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享國296年。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 滿族入關后,推行滿洲民族服飾。在中國服裝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大的一個時期。清代官服的產(chǎn)生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在堅守其本民族舊制度基礎上并參照漢族服飾制度后加以發(fā)展的,是中國歷史上服飾制度最為龐雜和繁縟的時期。 吉服,是帝后妃嬪下至王公、文武百官及公主、命婦等舉行“筵燕(宴)、迎鑾”、冬至、元旦、慶壽等嘉禮、吉禮、軍禮活動時所穿用?;实邸⒒侍?、皇后、皇貴妃的吉服袍稱為龍袍。吉服由吉服冠、吉服袍、吉服褂(也稱龍褂或補服)、吉服腰帶(男人佩戴)、吉服朝珠(男女皆一串)幾部分組成,地位僅次于朝服?!洞笄鍟洹芬?guī)定,依據(jù)身份,袍服的顏色、龍紋、開裾而有所不同。明黃色為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貴妃所穿袍服顏色。夏天,考慮天氣炎熱,可以不穿吉服褂,俗稱“花衣期”。 坤秋,如其名,是女性在秋冬所戴的暖帽,多搭配便服穿用,晚清也用于吉服。帽體多飾如意云頭,后垂兩條飄帶,亦可在飄帶頂端垂穗。晚清習慣上喜歡在佩戴時左右裝飾鮮花或假花。與之對應的男性便帽則不用飄帶,而用大紅穗。 慈禧酷愛時裝,穿著非常講究,并且具有個性,尤其快步入花甲之年的時候。她對用料及制作環(huán)節(jié)精益求精、層層把關。中年以后她偏愛藕荷色和蘭花花紋以及表現(xiàn)長壽的花紋。 指甲套是套在指甲上的用于保護與裝飾的。清代旗人貴族女性所用的指甲套一般是兩個一對,套于無名指與小指,材質有金屬、玳瑁等,或實地或鏤空。 馬褂是短袖(長不及腕)、對襟的短上衣,長與坐齊。男、女均喜歡穿用。屬黃色馬褂最尊貴,非特賜者不得穿用(帝后除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黃馬褂”。 ![]()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代首次纂修《大清會典》,清朝行政法典匯編。這次制訂的主要內容是冠帶制度和禮服制度,對身份、等級的劃分和服飾紋樣、顏色的規(guī)定都比較寬泛,沒有更具體的規(guī)定。雍正二年(1724),重修《大清會典》,九年告竣。對皇帝禮服的顏色和紋樣有了較具體的規(guī)定,為石青、明黃、大紅、月白四色緞。乾隆十二年(1747),再度重修《大清會典》,將冠服細分為禮服、吉服和常服,并對四色禮服的服用場合作了具體規(guī)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完成大型器物圖譜-《皇朝禮器圖式》的繪制,成為嘉慶朝(1796-1820年)首次繪制《大清會典圖》的依據(jù)??梢赃@樣說,清代冠服制度在乾隆朝完備確立,直至清末未有改變。 ![]() ![]() 袞(gǔn)服是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有天子之服之說。是皇帝在祭天地、祭宗祖及正旦、冬至、圣節(jié)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用的禮服。 朝珠,是清代帝后、大臣在穿朝服時所佩戴的串珠。是我國古代王公貴族佩玉的沿襲。其淵源于佛教的數(shù)珠。男朝珠不論皇帝還是文武百官皆為一盤。女朝珠為三盤,為左右斜交插各一盤,中間正掛一盤。每盤108顆珠。 ![]() ![]() 朝服,主要用途在于朝會,它是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在重大節(jié)日,如國家盛典、皇帝婚慶、祭拜天地、宗祖等場合也穿用。是最高層次的禮服之一。 朝褂搭配朝服穿用,皇后、妃、嬪朝褂共有三式。其余人員只有一式。 從皇后朝袍兩肩的飾緣、袖口及披肩裝飾上,不僅能找到象征滿族的馬鞍,馬蹄和弓的身影,而且把清代“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一覽無余表現(xiàn)出來。 依據(jù)《大清會典》,清代服飾等級的區(qū)分,首先是顏色,其次是紋樣,再是質地。帝后的等級最高,也是禮儀制度規(guī)定最繁縟的,其它如嬪妃、皇子宗室等依次遞減。 ![]() ![]() ![]() 清代宮廷服飾所用的衣料大多由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生產(chǎn),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 在清宮中設有專門保證帝后及宮眷們的服飾之需的造辦處。每年有近2500名匠為帝后及宮眷們的提供服飾服務。御用品是在皇宮“如意館”按照服飾典制與帝后的喜好,畫好衣服形制、尺寸、紋樣后,送到宮中“繡作”或“江南三織造”緙織。為滿足統(tǒng)治者豪華生活的需要,集中最精良的技術力量,工藝精益求精,有的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 清代宮廷氅衣是晚清后妃的便服,也是后妃服飾中最為華麗、工藝最繁復精致、穿用最頻繁的服飾之一,是后妃們平時探親訪友、接待客人所穿的一種帶有禮節(jié)性的便服。但氅衣并不是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由于宮廷服飾中,禮服、吉服尚有典章制度不可逾度,后妃便服開始時尚起來,道光時期出現(xiàn)了氅衣,到同治期已經(jīng)大量穿用。氅衣,就其形式來講與挽袖襯衣極為相似,只是襯衣紋飾、工藝相對簡單,無裾。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云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shù)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從下張圖中可以看出端倪。氅衣,紋飾豐富多彩,為歷代服飾翹楚。 ![]() ![]() 在宮廷服飾中常見代表皇權與江山社稷的不同姿態(tài)的龍紋、海水江崖紋樣。 “領約”換言之就是現(xiàn)在的項圈,“金約”類似現(xiàn)在的發(fā)卡。根據(jù)清代官方規(guī)定,金約的等級從其裝飾和垂珠來進行區(qū)分,而領約的等級也是從其裝飾和絳色來進行區(qū)分。 采帨的滿語叫miyamigan fungku,直譯為“裝飾手巾”,可以窺見其原始用途。主要用在清代女性朝服、吉服上(清初亦用于常服)。形似領帶,用時系于外褂第二顆紐扣之上。清代對于采帨的定制主要是圖案與顏色,如皇后的采帨應為綠色,絳用明黃,繡五谷豐登圖,不過實際使用上多與之不符。 ![]() 大(達)拉翅也有叫旗頭、大京樣、大翻車、架子頭,在蒙古語中是“雄鷹的翅膀”的含義。是清晚期、甚至是清末的產(chǎn)物。上面的裝飾都是插上去的,根據(jù)喜好搭配。 大拉翅配便服,大拉翅本身并沒有成文的品級劃分。大體上就是身份高的可以多插些頭面,身份低的少插些。在清末民初禮樂崩壞的年代,極個別的情況也能看到大拉翅配吉服,但這應該是不符合制度的,如下圖。 ![]() 這身裝扮與我們所看到的京劇扮相很相像,這與慈禧對京劇的喜愛、扶植和規(guī)范分不開的。同時,京劇服飾成形于清代,不可避免地帶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滿族服飾中的許多傳統(tǒng)工藝正是借助京劇藝術保存至今。 吉服的馬蹄袖平時挽起,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后或行半禮或行全禮。 ![]() 皇帝所穿稱為袞服,皇子、太子所穿稱龍褂,從親王及以下稱為補服。親王、郡王等帶有王字稱號的為五爪龍紋,從貝勒開始用四爪龍紋。另外還有正龍、行龍、四團、兩團龍紋,依據(jù)級別適用。 ![]() 常服,屬于公務服飾,在非正式場合穿用。君臣用于大祀、中祀等活動和日常事務。形制與吉服相同。 ![]() ![]() ![]() 行服,與常服相似,只是右裾從下向上在一尺處剪斷后,以襻扣相連,可分可合,以便騎馬、打獵。專為出行穿用。 上穿行服褂,也叫馬褂。行裳是滿族重要的、獨有的、一年四季出行必備的服飾之一。 ![]() 滿人皇室親王、郡王之妻稱“福晉”,妻妾稱謂有,嫡福晉、側福晉及庶福晉之分。側室則稱'側福晉',婢妾俗稱'庶福晉'。貝勒、貝子、鎮(zhèn)國公及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稱“夫人”。 ![]() ![]() ![]() ![]() 緊身,原為一種無袖緊身式上衣,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之一。明清又有“坎肩”、“背心”、“馬甲”及“十三太?!钡让Q。清代的緊身,一般都是立領,長與腰齊,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人字襟及一字襟五種衣型。據(jù)記載,一字襟緊身,起初只有王及公主和朝廷要員穿用,故又稱之為“巴圖魯坎肩”或“十三太?!薄Eo身,鑲邊復雜、講究,少則鑲三道,前胸正中盤成一個大如意頭。 ![]() ![]() 便服,為日常居家、走親訪友、接待客人所穿的衣服,區(qū)別于禮服。而與之相似的常服為禮服范疇內。便服在用料、用色、花紋上有一定限制。 ![]() 領巾的作用一為擋風,二為遮蔽,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圍巾。 ![]() 清代對于過膝的衣服,大襟的叫“袍”,對襟的叫“褂”。女龍褂均為石青色,繡八團龍紋或花卉紋。后、妃、皇親國戚福晉穿團正龍紋、行龍紋、夔龍紋,依據(jù)級別有所不同。而鎮(zhèn)國公夫人及以下朝廷命婦穿八團花卉紋。 ![]() ![]() 鈿子,滿語叫“?o?on i weren”,是八旗命婦在穿著吉服與常服的時候用來代替吉服冠與常服冠使用的頭飾。形似簸箕,骨架由用鐵絲或者藤編成,上加裝飾。清代鈿子在民間分成鳳鈿(有流蘇),滿鈿(點滿珠翠),半鈿(不點滿珠翠),到清晚期又出現(xiàn)了“挑桿”的形制。 ![]() ![]() ![]() 此照片中鈿子外形較其它鈿子夸張,俗稱“挑桿”,是清代中后期流行的式樣。京劇服飾中的“挑桿鈿子”源于旗人的生活中的使用,但借鑒后有不同的發(fā)展。 ![]() 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1917年),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滿洲鑲藍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曾孫。光緒二十年(1894年),被慈禧封為慶親王。1901年,他受命與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 端罩,滿語叫“打呼”,又稱“翻毛”。是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里、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qū)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文五品武二品以上,六品京堂科道并各等侍衛(wèi),均允許穿著端罩,毛色以貂為主,另有海龍、紫羔等,又有喪服時使用的銀鼠,均價格不菲。 皮褂就是皮補服,顧名思議是冬季有身份、有財力的人穿的補服,毛在里。而端罩只有高級官員才可穿用,毛在外。 冬季,高級官員既可穿端罩,也可穿皮褂。而低級官員只能穿皮褂。 女性只能穿皮褂,而不能穿端罩。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第二年溥儀遜位。從著新裝的溥儀及其家人服飾、發(fā)式完全漢化上可以看出,封建王朝沿襲了幾千年的帝制,就這樣結束了,歷史進入新的紀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