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青瓷怎么鑒定 古玩鑒定交流交易2016-10-30閱讀原文 龍泉窯始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產品最為輝煌,元、明繼續(xù)大量生產,清康熙晚期以后漸衰敗。 龍泉青瓷鑒定要把握兩點:一是龍泉青瓷的時代特征;二是仿龍泉青瓷與真品的區(qū)別。 龍泉窯青瓷的時代特征 宋代 龍泉青瓷胎質白中泛灰,堅硬致密。南宋后期出現(xiàn)一種仿官窯產品,胎薄呈灰黑色,釉很厚,呈青黑色。這種仿官窯產品與其他產品在同一窯中燒成,數(shù)量僅占裝窯量的10%,其價值高于其他產品。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尚保留著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遺風,釉呈淺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點,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稱于世,這兩種釉是龍泉青瓷中最名貴的品種。從工藝學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瓶在高溫中粘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光線發(fā)生強烈散射,形成失透感,呈現(xiàn)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相比較而言,梅子青比粉青釉層更厚,釉要分幾次上,須數(shù)次方能燒成,故傳世完整的十分罕見。 宋代龍泉青瓷裝飾手法主要為刻花、劃花、印花及貼塑等。常見紋飾在北宋多蓮瓣、荷葉,南宋多云紋、水波紋、游魚等。銘文見有印陰文“金玉滿堂”及“河濱遺范”兩種。 龍泉窯青瓷怎么鑒定 造型在北宋時有爐、瓶、盤、渣斗及塑像等,各類造型變化有多種樣式。如瓶有梅瓶、龍紋瓶、虎紋瓶、五管瓶、膽瓶、鵝頸瓶等;爐則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爐、奩式爐等。南宋時,龍泉青瓷造型更加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亦常見,象棋子、鳥食罐也頗有特色。此外,仿古銅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觶、投壺及琮式瓶等,與北宋后期崇古之風相關,與南宋宮廷奢靡之風有直接聯(lián)系。 總之,宋代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故宮中舊藏龍泉青瓷以南宋產品為多,釉色多為粉青釉,少數(shù)以印雙魚紋飾裝飾。其上品釉色勻凈、瑩潤如玉。梅子青釉則屬罕見之物,故宮博物院曾在窯址采集到鬲式爐殘片,釉層渾厚如脂,釉色確如綠玉一般溫潤,令人愛不釋手,可惜傳世完整之器至今難覓。 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xiàn)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xiàn)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元代,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chuàng)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盤、環(huán)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jié)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xiàn)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于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墻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 明,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于粗糙。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zhí)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jié)裝飾,一節(jié)或多節(jié),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點擊展開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