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挖不動 要知道,武則天死后,選擇的是和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陵墓至今都好好的保存在于今梁山乾陵。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她的輝煌事跡讓后世民眾廣為流傳,所謂‘巾幗不讓須眉’在武則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無論是在個人成就上還是歷史影響上。 武則天的陵墓為何在現(xiàn)代還是轟不開。如果問世界上哪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么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陵者就有17人之多。 可惜的是,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體制下,根本容不下一個女子去領(lǐng)導(dǎo)一個國家,我們也只能去嘆惋武則天做了那個時代社會體制偏見下的犧牲品。 然而時至今日,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么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因為它太神秘!它太難盜! 說起乾陵,要說的可就多了去了。這是一個神奇的陵墓,從遠處看,它就像是一個剛剛洗浴后的的少婦披著長發(fā),有著‘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這座皇陵建于公元684年,耗時23年才基本完工。但乾陵最神奇的是地方在于,盡管知道這座陵墓之下埋藏著巨額的寶藏,但是,歷盡這么多年的風(fēng)霜洗禮,尤其是在歷代盜墓猖獗的情況下,它依舊沒有被開掘,堪稱是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跡’。乾陵也就成為了目前來說,保存的最完整,文物儲藏最豐富,還沒有被盜的帝王陵墓。
更有意思的是一個叫溫韜的節(jié)度使,他認為之前的盜墓者已經(jīng)把乾陵的十七個陪葬墓找完了,只剩下武則天的墓了,于是征集數(shù)萬人去挖乾陵,但是邪門的是,只要一靠近乾陵就風(fēng)雨大作,一退出乾陵范圍就雨過天晴,嚇得溫韜趕緊撤了。最近的一次大規(guī)模開挖是在民國時期,國民黨將軍孫連仲出動一個現(xiàn)代化整編師,企圖用大炮炸藥將這座陵墓炸開。但是當(dāng)他們炸開一條道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卷風(fēng),頓時昏天黑地,飛沙走石,七名沖在前面的士兵當(dāng)即吐血身亡,后來再也沒有人敢上前去了。 那乾陵的地下宮殿到底長什么樣呢?據(jù)專家推測,它是仿照唐長安城修建的,極盡壯麗輝煌,就拿陪葬品來說吧,經(jīng)過多年的探測考察,有一位文物工作者就這樣推算過,大概有500噸重,還有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級國寶——《蘭亭序》。如此豐厚的陪葬品寶藏怎么可能不引起廣大職業(yè)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興趣,都拿著‘鋤頭’來挖上幾下,可以這么說,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那一刻,梁山就沒有停過,但是無論怎樣都‘啃不下’這根硬骨頭。 秦始皇陵不敢挖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fā)現(xiàn),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歿于公元前210年, 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huán)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shè)計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態(tài)各 異,連同他們的戰(zhàn)馬、戰(zhàn)車和武器,成為現(xiàn)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平民百姓關(guān)注秦陵和乾陵,集中在一個疑 惑上:為什么不挖?感性色彩比較多。專家學(xué)者關(guān)注的焦點是,挖和不挖哪個更重要?學(xué)理成分更大。這些年情況又變了,好像各級政府也開始摻和進來,仿佛辯論 賽上的辯手,成了正方反方,正方肯定挖掘效益,反方強調(diào)保護功德,一個說YES,一個說NO。 秦始皇和武則天老是被后人這樣折騰得死去活來,其實也怪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實在是生前太“出格”,死后也太另類了。要不然,和武則天同葬一個寢宮的李 治,怎么不太被人提及,也不太被人折騰呢?原因就是人家李治生前沒太折騰,屬于常態(tài)國君,壽終正寢時,也按皇室禮數(shù)大殮入葬,一切都中規(guī)中矩。 秦始皇和武則天可不同了,都另類得很。一位是第一個在中國稱皇稱帝的男皇帝,一位是中國第一個名正言順的女皇帝,于是,他們就一下子成了和別的皇帝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很不一樣的皇帝了。 秦始皇另類到什么程度人人都知道,他把先秦泛用的“朕”字據(jù)為己有,成了皇帝專稱;還放出話說:“朕始為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 窮。”武則天好像比秦始皇還要另類,她干不成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那樣的曠古大事,就干脆自己造了19個字,其中還給自己造了個名字“”,誰也不能用。 秦始皇那會兒,大開刻石紀功和樹立碑碣風(fēng)氣,自己陵前卻沒留下只石片碣,這事好像沒有多少人關(guān)心,可武則天樹起的無字碑①卻是世人皆知。一個不留碑,一 個留了碑,碑面又不著只言片語,這都給我們留下無盡的揣測和聯(lián)想,激起專家無數(shù)的研究和爭執(zhí),成了報刊傳媒的頭條稿源,成了人們茶前飯后的談資。不留名 句,沒有恒言,二人身后都沒有什么能傳詠的名篇詩句在世。秦始皇曾東臨碣石,求仙問神,但后人吟詠的卻是“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曹操,讓一代梟雄 曹操風(fēng)光無限,名垂汗青。 |
|
來自: zzbjackie > 《網(wǎ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