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說(1609-1686),字道默,號嚴犖,晚號定圃,滄州(今灑北滄縣)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入清順治十三年(1656)擢戶部尚書,十七年(1660)去官。工書、畫,墨竹得吳鎮(zhèn)法,尤精山水。世宗時,賜以銀質(zhì)巨章,曰:“米芾、畫禪(董其昌),煙巒如睹,明說克傳,圖章用錫?!蓖蹊I評為博大奇奧,不讓古人。天啟五年(1625)作墨竹圖藏故宮博物院。良熙五年(1666)作溪澗高隱圖。著定圃集。
![]() 戴明說行草詩軸綾本,縱182厘米、橫47厘米,河北省博物館藏。 戴明說是善書者,在這件作品中可一目了然,通幅作品寫的干練,沉穩(wěn)中不乏機警,虛實關系掌握的很好,不愧為書畫高手。戴明說行書臨家侄帖,269×51.5cm,1673年作,天津楊柳青畫社舊藏。 此幅作品為戴明說節(jié)臨唐代書家褚遂良的《家侄帖》,無獨有偶,青島市博物館館藏一件王鐸臨《家侄帖》的作品,如果拿兩者相互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有趣的地方。王鐸提倡崇古,但并不推崇形似,而要求像米芾那樣解脫二王,鑄造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一努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立軸與高卷樣式的臨帖作品中。由于單字放大,他的書寫手法也有很大的改變。這種影響無疑也體現(xiàn)在戴明說的此幅作品中。與原帖比照,二者對字形都做出了很大的改變。值得一提的是王鐸在臨帖之中會隨其所喜地節(jié)臨并將不好的字眼(如悲、亡、葬等字)省去,因為避寫這些字,往往連同整個詞、整個句子都缺而不臨,因此造成整個文本的斷裂與無法理解,我們從戴明說的此幅作品中也能找到這種缺字、漏字的現(xiàn)象。而且他們會將這些文句不通的臨作贈送給友人,這表明有時候他們對于書寫的實際內(nèi)容并不太關心。在這個意義上,他們將書寫本身的價值從文學中獨立出來,表現(xiàn)出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
款識:癸丑三月,為公佩詞壇臨。戴明說。 明 戴明說草書五言詩,綾本233×50cm,中茂圣佳2009,成交價47萬元。
![]() 錄文:惜暇謝人事,荒庭亦掃除。老將宜道箓,膽不副兵書。云臥川巖凈,風歸鳥獸疏。故園慚理棹,朋友負鱸魚。 款識:秋凜舊作八道之一,為明遠詞丈書,滄洲戴明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