原是石濤于其中注入至濃的情意。

石濤心靈中的羅浮世界,就是一個具有濃厚超越意味的道教境界。石濤友人黃硯旅要神游羅浮四百三十二奇峰,做一個羅浮神仙客。那個奇妙的世界中包含著他的追求。石濤何嘗不想“他年日日騎鸞鶴,還向羅浮頂上過”!香港至樂樓所藏石濤為黃硯旅所畫冊頁中,第十三開為羅浮圖,其中錄硯旅詩云:“亂蜂無限煙霞外,夢想登臨二十年。今日扶藜成獨往,飛云頂上看青天?!睍r在1702年,硯旅“夢想登臨二十年”,石濤又何嘗不是。

羅浮山是一個道教名山。傳說有四百峰三十二峰,九十九道水。山上有很多道教勝景,有數(shù)不盡的道教名洞,如蝴蝶洞、蓬萊洞、銅源洞、幽居洞、黃龍洞、觀源洞、神游洞、西甬洞,又有很多道觀,如長春觀、沖虛觀、西華道院、石洞山房、見日庵,還有大量以道教義理命名的奇峰,如麻姑峰、玉女峰、會真峰等等。據(jù)《羅浮外史》記載,羅浮山神君名赤熛,亦稱羅浮君,為南岳衡山君丹靈峙佐命。羅浮山有無數(shù)的傳說,這些傳說神奇美妙,推崇超越之境的屈翁山,對此極為神迷。他愛羅浮奇幻的傳說,飄逸的精神,他在羅浮中感受到生命沉醉的力量。

關于羅浮山蝴蝶的傳說最為有名。山有蝴蝶洞,“巖側段蝴蝶……相傳葛仙遺衣所化”,傳說此蝴蝶大如車輪,渾身披五云,在日光的照耀下,光芒如芙蓉展開。翁山真正成了一個仙客,作為一個道教的信奉者,他要取得羅浮一個蝴蝶繭,使“家家皆有大蝴蝶”,蝴蝶翅翼裝點行進的車輪,飛向云霞飄渺的天國。我讀翁山詩,如讀李太白,其妙意如云氣飄卷,難以言說。如其云:“羅浮梅花天下聞,千樹萬樹如白云。開時花似玉杯大,枝枝受命羅浮君。么鳳一食三百朵,綠萼檀香留與我。”這樣的詩,真使人感到生命的沉醉。

石濤有一印章,為“四百峰中箬笠翁圖書”,在1685年之后的書畫中常常使用。1679年到1681年間,石濤與屈大均都在金陵,有較長時間的接觸,屈大均走了,他的“四百峰中箬笠翁”圖章開始使用了。他的“四百峰”,就指的是羅浮山。石濤自號“四百峰中箬笠翁”,其意在明其本,他要做一個羅浮山的仙客,那里是他的故鄉(xiāng)、故國,又是他生命的故園,他的夢幻的理想就在那仙霧中蒸騰。他要如莊生化蝶,化為一只羅浮的蝴蝶。翁山的“仙意”深深地感動了他。石濤曾作有《贈翁山》行書詩翰,詩云:“羅浮四百峰,峰峰結蓮蕊。散水作天香,梅根浸石髓。蝴蝶食之大如輪,鳳凰之鳥時親人,吾將半百未歸去,對君說是羅浮仙,故鄉(xiāng)那得如君賢。”

他要學得翁山,做一個羅浮君,在那梅香四溢蝴蝶紛飛之所,放飛自己壓抑的心靈。石濤有一《百合》作品,上題一詩云:“稚子去年植高臺,今年百合花正開。對人鼓舞何處至,疑是羅浮蝶里來。蝶去花飛不得見,追花問葉只一線。移來石上覓幾回,不植人間植閬苑?!贝俗髯饔谕砟?。羅浮的蝴蝶飛到了他家的花壇,飛到了他的心里,他的心里就是閬苑,縱然是風刀霜劍,他只覺得春意盎然。

(二)黃山的紫氣

石濤在一定程度上是黃山哺育成長的畫家,真可謂得黃山的煙霞之助。天津詩人張霔一詩最得石濤性情:“苦瓜上人本奇士,身在廬山住已久,一旦得識黃山奇,反覺廬山面目丑。黃山之奇在何處,為余快談十八九?!?/p>

黃山給他奇特的、超越的、狷介的、狂怪的力量。群峰聳起,四海茫茫,置此荒地迥地,超越人間情懷,粉碎法度力量,飄飄乎超然欲仙,蕩蕩乎神思飛揚。石濤親到黃山,犁然有蕩于心,適然有會于意。石濤離開黃山,想象著黃山,同樣有這種激越的力量。世有黃山,黃山無異乎端為石濤所設,石濤骨髓里都流淌著黃山的靈性。在石濤看來,黃山代表著一種神秘的宗教力量,黃山就是他的至上神靈。

石濤說:“黃山是我?guī)?我是黃山友。心期萬類中,黃峰無不有?!币晃挥吸S山歸揚州的徽客,說起了黃山,他忍不住地激動:“太極精靈隨地涌,潑潑云海練江橫。游人但說黃山好,未向黃山冷處行。三十六峰權作主,萬千奇峭壯難名?!斜谑趾无o醉,有語能傾那不傾。滿堂辭客生平盟,雄談氣宇何崢嶸。座中盡是黃山人,各贈一峰當柱撐。請看秀色年年碧,萬歲千秋憶廣成?!秉S山就是他心目中的道教真君廣成君。方望子結茅黃山,當了道士,石濤又何嘗不想。

黃山元老東翁先生八十大壽,石濤畫了一幅《黃澥軒轅臺》為其祝壽,跋云:“軒皇契至道,鼎湖晝乘龍。千載渺年追,俄此訪遺蹤。巖壑倏已暝,白日翳蒼松。浴罷丹沙泉,過宿軒轅宮。拂枕臥煙霞,摳衣問鴻濛。人生匪金石,西日不復東。藉登黃發(fā)期,百歲有終窮。黃鵠紫霄氣,威鳳游蒼穹。托跡既已邁,矰繳安所從,所以青云士,長嘯出樊籠?!边@幅作于大本堂中的杰構,是石濤極晚年之作。真像是給自己祝壽。他的生命中也需要這樣的“紫氣”。這首詩寫得很怪,祝壽詩少不了總是要祝人萬壽無疆,但他卻說,西日不復東,百歲有終窮,人是活不長的。他要做一個“青云士”,精神才是真正的永恒。肉體生命又算得了什么?

(三)青蓮的酒氣

石濤服膺的詩人、藝術家,有徐渭、謝靈運、倪云林、陶淵明等,其實,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卻是李白,石濤幾乎可以說是李白的再生。他沒有像陶淵明那樣歸于平淡,也沒有如倪云林那樣同于枯寂,石濤骨子里就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神仙之氣。在這一點上,李白最得其心“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李白精神,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在一幅畫李白詩意的作品中,引了李白一句詩“海鳥知天風”,這可能就是石濤心中的大境界。他晚年名其齋為“青蓮閣”,表達的正是這樣的向往之情。李白的道教選擇可能也是將其從佛門中請出的一股力量。石濤晚年的朋友中,多以俠名,如卓子任少年時即精劍術,仗劍游歷天下。其門人洪正治向往“披青巾,按長劍憑虛御風,泠然而善”的生活,常仗劍而行。皖人昝抱雪、省雪兄弟“俱以俠名”,二人遨游塞上大漠,足臨華山之巔,壯懷激烈,豪氣滿胸。朱堪注亦詩亦俠,放曠天下。石濤和這些充滿俠氣的人在一起,他感到快樂,他欣賞這樣的性格,他自己就是這樣充滿俠肝義膽的人。

石濤靈性中有一種狂氣,無拘無束,不可牢籠,歡快,跳躍,縱肆,放蕩高標,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如此,石濤又何嘗不是!看看他生命中的那種狂勁,就知道枯寂的禪門實在無法牢籠他;聽聽他真實的呼喚,就知道禪宗叢林中的角逐,是多么不合于他的心胸!他吟道:“攜手大笑菊花叢,縱觀書畫江???。烘光晃夜如白晝,酒氣直透兜率宮。主人本是再來人,每于醉后見天真??鸵嗵蒙先Э?英風竦颯多精神。拈禿筆,向君笑,忽起舞,發(fā)大叫,大叫一聲天宇寬,團團明月空中小?!倍痖T中那些俗夫、勾心斗角的老手,將這位狂夫逼得只能裝“啞”、裝“瞎,真是剝奪了他的“話語權”,他的“觀望權,他豈能永遠地蜷曲爪牙忍受!他畫著畫,畫得不能自已,他的心飛起來了:“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把卷望江樓,高呼曰子美。一笑水云低,開圖幻神髓。”他成了一只蝴蝶,飛騰,飛騰,飛過了一枝小閣,飛過了吳山破亭,飛過堂皇之外表、冷漠之內里的大報恩寺,他要飛到靈魂自由的地方。出家人原來念念在家,脫俗人原來凡事即俗,爾虞我詐,蠅營狗茍,高唱大乘的精華,掩蓋內心的齷,石濤受夠了!他不愿出離自己生命的“家”,他要回“家”了。

“大江無際,不勝其間,而好為多事,每于風清露下之時,墨汁淋漓,掀翻煙霧,不自覺其磅礴解衣,而脫帽大叫,驚奇絕也。噫嘻,子猷何在,淵明未返,春遺佩于騷人,溯凌波之帝子。躊躇四顧,望與懷長!”石濤的題畫詩就表達了他心靈中的境界。不是脫帽看詩的恬淡,而是脫帽大叫的狂狷,石濤要的就是這驚天絕地的妙意。“人說梨花白雪香,我愛梨花似月光。明月梨花渾似水,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边@首晚年作于青蓮小閣的小詩,寫的就是他的“三清真界”,他的道教情結。

“云為衣履石為梯,白日青虛步可躋,天近只疑三界合,煙開渾見四方低。寒松掛雪明前障,瀑水轟雷下別溪。早晚臺端捐佩去,誅茆來與道人棲?!?706年的寒冬,那是石濤在人世度過的最后一個冬天,伴著上午的陽光,在溫暖的耕心草堂中,石濤畫下一幅山水,寫下了這首詩,開始了他的仙人之旅。

他在心靈中,“誅茆來與道人棲”。如李白,一個在心靈中的道家、道教的信奉者。

在石濤看來,他離開佛門,和佛教的叢林遠了,但和心靈中禪的境界則更近了,這從容瀟灑、空靈廓落、所在皆適的道家境界,就是他心中苦苦追求的禪。1703年,他在贈劉石頭的雪景圖上題詩道:“枯禪我欲掃文字,卻為高懷漫賦詩”。他并沒有拒絕禪,禪和道,是他的心靈扁舟。

公眾平臺簡介

此公眾平臺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臺號,歡迎關注。本平臺發(fā)布郭關先生藝術創(chuàng)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臺,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于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后系統(tǒng)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后于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于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xiàn)“郭關繪畫全球巡回展”已在臺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臺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shù)百件。《神人暢》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點擊展開全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