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灣和東北地區(qū)最有影響。當今孫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1.44%,總?cè)丝诖蠹s在1800多萬。 孫的名義和圖騰 孫,兒子的兒子叫孫子,這是孫的本義。孫字從子,從系。系就是續(xù)也,有連綿不絕之意。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孫字的左部是一個小人形,右邊是繩索形,繩索有系聯(lián)之義,表示子孫連綿不斷之義。孫的引申有再生、旁生、延續(xù)的含義。在古代,孫字多被用在名字上,這是先人對血緣延續(xù)的期望和對后代的祝福。孫,應(yīng)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氏族精神的原始崇拜。 孫姓的起源與演變 孫姓主要由四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胞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監(jiān)聯(lián)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因康叔出兵駐懷逼殷,平武庚之亂有功,而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周司寇,賜衛(wèi)之寶祭器,欲移康叔于衛(wèi)??凳逅篮螅艹赏跽椒饪凳逯畬O考伯于衛(wèi),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wèi)康叔,此乃追稱之名。春秋初,衛(wèi)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wèi)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源出羋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藥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這支羋姓孫氏也有2600年的歷史。 第三支出自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于“五霸”。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并賜姓孫氏。這支媯姓孫氏也有2500多年的歷史。 第四支源出子姓。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五支來自外姓和少數(shù)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孫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戰(zhàn)國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漢時為避漢宣帝名諱,改為孫姓;西漢滕公夏侯嬰之曾孫夏侯頗,隨外祖父姓而改姓孫;三國時孫堅部將俞河改姓孫。而少數(shù)民族使用孫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有孫姓,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姓孫。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多數(shù)被同化成漢族孫姓。 歷史上孫姓的分布和遷移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wèi)國的上卿,權(quán)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qū)發(fā)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wèi)國失寵,北遷晉國。發(fā)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fā)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zhàn)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 秦漢以后,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宋朝形成的“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臺灣。 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4%。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孫姓總?cè)丝诘?1.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強,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東、江蘇、江西,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于陜西、河北、安徽、山西、河南等省。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孫姓總?cè)丝诘?0.8%。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贛、魯蘇兩大塊孫姓人口聚集地區(qū),孫姓聚集重心開始向東移動。 當代孫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800多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44%。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二省,大約占孫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cè)丝诘拇蠹s18%。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是孫姓分布高頻率地帶。 孫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nèi)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8%以上,最高可達4.3%,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8.6%,居住了大約56%的孫姓人群。在陜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nèi)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北部,這一區(qū)域的孫姓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2%—1.8%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24%的孫姓人群。 孫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 孫姓的郡望主要有汲郡、陳留、太原、樂安、富春、東莞、吳郡等。孫姓的堂號除了同郡望外,還有平治、映雪、孝友、兵法?!案淮骸碧锰柕涑鰬?zhàn)國時大軍事家孫武。孫武帶著自己著的十三篇兵法見吳王,吳王拜其為將,西破強楚,北威齊魯,戰(zhàn)功赫赫,吳王封孫武為富春侯?!坝逞碧锰柍鲎詴x朝御史大夫?qū)O康。孫康幼時家境貧寒,買不起油點燈。據(jù)說一年冬天大雪后,孫康利用雪的反光讀書,最終成為名人。 楹聯(lián) 重要的孫姓楹聯(lián)有以下五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江東開國;冀北空群。 蜀官才捷;吳嶺仙成。 源遠流長樂安郡;根深實茂富春江。 寒國春回,誰復讀書映雪;舞雩日暖,何妨歸詠吟風。 家訓格言 孫奇逢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教育實踐家,他以其名節(jié)和學問聞名于當世,他的家訓思想也為后世所推崇。他十分重視政治家教子之道,曾自定《孝友堂家訓》和《孝友堂家規(guī)》以訓誡諸子。他認為:“古人重蒙養(yǎng)正,以慎所習,使不離其身”,“蒙養(yǎng)不端,待習慣成性,始思補救,難矣!”所以,“端蒙養(yǎng),是家庭第一關(guān)系事”,而教誡子弟又是“第一要緊事”。倡導“教家立范,品行為先”,要“存士節(jié),養(yǎng)恥心”,反對“愛而不勞”的“禽犢之愛”。告誡諸子“為端人,為正士”,“安貧寡欲,修德敦睦,守分謹言,克勤克儉”等。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占總名人數(shù)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shù)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shù)的1.26%,排在第十七位;孫姓的著名美術(shù)家占中國歷代美術(shù)家總數(shù)的1.27%,排在第十五位。 從著有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的孫武開始,孫姓人才層出不窮,彪炳于史冊的數(shù)不勝數(shù)。主要人物有:春秋秦國善相馬者孫陽伯樂;戰(zhàn)國齊國兵家孫臏;東漢末長沙太守孫堅;三國吳國國君孫權(quán),魏國經(jīng)學家兼訓詁學家孫炎;西晉文學家孫楚,名士孫康;東晉文學家孫綽,無神論者孫盛;唐朝宰相孫茂道,醫(y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位;五代后周名將孫方諫,詩人孫光憲;北宋經(jīng)學家孫爽,名士孫復;明朝大臣孫承宗、孫傳庭;明清之際科學家孫云球,學者孫奇逢;清朝直隸總督孫嘉淦,經(jīng)學家孫星衍,經(jīng)學家兼文字學家孫詒讓,詩人孫原湘;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民國政府行政院長孫科;當代地質(zhì)學家兼古生物學家孫云鑄,地質(zhì)學家孫大中,桑蠶育種家孫本忠,農(nóng)業(yè)化學家孫羲,經(jīng)濟學家孫冶方,哲學家孫叔平。 孫姓血型 孫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1%,A型占28.3%,B型占30.2%,AB型占9.4%。 http://www./news_view.php?id=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