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同和長治 山西是一個封閉的地方,民國期間的山西是相對獨立的王國。于是雖然只是一個省,山西人卻給自己最北的地方取名大同,最南的地方取名長治,天下大同和長治久安都是中國歷代追求的治世目標。但就如大同和長治同屬一省卻分置南北一樣,天下大同和長治久安之間存在著難以彌合的分歧,這種分歧無時無刻不在撕裂著社會。 對于“大同”,《禮記》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對于“長治”,《漢書》說“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 大同社會要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強調(diào)社會公平、平權(quán),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建立福利社會。但盲目的絕對平等會傷害社會的發(fā)展動力。 長治之“治”、長治之“業(yè)”,表明這樣的社會存在某一個居于統(tǒng)領(lǐng)地位的階層,在古代為皇家及文官集團,在現(xiàn)代社會中則被稱為精英階層。存在精英階層在現(xiàn)代社會意味著崇尚自由競爭,反對平均主義,因為競爭即能極大的促進社會發(fā)展,也是既有精英維護自身地位的最好理由。極端的自由競爭會演變成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和狂熱的民族主義。 二、長安 公元755年,杜甫從長安去奉先縣看望寄住在那里的妻兒,結(jié)果經(jīng)歷的卻是“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讀書人,他去長安城的初衷便是“竊比稷與契”,他是要成為社會精英,加入文官集團,建設長治久安的大唐盛世去的,但最終只落得處處碰壁,一生潦倒。朱門酒肉的見聞,皇親大臣們的奢侈,愧為人父的體驗,讓杜甫最終產(chǎn)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感嘆。杜甫終歸的期望還是天下大同。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大同社會從未從讀書人的理想中走向現(xiàn)實,學而優(yōu)則仕,通過科舉登堂入室,實現(xiàn)王朝長治是讀書人參與社會治理主要的路徑。 三、華盛頓 美國總統(tǒng)大選激戰(zhàn)正酣,希拉里代表的民主黨在立場上更偏向于社會公平,主張對富人征收更多的稅收,提高社會福利。川普代表的共和黨更保守一些,反對高額的稅收,提倡自由競爭,川普本人更是有民族主義的傾向。 這兩種觀點的爭斗在美國無處不在,回想去年聯(lián)邦最高法院斯卡利亞法官去世之時,關(guān)于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九位法官的立場,會對美國社會產(chǎn)生何種影響的爭論,導致兩黨對大法官繼任人選的爭奪異常激烈。民主黨人在美國社會過分提倡平等造成的多入牛毛的“政治正確”讓人民不堪其累,但美國畢竟是一個以精英政治、自由競爭立國的國家,這些政治正確更多是居高臨下的憐憫,歧視從未從人心中除去,川普即借此作為切入點提倡其略帶“極右”色彩的政治理論。 四、云南會澤 云南會澤發(fā)生的19人被害案件令人惋惜,從目前披露的案情看,這是一起因犯罪嫌疑人楊清培與其父母家庭糾紛引發(fā)的案件,糾紛的起因是楊向其父母要錢。 楊清培是一個社會的失敗者,他在昆明租住在月租270元的出租屋中,甚至連30元的房租上漲都無法承擔,每月只能交給妻子1000元的收入。其失敗的原因一是其出身之卑微,二是“楊清培的叔叔覺得,除了懶,他也沒什么別的毛病”。這樣一個沒有家庭積累,又不努力奮斗的人,在崇尚自由競爭的社會中,他就該過這樣的生活,否則他人奮斗的意義何在?要防止其因貧窮而犯罪,要依靠其自身的道德感和國家公權(quán)對犯罪的嚴懲。但在強調(diào)公平、完善社會福利的社會里,即使楊清培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也應獲得基本的生存便利,享受到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成果。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從古至今一直將大同社會做為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但盲目的絕對的平等曾讓我們動蕩不安;平等而自由的市場競爭和一部分精英各顯其能先行發(fā)展,是近三十余年飛速發(fā)展的動力,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正在成為社會的隱憂,社會中下層面對先行精英們及其家族巨大的優(yōu)勢幾無趕超可能,自由競爭越來越成為既有精英們的護城河。大同與長治的矛盾正在擾動著社會。 我們所說的平等不是絕對的平等,也不是居高臨下的憐憫。我們所需要的自由競爭也不是先發(fā)優(yōu)勢者維護現(xiàn)有局面的托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