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其它代詞 其他代詞包括己稱代詞、反身代詞、旁指代詞、不定代詞、否定代詞、逐指代詞、分指代詞等。
一、己稱代詞
古代漢語的己稱代詞只有“己”。例如: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xué)而》)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孟子·滕文公上》)
二、反身代詞
古代漢語的反身代詞有“自”“身”“躬”。例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保ā墩撜Z·公冶長》)──【注】訟:責(zé)備。 ?。?)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韓非子·觀行》)烏獲:力士名。不能自舉: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舉起來。 ?。?)彼身織屨,妻辟纑。(《孟子·滕文公下》)──【注】彼身織屨:意思是他自己編織麻鞋。 ?。?)我躬不閱,遑恤我后。(《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注】我躬不閱: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漢語里“自”作反身代詞很常見,“身”“躬”作反身代詞用很少見,常見的是作副詞,“親自”的意思。詳見第四課語文知識。
古代漢語里“己”和“自”兩個詞雖然都可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自己”,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很不一樣?!凹骸迸c“人(意思是別人)”相對,是本人的意思?!白浴笔欠瓷矸Q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語、賓語;“自”則總是作狀語。
三、旁指代詞
旁指代詞有“他”“人”“異”“余”?!八币矊懽鳌百ⅰ薄八?,意思是“別的”。主要作定語,也可以作賓語。例如: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傳·隱公元年》)──【注】巖(yán):險要。 (2)良為他言,皆不省。(《史記·留侯世家》)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人”意思是“別人”。例如:
(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經(jīng)·邶風(fēng)·匏有苦葉》) (5)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子張》)
“他”和“人”連起來,“人”則是名詞了,意思是“別的人”。例如: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jīng)·鄭風(fēng)·褰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jīng)·小雅·巧言》)
“異”是“別的”的意思。例如:
?。?)吾以汝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jìn)》) ?。?)我雖異事,及爾同寮。(《詩經(jīng)·大雅·板》)
“余”是“剩下的”“其他的”的意思。例如:
(10)文子曰:“其余皆數(shù)世之主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1)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jì)》) (12)王藍(lán)田拜揚州,主簿請諱。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內(nèi),遠(yuǎn)近所知。內(nèi)諱不出于外,余無所諱?!保ā妒勒f新語·賞譽》)
四、不定代詞
不定代詞有“或”“有”和“某”?!盎颉焙汀坝小鄙瞎耪Z音相近,稱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稱代事物是“有什么東西”的意思,稱代時間是“有時候”的意思。例如: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 為政?”(《論語·為政》)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3)慈石召鐵,或引之也;樹相近而靡,或軵之也。(《呂氏春秋·精通》)──【注】靡:傾倒,傾斜。軵(fǔ):通“俯”。 ?。?)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尚書·洪范》)──【注】無有作好:即無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詩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
“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
(6)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苯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7)靈公心怍焉,欲殺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殺之。(《公羊傳·宣公六年》) (8)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漢書·蘇武傳》)
五、否定代詞
否定代詞有“莫”“罔”“無”“靡”“蔑”“末”,表示對某一范圍之內(nèi)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譯成“沒有人”“沒有什么”。其中“莫”字最常見,這個詞可能是“無”與“或”的合音?!柏琛倍嘁娪凇渡袝罚懊摇倍嘁娪凇对娊?jīng)》,“末”主要見于《論語》。例如:
(1)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大雅·蕩》) (3)四方之民罔不只畏。(《尚書·金縢》)──【注】祗(zhī):敬。 ?。?)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書·多士》)──【注】明德:發(fā)揚光大道德。恤:謹(jǐn)慎。恤祀:慎于祭祀。 (5)始與善,善進(jìn)善,不善蔑由至矣。(《國語·晉語六》)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論語·陽貨》) ?。?)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史記·高祖本紀(jì)》)
六、逐指代詞和分指代詞
逐指代詞是“每”,分指代詞是“各”。古代漢語逐指代詞“每”與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沒什么差異,在句中作定語或者狀語,作狀語可以出現(xiàn)在動詞的前頭,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分指代詞“各”在先秦只作狀語,漢代以后才偶爾作定語。例如:
?。?)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 (2)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 為主辦。(《史記·項羽本紀(jì)》) (4)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論語·先進(jìn)》) ?。?)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史記·李斯列傳》) ?。?)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史記·大宛列傳》)
思考與練習(xí):
一、古代漢語代詞有幾類? 二、古代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為什么有多種說法? 三、你認(rèn)為上古漢語(先秦至東漢)有第三人稱代詞嗎? 四、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系統(tǒng)有幾小類?每小類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 五、古代漢語疑問代詞有哪些?它們的用法有什么差異? 六、古代漢語不定代詞有哪些? 七、古代漢語己稱代詞“己”與反身代詞“自”的區(qū)別是什么? 八、“相”在一些語境中具有偏指功能,它是一個代詞嗎?為什么? 九、一般的古代漢語語法書都將“者”“所”算作特殊指示代詞,你認(rèn)為它們是代詞嗎?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