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全詩】 送柴侍御(1)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2),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 (1)侍御:官職名。唐代稱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為侍御。后世因沿襲此稱。 (2)通波:水路相通。武岡:今湖南武岡縣。 【今譯】 沅水的波浪一直連接到武岡, 送你時不覺得有離別的感傷。 你我有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 頭頂同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鄉(xiāng)? 【賞析】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在他的絕句里單是寫送別、留別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這首《送柴侍御》絕句,在他的送別詩里算不上有名的,不過也有一點特色。 貴州省的清水江和潕水流入湖南黔陽(即唐代龍標)會合后就叫沅水,亦稱沅江。沅江再會合兩岸的支流,向東北流入洞庭湖。武岡,即湖南省武岡縣,縣的北面有武岡山,武岡縣和武岡山均不在沅江沿岸,而是沅江的支流接近武岡,所以說“沅水通流接武岡”。從詩的第一句,我們可以推測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尉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這第一句似乎是在解說沅水和武岡的地理位置,其實“興”的味道是很濃的。詩人正利用沅水和武岡的地理關系,引出了下一句,那意思是說,您雖然離開了我,但是武岡并不遙遠,它和沅江山水相連,我們還是緊緊挨著的,這就很有點雖“別”而未“分”的情味。因此也就“送君不覺有離傷”了。詩者,“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雖“不覺有離傷”,但亦無歡快可言,那么,何以為詩呢?豈不有點怪么?這我們留待后面再講。 沅水雖“接”武岡,畢竟還是兩地。所以詩人再用兩句來補敘一下為什么“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人分兩地,情同一心。我們還是像兩地的青山一樣同臨一片云雨,還是“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詩人一連用兩個形象的比喻,加重了寬慰的語氣。但是,如果我們再冷靜地想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話雖說得曠達、豪放,終究不能代替朋友的朝夕相處,那么,這又能給思念之苦帶來多少慰藉呢?何況難堪的正是這些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王昌齡《李倉曹宅夜飲》),所以這三四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無限思念,暗晴地滲透到這些形象之中了。到這里我們便可以說詩人不是沒有“離傷”,而是將它藏在心底,不讓它去觸發(fā)、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極度的“離傷”之情,才使得詩人用“不覺有離傷”來減輕對方的離愁。這豈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御、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倒是相反,人們于此感到的是難得的多情和深意。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這種曲折、跌宕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有力,更有詩味嗎? 當然,我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要求每一首寫離別的詩都要如此表現(xiàn)。離別的依戀是人之常情,但其感情的具體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則因人、因時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表現(xiàn)的離別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前者不用說,后者我們?nèi)耘e王昌齡的絕句為例:“長亭佇馬未能前,井邑蒼茫含暮煙。醉別何須更惆悵,回頭不語但垂鞭?!保ā读魟e郭八》)。你看,送別的酒筵早已結束了,天色已經(jīng)蒼茫,該是出發(fā)的時候了,然而告別的人騎在馬上“回頭不語”,深情地望著送行的朋友,手中的馬鞭怎么也舉不起來,這些精心的細節(jié)描寫,把那種不忍離開的心情刻劃得多么深刻入微?。 盎仡^不語但垂鞭”,簡直是一尊蘊涵深厚的塑像。再如王昌齡的《送別魏二》:“醉別江樓桔袖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湘山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這首詩則撇開那些不忍遂別的心情和場面,而著力地表現(xiàn)別后的思緒。江風吹著細雨,陣陣涼意侵入小船,醉意漸漸蘇醒,?。≡铝烈呀?jīng)升起來了,朋友該己到了遙遠的湘山,他那里只能對著一輪孤月,滿懷惆悵,聽著聲聲的猿啼進入夢鄉(xiāng),可割不斷的思緒定是悠悠不絕地索繞在夢中。請注意,這明明是詩人自己在想念剛離去的友人,他卻偏不直說,而將對方的境遇和心情寫得那么栩栩如生,細致入微,真是“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于此可見,“別情”一也,藝術形象則無窮無盡。究其源,蓋出于生活,因為在客觀現(xiàn)實中,人們的思想感情就是豐富多采的,而其表達方式則更是千變?nèi)f化。劉勰說:“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文心雕龍·通變篇》),是有一定道理的。藝術之“變”,是反映生活之“變”,“變”之所以能“久”,就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從而也就具有了生命力。反之,便可以悟出模式化、概念化的作品之所以蒼白無力和短命的原因。 ——劉學楷等《唐代絕句賞析》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屬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改授汜水尉,再遷為江寧丞。一生曾兩次被謫蠻荒之地:一次約在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一次約在天寶六載秋,以所謂“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避亂至江淮一帶,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有《王昌齡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