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隨便“敲竹杠” 關(guān)于俗語“敲竹杠”的由來,有幾種很有意思的說法。 一說是清代末年,市場上小額交易以銅錢為單位,店家接錢后便丟在用竹杠做成的錢筒內(nèi),晚上結(jié)賬時倒出來,謂之“盤錢”。當?shù)氐牡仄α髅コHサ赇伬账麇X財,不用開口,只是惡狠狠地敲拍竹錢筒,店主見之,便知來意,慌忙掏錢“孝敬”。另外,舊時有些黑心店主,見陌生顧客上門購貨,往往隨意提價。每當伙計在接待顧客時,店主以“敲竹杠”一下,示意提價一成。 而另外一種說法則與之相異。1839年林則徐奉道光皇帝之命,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在他的要求下,各地水陸要塞均設卡檢查以防煙土流入境內(nèi)。但一位水運客商將煙土藏于竹杠和船篙之中,欲蒙溷過關(guān),躲避檢查。一天,商船行至浙江紹興碼頭,檢查官上船檢查,未發(fā)現(xiàn)其中秘密。當時,該關(guān)卡的一名師爺吸著旱煙,走上船去,用煙竿敲得竹杠“咯咯”響,客商以為師爺看出了破綻,便慌忙掏出銀子,悄悄塞給師爺,請求高抬貴手,不要再“敲竹杠”。 如今,以某種借口勒索訛詐人家錢財,被人們謂之“敲竹杠”,這大概是從第一種說法中得來的?!扒弥窀堋闭邔映霾桓F,花樣百出,雖然不及敲詐勒索對社會的危害性大,但遠比敲詐勒索的滲透面要廣得多,也要“靈活”得多。被“敲竹杠”者往往是忍氣吞聲,默默忍受;或自認倒霉,息事寧人,實在可憐。 不過,若以第二種說法,在某些特定場合下,還真的有必要“敲竹杠”,只不過這種“敲竹杠”,應當是認真細致地檢查的意思。無論是海關(guān)緝私還是公安緝毒,無論是質(zhì)檢人員檢疫還是偵察人員調(diào)查,都要認真細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
|
來自: 方竹云天圖書館 > 《易誤解的文史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