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中的“感點” 近年來,無論是中考作文還是高考作文,也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半命題作文,命題者都喜歡用一段富有啟示性的材料“引路”:一方面開啟考生思路,提示寫作內(nèi)容;一方面規(guī)定立意方向,防止偏題跑題,有一石二鳥之效,確實值得重視。 簡單地說,材料中的“感點”,就是從材料中獲得的靈感觸發(fā)點。創(chuàng)作的靈感絕不會憑空而來,須有某種觸動,才能產(chǎn)生。中考作文時間緊,壓力大,最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材料中去找尋寫作的靈感。 怎樣才能找到“感點”呢? 首先要讀懂材料。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把材料多讀幾遍,讀出文字背后的話語,讀出命題者的意圖。讀懂了,才能保證寫作的正確方向。 其次是聯(lián)系生活。命題者所給的材料,一般都與考生生活有關(guān)。要善于尋找材料與生活的共鳴點,打通材料與生活——無論是直接的生活體驗,還是從書本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這樣就能做到有話可說。 以四川德陽2015年中考作文為例。題目是一道半命題作文, 孤獨。命題者給了一段材料: 孤獨可以是一種正能量。孤獨是杜小康成長中注定的磨難,孤獨是信客用一生對“信”的堅守,孤獨是鐮刀頭羊最后走入彩虹的燦爛…… 先要讀懂材料。材料第一句是總寫,由此規(guī)定了立意的方向是要寫“正能量”的孤獨。什么樣的孤獨才是正能量,接下來的三個分句作了有層次的引導。第一層次,“孤獨是杜小康……”,可解讀為“孤獨是我們成長中注定的磨難”,可引起考生生活的共鳴。第二層次,“孤獨是信客……”,一下子就觸到了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可理解為“孤獨是普通人用一生對美德的堅守”。第三層次,“孤獨是鐮刀頭羊……”,“頭羊”有杰出人物的隱喻,“彩虹的燦爛”是對他們在孤獨中做出的貢獻和人格中所閃亮的精神的贊美,可考察考生對孤獨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思考。 由此聯(lián)系生活?!拔摇钡纳钪杏袥]有杜小康式的孤獨呢?于是有考生從中找到了“感點”,寫自己在中學的孤獨再推及到媽媽沒有“我”在身邊的孤獨,寫出了一篇叫《不算孤獨》的高分作文。也有考生從一個“信”字找到了“感點”,想起了自己曾經(jīng)讀過的三國故事,寫了的盧馬忠心護主而不被理解的孤獨,令閱卷老師眼睛一亮。還有考生從“彩虹的燦爛”中感悟到了人物孤獨時的精神之美,于是想起了陶淵明棄官歸隱的高士孤獨,靈光一閃,初中所學的幾篇陶氏詩文在想象中勾連生成,也同樣寫出了美輪美奐的作文。具體可參看《意林》最近推出的《2015中考作文真題閱卷解析及滿分作文》一書,里面有我的詳細分析。 懂得“感點”,就是懂得了借材料的啟示點亮自己的智慧。如果遇到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也是同樣的道理。 (本文已發(fā)表于《意林作文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