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寫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想法,在去年末看錢老的這本書時,就認真地進行了總結(jié)和摘錄。 時隔一年,忘得一干二凈,菊兄日益老化的大腦越來越記不住東西了,借著寫文章的機會,溫故一下,或許還能知新。 書中主要對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進行分析,菊兄本期就對漢朝的政府組織形式做以簡要介紹,下期再講漢朝的其他方面制度和制度得失。 秦漢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政府。 有了統(tǒng)一政府,便不能沒有一個領袖。中國的這個政治領袖就是皇帝。 從秦漢以后,除了皇帝是世襲的,其他任何一個職位都不再是世襲的。 這無論如何不能不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項重大進步。 從先秦的家天下開始轉(zhuǎn)變?yōu)?strong>國天下。 大臣們的職能逐漸開始從先秦的辦家事轉(zhuǎn)變?yōu)?strong>辦國事。 下圖是菊兄根據(jù)描述所畫,可以清楚的看出漢朝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劃分。 六尚十三曹
顯而易見,宰相的職權(quán)更為龐大,因為宰相地位上相當于副皇帝,不僅負責國事,還負責皇室的私事。 照法理,可見漢朝的一切事權(quán)該在相府,不在皇室。 中央政府 漢朝的中央政府高官,有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宰相),文官首長。 太尉(將軍、軍委副主席),武官首長。 御史大夫(副宰相),掌管監(jiān)察。 解釋一下三公的來歷。 丞,就是副的意思,相,也是副的意思,丞相就是副官的意思,誰的副官呢?丞相就是皇帝的副官。 按照歷史傳統(tǒng)講,丞相也是封建貴族私官的遺蛻。 所以,丞相不僅管國家大事,皇家私事也要管。 但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管了國家大事,對皇家私事就應接不暇了,于是設了一個官職——御史中丞,他是御史大夫的副官,這個官就駐在皇宮之內(nèi),專管皇家私事。 但是御史中丞聽命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聽命丞相,所以,一切事還是都是聽從丞相的。 當時皇室與政府之間,就是通過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來溝通的。流程如下圖。 太尉就是武官,除了軍事一概不管。 所以政府的最高長官就是丞相。 九卿:這個圖是菊兄用Process on畫的,還挺好看的啊。 下圖中 第一列九個矩形就是九卿的官職名稱 第二列是九卿開始作為皇帝的私臣出現(xiàn)的,掌管的也都是皇帝身邊的事 第三列是九卿在家天下變?yōu)閲煜碌倪^程中,職能的逐漸變遷。 九卿的官位是二千石,也叫中二千石。 區(qū)別于同樣是二千石的地方政府的郡太守。 地方政府 漢朝的地方政府分兩級:郡和縣。 當時漢朝有100多個郡,每個郡管十到二十個縣。全國一千多個縣。 縣的概念從那個時候到現(xiàn)在差別不大。 郡太守,就是一個郡的最高長官,可以調(diào)到中央當九卿,九卿也可以到地方當太守,但是,郡太守必須先當九卿才能再往上升任三公。 意思就是你不能光有基層任職經(jīng)驗,機關的事你也必須熟悉,才能任更高的職務。 中央與地方關系 地方每年都向中央上計簿,將地方的財政、經(jīng)濟、教育、刑事、災荒等情況上報,叫做上計。 中央派到地方的特派專員叫刺史。 刺史是一個俸祿為六百石的小官,全國一共十三個考察區(qū),每個區(qū)一個刺史,所以刺史平均考察的郡大概不超過九個。 注意,刺史在這時還是個臨時官,后來逐漸變成常駐的。 刺史將地方考察情況上報御史中丞。 同時,皇宮里有十五個侍御史,是劾奏皇宮里的事的官。 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見再報告到御史大夫處,御史大夫再報給丞相。 御史大夫在這里體現(xiàn)出了監(jiān)察的功能了。 刺史這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 下期講漢朝的選舉、經(jīng)濟和兵役制度,再總結(jié)一下漢朝的制度得失。 敲了好多,眼都花了。 休息,休息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