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頭磯原是臨清市中心元運河與明運河交匯處建造的一處石壩,如翹首鰲頭,故得名。后來上面建了一組結構精巧、古樸典雅的樓閣式建筑群,是明代北方地區(qū)典型的木結構建筑群。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船往,帆檣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現(xiàn)在鰲頭磯上的建筑群成為臨清市博物館,博物館內最出名也最多的展品就是明清貢磚。臨清燒制貢磚始于明永樂初年,當時臨清磚窯屬官辦國營,稱“皇窯”,磚窯數(shù)百座分布在長約六七十里的運河沿岸,臨清磚窯燒制的九斤頭、壽工磚等各類貢磚,用黃裱紙封好裝漕船載運北京,“朝廷歲征城磚百萬”,臨清所燒制的貢磚不僅用于北京的故宮、天壇、地壇、月壇,也用于各城門樓、鐘鼓樓、文廟、國子監(jiān)、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營建中,因此素有“飄來的北京城”之說。 臨清在明清鼎盛時期有十幾座清真寺,現(xiàn)在保存完整的是北寺和東寺,和鰲頭磯一樣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寺內的碑刻記載,有洪姓回民建房時偶得白銀八缸,建成該寺,此寺占地面積約兩萬余平方米。東寺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占地面積也約兩萬余平方米。明清及以前修建的國內清真寺均以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形式為主調,期間又蘊含著伊斯蘭教建筑特點,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布局精巧,結構精美,造型別致,院內古柏參天,幽深靜雅,名人佳句、先賢哲語躍然匾額楹聯(lián)上,讓人賞心悅目。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禮拜、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亦稱禮拜寺。古代漢語中,“清真”一詞常被道家用來表示“純真樸素”、“幽靜高潔”之意。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教學者介紹該教的時候曾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真主,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為“清真寺”,后來回族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凈、真則不染,凈而不染是為“清真”。如今常用的與“清真”相關的詞匯如“清真寺”“清真食品”“清真餐館”等,基本都是與伊斯蘭教相關的事物,清真食品是遵循伊斯蘭教法所生產(chǎn)的食品,清真餐館就是穆斯林(指順從真主的人)所開餐館,總之,如今“清真”二字已經(jīng)成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代名詞,擁有著包括準則、制度、規(guī)范等各個方面的內涵。 臨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前文介紹過的運河鈔關及鰲頭磯、清真寺外,還有個舍利寶塔。臨清舍利塔與通州燃燈塔、杭州六和塔,鎮(zhèn)江文峰塔并稱為“運河四大名塔”,是運河岸邊一個標志性建筑。但“司馬如藺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臨清這個塔雖名為“舍利”,但卻不是為“舍利”而建,而一座“風水塔”。明萬歷年間,臨清文人縉紳聚議,認為臨清的風水不利,最后決定,將臨清土城北方的觀音大像移至此處,并建造一座寶塔,此處正是臨清汶、衛(wèi)兩河匯流北去的“天關(指地勢險要的關隘)”,可“扼塞兩河水口,引開萬里天關”。事情定下來之后,眾人推薦賦閑在家的臨清籍工部尚書柳佐主管其事,并正式定名“舍利寶塔”,從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開始策劃,至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第五層建成,第六層于次年由臨清布商王道濟獨資捐建,又歷時三年,九層寶塔終于全部建成。 臨清魏灣鎮(zhèn)建有一個占地千畝的中華海棠園,另臨清黃河故道還建了個古沙洲森林公園,包括了銀杏大觀園及古梨園、古杏園、老蘋果林等果樹集中分布區(qū)。 遼國蕭太后南征北宋時,在館陶北(今冠縣北館陶鎮(zhèn)東南)修筑城堡,用于駐兵屯糧,后稱蕭城,“蕭城遺址”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名單,一同入選名單的還有茌平縣尚莊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漢)、東昌府區(qū)土橋閘遺址(明)、高唐縣興國寺塔。 高唐縣城,唐朝時是土城,此后一千多年的城池建設和居民建房從城墻內取土,于是城內逐漸形成大片洼沆地,人們稱之為城圈,積水時便稱城圈湖,分別由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湖組成。1958年注入黃河水,開始養(yǎng)魚,四湖水面自此終年不枯,后因城墻不存,城圈便失掉特指含義,因歷史高唐曾名為魚丘縣,故將城圈湖改為“魚丘湖”。高唐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xiāng)”,大畫家李苦禪和孫大石都是高唐人。
茌平縣馮官屯鎮(zhèn)望魯?shù)甏逵袀€魯仲連紀念祠,這個紀念祠原建于清康熙二年(1662年),但現(xiàn)在的是于1995年重建的。魯仲連又名魯連,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辯士,他長于闡發(fā)奇特宏偉卓異不凡的謀略,卻不肯做官任職,他口才超群,談鋒機警,卻不務虛談玄、斗嘴詭辯,而是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現(xiàn)實而辯,為國事而辯,尤其可貴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國憂”,不把愛國掛在嘴上,言必信、 “說魏救趙”發(fā)生在公元前258年,秦攻趙,長平之戰(zhàn)秦將白起戰(zhàn)敗趙將趙括并坑殺趙四十萬大軍,秦乘勝包圍邯鄲,趙求魏派兵解圍,魏派晉鄙率軍前往,到了蕩陰(今河南湯陰縣),魏駐兵不前,又派使臣向趙王勸說奉秦為帝,魯仲連在趙會見魏使,并分析了秦、趙、魏等國的大局和救趙與帝秦的利害,使魏改變主張,同意救趙,不再帝秦,同時,魏公子無忌錐殺晉鄙奪了軍權指揮魏軍救趙,秦聞信退卻,邯鄲解圍,趙王大喜,置酒宴、贈千金、封高官,而魯仲連堅辭不受。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帶領秦、魏、韓、趙等國聯(lián)軍伐齊,五年間,攻下齊國七十余城,僅剩莒(音:舉)、即墨沒有攻克,后來燕君更迭,樂毅被撤換,其后齊將田單大擺火牛陣,沖破燕軍重圍開始了反攻,用了二十年時間,又收復了七十余城,但田單欲收復聊城時,燕將卻負隅頑抗垂死掙扎,圍攻了一年多也沒攻破。公元前250年,魯仲連因為對當時齊燕兩國的局勢和燕將的性格、心理分析很透徹,把握很準確,所以提筆給燕將寫了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為上”,信中言辭懇切,分析入理,燕將看罷哭泣三日而后自殺,田單一舉收復聊城。魯仲連創(chuàng)造了三寸之舌勝于百萬雄師的奇跡,齊王對魯仲連大加贊賞,為其封官加爵、贈金擺宴,魯仲連婉言謝絕,奔東海而去。魯仲連的人格、才智、高風亮節(jié)及光輝業(yè)績有口皆碑,千古傳頌,司馬遷、李白等為魯仲連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和詩篇,李白在詩中多處贊頌魯仲連,并引為“同調”。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書生流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