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年法 (1)古代干和支組合后用于紀(jì)年 干 支: A.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B.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shí)辰的變化。 二十四小時(shí)和十二時(shí)辰對照表: 子(23-01) 丑(01-03) 寅(03-05) 卯 (05-07)辰(07-09) 巳(09-11)午 (11-13)未 (13-15) 申 (15-17)酉 (17-19) 戊(19-21)亥 (21-23)。 它們的讀音分別如下: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C.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于紀(jì)年。按此排法,當(dāng)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后,可構(gòu)成60干支。續(xù)排下去又將恢復(fù)原狀,周而復(fù)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zhuǎn)甲子”。 D.天干的確定方法:任何的一個年份,只要看它的尾數(shù)是0—9中的哪一位數(shù),根據(jù)下表即可對照出這一年的天干:4甲、5乙、6丙、7丁、8戊、9己、0庚、1辛、2壬、3癸。 例如:1972年尾數(shù)為2,即為壬年。公元前的算法是7甲、6乙、5丙、4丁、3戊、2己、1庚、0辛、9壬、8癸。 E.地支的確定方法:任何的一個年份,只要用它去除12,看所得余數(shù)是是0—9中的哪一位數(shù),根據(jù)下表即可對照出這一年的地支:4子、5丑、6寅、7卯、8辰、9已、10午、11未、0申、1酉、2戌、3亥。 例如:1972年除以12的商為164余數(shù)為4,即為子年 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公元前的算法是9子、8丑、7寅、6卯、5辰、4已、3午、2未、1申、12酉、11戌、3亥。 近世還常用干支紀(jì)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王公即位年次紀(jì)年法 即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jì)年。 如《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敝隔斮夜?。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