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家鄉(xiāng) 王世文
龍溪千古秀,來龍四時春;家居黃金地,人在富貴中。 我的家在一個群山環(huán)繞的小山村,龍溪河自西向南折向東繞村而過。全村都是王姓。老祖先自唐代從祁門苦竹干移居至此,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古名為龍溪,不知什么時候改名下溪,無從考證。 下溪村是個風(fēng)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山明水秀的山村。這里不僅山好水好,物產(chǎn)豐富,而且有三、四百畝水田,糧食可以自給,而山上有數(shù)不清的松、杉、竹、茶,豐富的山果、藥材,應(yīng)有盡有。 村莊原是個千灶萬丁的興旺大村,水口緊密,赤樹下赤樹成片,村口有光字輩孝子,為太字輩父親建玩溪亭,供父親農(nóng)閑垂釣休息之地,現(xiàn)已成為來往行人避雨歇腳之地。進了玩溪亭,沿路石坎上種滿白果樹、草莢樹、榧樹、柏樹,合歡樹,都是幾人合抱的古樹,從鴨腳樹下,沿竹園塢可以說是古樹林立,遮天蔽日,像巨人一樣守衛(wèi)整個村莊。 村莊緊靠來龍山,西邊龍溪河畔有座伏虎山,象只臥著的老虎。真猶如背靠來龍,腳踏臥虎。整個村莊從上到下,是一個船形,房子也都以勢而建,好象一只龍船遨游在龍溪河上。 整個村都是青石鋪路,上下間距都是石磅石壁,向南有水碓,是村民舂米之處。過了水碓一座青石鋪的大橋,上嶺通向大溪。沿路設(shè)有許多涼亭,供行人避雨歇腳,連雞公讜上山,羅絲坑塢里小片田地都用條石砌成,村莊富??上攵?。 本來千丁萬灶的興旺大村,因太平軍的破壞,千人的大村,人口銳減,到我出生已是蕭條破敗,人口不到二百人。我家是個興旺大家族,原住離下溪五里的墓坑村,與下溪同氣連宗,一脈相承。因墓坑比下溪更近山里未受戰(zhàn)火洗禮。同治年間太太公王明玉中了武秀才。當(dāng)時下溪無人主事,合村就公請?zhí)錾街鞒执缶?,并讓出十字街中心兩幢瓦房給太太公居住。以后發(fā)脈到祖父已是第三代,我出生已是第五代。當(dāng)時祖父弟兄三人,已分而住之,三家已有三十余口。 我出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四曰。我是長房長孫,祖父視我為掌上明珠,對我疼愛有加。當(dāng)時我家除祖父母,還有個太太,父親弟兄三人,加上母親和兩嬸嬸,有十口。我家小叔叔只比我大九歲,也有了媳婦,只是沒有結(jié)婚而已。因為這里人都習(xí)慣童養(yǎng)媳,我母親是出生六個月,外婆死了,就來到我家;二嬸是六歲領(lǐng)養(yǎng);三嬸是三歲領(lǐng)養(yǎng)。都是比男人小三歲,上代如此,代代如此,代代相襲。因此,父母叔嬸之間感情是不那么溶洽。太太因痛愛孫子,爬樹摘桑果,跌斷了腿,行動困難,走路用板凳幫助,非??蓱z。 我家是中產(chǎn)階級,有十多畝田地,開了個煙酒小店,還養(yǎng)了兩個大騾子。小時侯秋收季節(jié),我經(jīng)常坐在騾子上,跟祖父下田馱稻子。我家有個短工叫小犬,經(jīng)常帶我下河游泳,可我是只旱鴨子,對游泳一竅不通。祖父見了總是教誡他說,他五行缺水,所以起名灶水,說是過繼給灶王爺,以保平安。 祖父是個慈祥和藹的中年人,從小練過武術(shù),自太太公經(jīng)管村莊,男孩從小都要練拳習(xí)武,像滄州一樣,人人都會點拳腳。從大處說因吃過太平軍苦頭,用來保村衛(wèi)民;從小處想,當(dāng)時出外謀生,趕騾子,不受欺負。祖父的拳頭功夫,在村里可是數(shù)一數(shù)二,除了王來慶,無人能敵??墒亲娓?,從不以武欺人。他在村里很有威望,能主持公道,為保衛(wèi)村莊出過大力,很受大家尊敬。 我小時侯,盼過年。家鄉(xiāng)習(xí)俗,令人鼓舞。一到過年,有文化的人都自動聚集在一起,選劇本,分角色,自學(xué)、自排、自演,每晚必到,敲鑼打鼓地練習(xí)。 "鑼鼓響,腳板癢。"學(xué)戲的地方,便成了小孩的天堂。連老頭、老奶奶也經(jīng)常光顧。那時學(xué)戲是義務(wù),連飯也不管,只管茶水。戲臺搭在祠堂里,有現(xiàn)成臺板,祠堂第一進,進門處為里臺;第二進朝北搭戲臺。演戲時,開邊門,進戲院,坐在上堂,朝下堂看戲。演完戲,要過了正月十六才拆除。 正月十五更熱鬧,這一晚要放花燈。這一天祠堂要用白布網(wǎng)起來,掛五顏六色的彩燈,晚上點燃起來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煞是好看。這一天,家家殺雞殺鴨,祭品擺滿桌子,小孩還要跑竹馬、打花棍、舞鋼叉。主祭、祭文一完,竹馬川流不息地跑起來,花棍有節(jié)奏地打起來,鋼叉"嚓、咔嚓"井然有序地舞起來。那可是小孩子過癮,年輕人出風(fēng)頭的時候。 深夜,人們都回家,拜祖辭灶。好事者,還要放洋燈,都是愛好者,自動到自愿者家中集資、集油,用整張白紙粘貼在事先用竹子扎的燈籠式的架子上,式樣各異。貼好后,在燈托上插上浸足煤油的小紙塊。張開的洋燈,在火點著后,熱氣把洋燈脹大,熱氣把洋燈冉冉送上天空,直上云霄。下面看的人隨著洋燈在空中漂浮,追來逐去地歡呼觀賞。許多燈在天上,像繁星那樣閃閃發(fā)光,煞是好看,直到燈看不見,我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 "認親拜年,認祖掛錢。"也是家鄉(xiāng)最為重視的習(xí)俗。因為這是中國人的美德。清明祭祖,是每年重要活動之一。清明節(jié),各家各戶都要抬著供品,拎著給祖宗的紙錢,帶著香燭紙馬,在祠堂集中,人到齊后,集體排著長長的隊伍,敲鑼打鼓到龍門嶺,祭拜集體祖先;祭完后,還遠涉梧村祭拜。拜完后,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半斤豬肉。然后,各支分開,各自祭拜各自的祖先,祭拜很隆重,先是清除墳上雜物,添泥加土,開溝引水。然后擺設(shè)供品,放炮竹,燒香燭紙馬和紙角,然后恭拜,最后戀戀不舍地離開。 拜年也是同樣,每年正月初二,全村男丁都要集中到族長家拜年,然后到各家長輩家拜年。那時拜年不興送禮,只有遠親拿包麻酥糖就行了。村上的只是空手去走走,拜年可是正兒八經(jīng),到了家里,要把長輩請出來,把長輩請上座,然后恭恭正正行三跪九叩之禮。長輩請你喝茶,接著是三道茶(甜茶、雞蛋、面)依次而上。小孩最沾光,人們有句口頭禪:"拜年、拜年、果子上前;不要、不要、拿著就跳。"拜年回來,口袋里總是鼓鼓地裝滿花生、果子、糖。高高興興,滿載而歸。 最熱鬧要數(shù)九月二十三,這一天要把祠堂里太子菩薩抬回娘家。這一天會首們聚集祠堂,先開會,會很短。因為,事前人員都已安排好,簡短的會一開好,各司其職。當(dāng)幾個會首將太子菩薩送上轎時,然后由八個轎夫抬起。這時十八門山門統(tǒng)點燃火硝"嗵、嗵、嗵……"十八響相繼震天動地鳴放,接著專門八個放炮仗的"堂噠、劈啪"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會首領(lǐng)頭,兩人抬的金鑼開道,24面彩旗緊跟其后,太子轎一動身,鑼鼓喇叭響起,幾個玩鋼叉的"嘁嘁嚓嚓"緊跟其后,吹吹打打,可謂人間仙樂,也是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游行的長龍,足足排成二里長的隊伍。從祠堂出來要游遍全村,才向目的地太子殿進發(fā)。太子殿離村一里之遙,有三幢古老的大殿,里面供有十幾多個金裝菩薩。這支隊伍前呼后有擁地游到時。事先安排在殿外放炮竹迎接。先到正殿,將太子菩薩請出花轎安放在客位上,然后,鋪壇,幾個會首跪地行三跪九拜之禮,祝禮生念祝詞,乞求菩薩保佑全村風(fēng)調(diào)雨順,合村長幼平安。然后,又抬往兩個偏殿進行跪拜后,稍事休息,又象來時一樣,吹吹打打,遮天蔽日地將菩薩抬回祠堂,送回神龕。最走運的是我們男孩,在中途玩溪亭,每個人可以領(lǐng)兩對芝麻短瓏糖,女孩是沒有的。 晚上,還要搭戲臺演戲,附近村子四親六眷都要趕來看戲。演員都是村民,鑼鼓手,胡琴師都是訓(xùn)練有素的老手。戲都是清一色京劇,記得有《獨木關(guān)》、《轅門斬子》、《雙龍會》、《收姜維》、《打魚殺家》、《罵殿》……我見到的已是最后的威況,解放后,土地改革以后,土地分給農(nóng)民,眾田沒了,已無此經(jīng)費可辦。 村上還有個"冬至"節(jié),也是盛況空前。冬至前,各家年貨基本齊全,年的氣氛已濃,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自備條桌,在祠堂天井中間,井然有序擺上早已殺好的年豬。年豬以大者為光榮,小者丟臉,因此,各家各戶年豬都要爭取養(yǎng)得又肥又胖。 "祥譜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修譜,重骨肉親疏,起著巨大作用。"村里有個冬至?xí)?,專司此事。冬至那天,祭日定于辰時。這天一大早,祠門大開,各家供豬擺好后,祠外鳴放"山門統(tǒng)"三響,祭祖開始,設(shè)主祭一人,禮生九人,爵二人,祝一人。司禮者依次冠拜三獻禮,即首獻、次獻、末獻。獻畢,就地跪下進行三跪九叩禮,完了。這一復(fù)雜繁瑣祭禮,由主祭主持,各祭事者各司其職,祭拜活動井然有序,有條不紊。最后,由祝者一人跪念祭文,內(nèi)容大概是對祖先懷念,請祖先回祠享祀,感謝祖宗一年保佑,人壽年豐之意。 祭祖結(jié)束,族眾領(lǐng)祭品回家。最熱鬧的是搶丁豬,看誰搶的快,意思是搶的快,發(fā)的快。你擁我擠,爭先恐后,把祠門都要擠破。 祭品領(lǐng)回家,各家還要家祭。把祖宗、灶王爺接回家享祀。各家都把八仙桌擺開,在桌前加上大紅桌圍,椅上安上大紅椅披;桌上擺滿各式各樣供品;桌前中間擺上香爐,兩邊擺放錫制燭臺,點上大紅蠟燭,然后,合家男丁,頂禮膜拜。自此,每天早燒香,晚點燈。先總祠,再分祠,最后到自家。晚上,還要打著燈籠引路,直到正月十五放完花燈,送完祖才拆除。 家鄉(xiāng)如此美麗,風(fēng)情習(xí)俗使我無比留戀,我愛故鄉(xiāng)的山水,我更愛故鄉(xiāng)的傳統(tǒng)道德禮儀,直到我頭發(fā)花白,仍然魂牽夢縈時刻想念,至今難以忘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