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乾坤,來源:《中國古代文字獄》 所謂文字獄,就是因文字而賈禍,就是因文字的緣故而被羅織罪名,鍛煉成罪案。統(tǒng)治者往往抓住文字上的把柄,強治人罪,其中的原因雖較復雜,但大抵可分三類:僅有文字東西而無實際行動的;以文字上的所謂問題為借口的;純屬文字以外的原因的。其特點是深文周納,攻其一點而不及其余,使得文字獄絕大多數(shù)為冤獄。 由于漢字結(jié)構(gòu)特殊,內(nèi)涵廣博,外延豐富,高度精煉,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這些原因,超水平發(fā)揮其罪人之術(shù),以使人們匍匐于他們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文字獄成為其進行思想文化統(tǒng)治及實行愚民政策惡辣的一手。 文字獄是古已有之后而為烈的。周厲王已知道用語言文字罪人,命衛(wèi)巫監(jiān)謗,鉗制國人言論,得者輒死。其子周宣王亦是步步趨之。后來的統(tǒng)治者,視文字獄為統(tǒng)治至寶的并不乏人,以至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三次文字獄高潮,即南宋初年、明初和清代前期文字獄。 秦檜兩度拜相,秉國樞長達十九年。此人陰鷙險毒,為著名權(quán)奸,他力主和議,推行了一條賣國投降路線,對于主戰(zhàn)派及政敵等等,動輒以文字獄相排陷,或以文字獄造成的恐怖氣氛來達到他的目的。受此禍害的,僅《宋史-高宗本紀》中就錄載有數(shù)十人。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談到秦檜文字之禍時,開首就說:“秦檜贊成和議,自以為巧,唯恐人議己,遂起文字獄,以傾陷善類。因而附勢干進之徒,承望風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異諱者,無不爭先造訐,于是流毒遍天下?!?/span>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寒,又當過和尚,討過飯,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軍(當時被蔑視為“盜賊”),在奪取政權(quán)的過程中,曾十分重視文人,收攬豪雋,征聘名賢??僧斊湟坏┑巧洗髮?,操天下生殺之柄,遂大肆戮殺功臣,又大興文字之獄,以此而加強君主集權(quán)。關(guān)于明初文字獄的起因,清人趙翼認為: 是時文字之禍,起于一言。時帝意右文,諸勛臣不平。上語之曰:“世亂用武,世治宜文,非偏也?!敝T臣曰:“但文人善譏訕,如張九四厚禮文儒,乃請撰名,則曰士誠。”上曰:“此名亦美。”曰:“《孟子》有“士誠小人也”之句。彼安知之。”上由此覽天下奏章,動生疑忌,而文字之禍起云。(《廿二史札記-明初文字之禍》) 將朱元璋興文字獄歸咎于勛臣的挑唆,不足憑信,但也透露出一個真情: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捕風捉影,懷疑文人譏訕,乃是明初密織文網(wǎng)的直接原因。其實何止于此,他的殺戮功臣和屢興文字之獄,就在于掃清統(tǒng)治障礙,也為仁慈柔弱的太子朱標和皇太孫朱允炆的嗣位鋪平道路,于是在洪武十七年至二十九年間,文字獄出現(xiàn)了狂潮。 清朝乃是少數(shù)民族貴族入主中原之朝代,愛新覺羅氏的統(tǒng)治,一方面承繼和發(fā)展了明代(尤其是明初)的絕對君主專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殘酷而又病態(tài)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君主專制主義文化統(tǒng)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懼人民之猶思故明,懼骨肉之相為誹謗,懼臣子之不復畏法”(蔡東藩《清代史論》卷六) 在清朝前期,即順康雍乾四朝,現(xiàn)已得知,發(fā)生了一百多起文字獄案,其特點是:順治朝初平天下,主要打擊思念前明者;康熙、雍正時,打擊對象主要是漢族上層分子和政府官員,旨在鎮(zhèn)壓反清力量和排除政府內(nèi)的異己勢力;而到乾隆年間,又將矛頭指向下層知識分子及平民百姓,同時也株連到各級官員,打擊面也越來越寬。清代的文字獄,其兇虐,其株連,以及造成的恐怖氣氛,對當時社會及后代的影響,都大大超過了前代,是中國古代文字獄最黑暗最野蠻最殘酷的一個時期。 文字獄大抵以讀書人為對象,意在控制思想,實行專制主義,歷代統(tǒng)治者興文字獄的理由也大致相仿佛。縱觀中國古代文字獄,其由單一發(fā)展到多元化,酷虐跟著加足,打擊面也越來越擴大。從周秦的“誹謗”文字獄始,愈到后來,愈發(fā)展到五花八門,“誹謗”而外,還有華夷之辯、冒犯皇帝、反對本朝、觸忌犯諱等等罪名。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索引發(fā)微,牽強附會,文字獄已攪得天昏地暗,更加之皇帝操縱,官吏吹求,民間告訐,使得文字獄的毒焰愈加炙烈。終于在清乾隆時期達到最高潮。 |
|
來自: 昵稱3401804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