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張大壯作品選(附常用印鑒)

 自華居 2016-12-01

張大壯(1903-1980)


       張大壯,原名頤,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壯,字養(yǎng)初,號養(yǎng)廬,別署富春山人。浙江杭州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書畫,曾隨其三舅父章太炎學中醫(yī),章氏對他文字等方面均有一定影響。19歲時,到收藏家龐萊臣家擔任古書畫藏品管理工作。1917年,定居上海,山水師從杭縣汪洛年,師從山陰李漢青學花卉。1945年,執(zhí)教于中華文藝書畫學院,主教惲派花鳥。時與唐云、陸抑非、江寒汀合稱為“花鳥畫四大名旦”。解放后,曾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畫師、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




柳燕圖




“現(xiàn)代的惲南田”——張大壯

了廬/文


       張大壯先生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他是有幸的。熟悉他繪畫藝術(shù)的人無不為他高超的畫品和人品而崇敬,并贊嘆不已。他宗法清代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shù),不僅潤腴清新,筆墨法度又十分精煉。尤其是晚年,可謂積漸悟為頓悟,豁然縱筆奇恣,出神入化,把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創(chuàng)作的新作,氣息和筆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被人們譽為“現(xiàn)代的惲南田”。


       但作為一個著名畫家,張大壯先生又是最不幸的。這位傳統(tǒng)型的中國畫家,由于恪守著謙退自遜、恬淡無為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他身處在功利主義極端膨脹、階級斗爭異常激烈的現(xiàn)實社會相去甚遠,故而他失落了。他那卓越的繪畫藝術(shù)在他生前未能得到社會充分的認識,享受應有的待遇和聲譽。這在他身處的現(xiàn)代社會中也許是個典型的個案。這又也許是畫史上像吳鎮(zhèn)、徐渭、惲南田、任伯年那樣眾多書生氣十足的藝術(shù)家和文人共同的悲劇。因而,直到今天,許多熟悉他的人一提起張大壯先生的命運和藝術(shù),都無不為之嗟嘆和不平。


銀帶豐收  1973年作


       時代有不合理的,但歷史終究會合理的。


       入“虛齋”掌管書畫,使他有機會接觸了眾多的傳世書畫佳作,這種得天獨厚的機遇在他同輩的畫家中也是很少的幸運。這為張大壯先生以后一生從事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極為良好的基礎。


       張大壯先生在龐氏“虛齋”所造就的對中國書畫見多識廣的學養(yǎng)和造詣,及卓越的鑒賞能力和運用自如的筆墨法度,連現(xiàn)代大書畫家、鑒賞家吳湖帆先生也為之稱羨和膺服。故而在先生28歲那年,不幸因病離開龐萊臣先生的“虛齋”時,吳湖帆先生曾多次親自及轉(zhuǎn)托另一位書畫大收藏家、鑒賞家孫伯淵先生誠懇延請張大壯先生去其“梅景書屋”共研畫事。但先生終因病不愿去憂勞于人而婉言謝絕,得以歸家養(yǎng)病。從此始更名“大壯”,以示不息。更不幸的是,不久因戰(zhàn)亂,張大壯先生生活日趨動蕩。迫于生計,先生只得勉強抱病賣畫,開始走上了一條以畫為生、貧病交困、坎坷潦倒的藝術(shù)生涯。患難之中,又是吳湖帆先生以各種方式,直接和間接地予以經(jīng)濟上的接濟和幫助。多次轉(zhuǎn)托孫伯淵先生以重金收藏張大壯先生新作,可謂兩全其美。吳湖帆先生在他一生中一直把張大壯先生視為少數(shù)藝術(shù)上的知已,不以貧賤為嫌,執(zhí)手相挽,親密無間而時相往來。得有佳作務必先請張大壯、孫伯淵二位先生共析鑒賞。這影響到后來的陸儼少先生,生前對張大壯先生一直終身禮儀有加而十分尊重,不敢怠慢。



柳塘魚戲


       張大壯先生是個典型的傳統(tǒng)型中國畫家。早先在“虛齋”時受主人龐萊臣先生的影響,接受和崇尚董其昌的藝術(shù)思想。并身體力行,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南宗一脈“文人畫”家的傳世名作。先生早先學研山水,致力于元四家和明董其昌,上及董源、巨然、米家父子、高房山及方方壺,下涉四王吳惲,先生都竭力追求,化而用之。以后又旁及花鳥,主要宗法惲南田及華嵒二家。其中,尤醉心于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shù)。先生又留心于八大的繪畫作品。張大壯先生重視傳統(tǒng),嚴于法度。先生論畫不多,主張“氣韻第一,逸品為上。畫以清淡為宗,靜為最高。骨法用筆,要筆筆見筆,筆筆要有來歷……”這一切,都是受董其昌的中國繪畫美學思想和筆墨論的影響。直到五六十年代,因健康上的原因才轉(zhuǎn)而注重對花卉、蔬果的觀察寫生。到了六七十年代,先生的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經(jīng)驗日趨成熟,又有幸受到中國畫創(chuàng)新運動和與西方繪畫交流的影響,識高膽大,解放思想,逐漸將惲南田的“沒骨”繪畫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運用。從惲南田的“沒骨渲染”發(fā)展成為“沒骨點染”,最后又發(fā)展成為“沒骨寫意”。這不僅是對惲南田“沒骨”一脈繪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貢獻,也是對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和貢獻。尤其在當今傳統(tǒng)中國繪畫處在因各種干擾而困惑的時期中,為如何正確地認識學習和繼承發(fā)展中國畫,積極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和有益的思考。這也是我們歷史地重新認識大壯先生繪畫藝術(shù)的意義和價值。



白  荷


       張大壯先生早先致力山水畫,不幸的是因健康上的原因,作品不多,為花鳥畫名所淹。先生長年臥病在床,很少出門,缺少對自然界山水的觀察和感受。但晚年偶爾為之,無論大幀小品,先生都能以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覺將早先熟悉的前入畫題、名家風格及筆墨法度,以“文人畫”家的思維,由表及里,去粗存精,用簡括的提煉手段嫻熟地再創(chuàng)作,獨辟蹊徑,開古為新。先生不多見的山水畫連陸儼少先生也為之十分膺服,時有請教。


       張大壯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shù)家,一生除了致力于繪畫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外還精于篆刻和書法,不幸的是也因健康原因較之其山水畫更鮮為人知。先生早年在龐萊臣先生的“虛齋”時即注意收集了許多泥封、漢魏六朝將軍雜號與侯印的印花。同時又將明清各流派主要篆刻家散見的印花都收集成冊,并一一都作了銘記。而且手拓了大量的秦漢磚瓦以為資料。張大壯先生的篆刻學習浙派,盡取名家之長,以丁敬身的“切刀法”入手,兼以蔣山堂的“拙出”,主中求圓,拙中求放,力求莊嚴之勢,盡去矯柔嫵媚之態(tài)。他早年為“虛齋”主人龐萊臣先生所制的收藏印章即以此為之,參以漢印篆法。繼而先生致力于黃小松、陳鴻壽二家,同時兼取奚鐵生、陳秋堂。吸收漢印、泥封、銘文、詔版、錢幣之體。陽文印,力求工穩(wěn)、秀麗、生動。陰文印,奏刀更大膽,有蒼茫渾厚之感。先生為其三舅父章太炎所制“章炳麟印”與“大章之章”,以及為其主人龐萊臣先生七十四以后的年歲印即是其貌。晚年先生盡取趙之謙之勢,并吸收吳昌碩之長,將秦漢碑刻、磚文等種類書體均融會貫通于印,以勢取神,多有變化。刀法也更見沉著,于秀麗處見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在不經(jīng)意處見功夫。同時兼取皖派鄧石如,吳讓之“切中帶削”和“沖刀法”結(jié)合,盡取自然以求表達筆意。先生晚年的自用印即大都以此為之。偶爾也參以吳昌碩、齊白石的“出鋒鈍角”之法玩之,各取所需,變化無窮。先生用印大都己出,不以石質(zhì)為然,又很少署款,樸質(zhì)如其人。有不知印之人獻印于先生,先生只是淡然一笑,隨手將印置于水盂之中視同卵石與水仙為伴??梢娮讨载?。



海  鮮


       張大壯先生一生書法不幸也因健康上的原因作品不多。見有早先臨漢《夏承碑》、《史晨前后碑》的記錄。先生對唐書家顏真卿頗為敬重。論書輒提顏真卿《顏家廟碑》與《郭家廟碑》等,對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更是贊不絕口,以為董其昌即得益于此。觀先生遺存不多的書法作品及晚年題畫字,遒勁典雅直接取法于唐孫過庭《書譜》,具晉唐遺風。書中行氣,得益于楊凝式的《悲花帖》。書骨自有唐顏魯公之雄肆,絕無時俗之媚態(tài)。較之以形取勝的畫家字,先生則足可稱“書家”無愧。


       縱觀張大壯先生一生的藝術(shù)生涯有“有幸”于人。早年有緣得以入龐萊臣先生的“虛齋”,系統(tǒng)地學習、研究中國歷代書畫珍品,達到藝術(shù)上的早慧。也有“不幸”于人。中途開始病纏終身,不能以充沛的精力去積極地從事藝術(shù)實踐,同樣也失去了各種機遇。如果命運真給其“大、壯”的生命力,相信憑先生對中國繪畫藝術(shù)見多識廣的修養(yǎng)和運用自如的筆墨法度功力、聰慧的藝術(shù)和勤奮,一定能在他自己從事的各方面藝術(shù)上“古為今用”,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和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中國繪畫作出更大的貢獻。


(摘自了廬《對前輩中國畫家的評論》,

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作品欣賞


春日景和圖  1953年作



桃花紅


蘆花小鳥


海棠玉兔  1955年作


秋  葵  1956年作


百子圖  1958年作


漁民干勁大  1958年作


海  鮮  1963年作


卷心菜  1966年作


東海帶魚圖  1972年作


網(wǎng)蝦圖  1973年作


有余圖  1973年作


菜場所見  1974年作


螃蟹圖  1974年作


新豆湧到  1974年作


池塘魚樂  1976年作


蔬食有益


大  利  1976年作


荷花鴛鴦  1977年作



春到人間  1978年作


海鮮肥  1978年作


夏  涼  1978年作


竹雀圖  1978年作


春回大地  1979年作


海  鮮  1979年作


人長壽  1979年作


帶  魚


海鮮圖



雙鳧圖


雞冠花


海棠秋蟲


國色生香


蔬果海鮮


常用印鑒




編輯:錦灰堆

編輯辛苦,敬請轉(zhuǎn)載時標注出處。



感謝關注: 錦灰堆

微信號:jhd2014jhd2014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