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信息:馬未都.瓷之色[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 . 能在單位的資料室里找到這么一本還算新、有插圖、作者還認識的書看看還真是需要多掃上幾分鐘的。這也算是我專業(yè)自學的開始,其實,我也只是想借此機會聊一聊我的一點點學習體會。
還記得幾年前去河南省博物院,那里館藏的展出的陶瓷讓人驚艷,造型之精妙,制作之精巧,顏色之豐富讓人不經(jīng)感嘆我國先民的智慧與巧妙。在《瓷之色》中,馬未都先生更是用古代文人的詩詞來表現(xiàn)陶瓷的釉色,將中國文化的底蘊發(fā)揮到了極致。例如:“千樹萬樹梨花開”用來形容白釉;“雨足郊原草木柔”用來形容青釉;“摘盡枇杷一樹金”用來形容黃釉;“影落明湖青黛光”用來形容藍釉;“玉碗盛來琥珀光”用來形容醬釉。 光緒款斗彩描金碗 平原博物院藏 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zhì)薄層,是用礦物原料(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塊)經(jīng)過研磨制成釉漿,施于坯體表面,經(jīng)一定溫度煅燒而成。古代匠人利用不同的礦物屬性,經(jīng)過燒制后使陶瓷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例如:青釉以鐵作為呈色劑,紅釉以銅作為呈色劑,藍釉以鈷作為呈色劑。當然,一種自然元素獲得的難易程度也成為了此種釉色在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早晚的關鍵。 綠釉雞冠壺 平原博物院藏 康熙款黃釉暗云龍白里瓷碗 平原博物院藏 乾隆款霽藍描金瓷盤 平原博物院藏 列舉一個清代最富盛名的紅釉“郎窯紅”的現(xiàn)代配方:燒料1.6%、寒水石0.4%、白玻璃1.2%、陳灣67.6%、叫珠子0.4%,晶料0.4%,高嶺土0.4%、二灰22.5%、銅花0.4%、綠玻璃3.2%、玻璃0.8%。按配方稱料,濕法球磨,細度為萬孔篩余0.3%。上釉時,釉漿含水率為50%,以捺釉法施于坯胎,釉層厚度為1.5~2.0mm。燒成時,放置在鎮(zhèn)窯位的2~4路,以還原焰燒成,燒成溫度為1300℃。 清康熙 郎窯紅穿帶瓶 故宮博物院藏 從陶瓷二字當中我們就能分析出來,陶瓷分為陶器和瓷器兩部分,二者又有著怎樣的差異? 1、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2、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jié),敲擊時聲音發(fā)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jié),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zhì),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fā)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jīng)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fā)明的。 三彩騎馬女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藍釉白斑馬 洛陽博物館藏 三彩高胡帽男牽馬俑 洛陽博物館藏 最早的陶器產(chǎn)生于新石器時代,中國第一只釉陶罐誕生于今河北地區(qū)的磁山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年。而作為成熟瓷器的青瓷出現(xiàn)于東漢晚期。瓷器出現(xiàn)以后陶器還是在繼續(xù)生產(chǎn),尤其是漢代以后,陶器有了突飛猛進的改進,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們說的釉陶。唐三彩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種釉陶,全稱唐代三彩釉陶器。因為陶器遠不如瓷器堅硬而且防水性能也差,所以三彩在唐代主要是作為明器而存在的,即古人的陪葬物品。 至此以后,青、白、黑、醬、黃、綠、紅、藍、官、色斑、仿生釉等接踵而至,裝飾千變?nèi)f化,其中所蘊含的文學、美學、哲學等諸多意義是古代匠人與文人的最初愿望,也使得China成為世界的焦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