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理念--精通解剖 精確診斷 精簡治療 頸椎病專題(四) 頸椎病的鑒別診斷(1) 一、'項背強痛,活動不利'篇(上) 患者向醫(yī)生敘述病情“大夫,我脖子疼的不敢轉頭”,并不一定代表這個人得的就是頸椎病。落枕、頸部肌肉扭傷、項背肌筋膜炎同樣會出現(xiàn)頸肩背部疼痛、肌肉酸脹、活動不利。因此,在下診斷前,詳細的問診和查體,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時還要相應的影像檢查做輔助。 落枕常見于青壯年,冬春季多發(fā)。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頸部活動受限,項背部明顯酸痛。患者往往入睡前并無任何癥狀,醒來后癥狀突然出現(xiàn)。這說明病起于睡眠之后,與睡枕及睡眠姿勢有密切關系。 落枕在臨床表現(xiàn)上與頸型頸椎病易于混淆,同樣都是頸部肌肉痙攣、項背疼痛、活動受限。但落枕與頸部肌肉扭傷一樣,具有著鮮明的病史特點。因此問診病史是二者的鑒別關鍵。 且頸椎病往往伴隨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在影像學檢查中會出現(xiàn)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弓或成角(或伴骨質增生)。而落枕是由于睡姿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等原因引起頸部肌肉長時間處于扭轉拉伸的狀態(tài)而造成的肌肉損傷,因此在影像學檢查中可能沒有頸椎的退行性病變表現(xiàn)。 項背肌筋膜炎是指筋膜、肌肉、肌腱等組織出現(xiàn)無菌性炎癥而引起頸肩背部疼痛、僵硬,頸部活動受限。在臨床表現(xiàn)上與頸型頸椎病相似。但該病受天氣變化影響明顯,陰雨、潮濕、寒冷天氣下癥狀加重明顯,且晨起、勞累時同樣加重。 項背肌筋膜炎,顧名思義,病在肌肉、筋膜等組織,病位比頸椎病相對較淺,頸椎一般無病變,在影像學檢查中無異常出現(xiàn),這是頸椎病與該病鑒別的另一關鍵。 另外,在觸診頸背部皮膚時,該病患者往往還會出現(xiàn)局部觸感頓挫、皮膚粗糙、毛孔擴大、皮膚與筋膜肌肉粘連等表現(xiàn)。 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是指由于閃挫、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寰椎(第一頸椎)與樞椎(第二頸椎)的關節(jié)出現(xiàn)較輕程度(相對脫位而言)的錯位的疾病。其典型臨床表現(xiàn)是枕部疼痛、頸部活動大大受限,或伴頭暈、頭痛、惡心、心慌等癥。在與該病鑒別上,主要鑒別點體現(xiàn)在觸診該病患者寰樞椎時,可觸及寰椎及樞椎的橫突、椎弓、后關節(jié)一側隆起、壓痛( ),另一側凹陷無壓痛。另外,該病患者旋頸試驗( ),且在X線下,患者往往呈現(xiàn)樞椎棘突偏歪或(和)寰椎側塊不等大。 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通常指寰椎相對于樞椎位置的改變,觸診較明顯的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時,可以大致判斷出寰椎相對樞椎旋轉的方向及程度,但是,為了確診或遇到旋轉程度輕微的患者時,則需要醫(yī)生借助影像學的檢查。臨床中常用頸椎開口位X線片,來觀察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如上圖)。其中樞椎棘突偏離正中線的位置關系與樞椎的旋轉方向的關系我們不難想象,本文便不再贅述。而寰椎側塊的大小與寰椎旋轉方向的關系(以樞椎棘突不偏為基礎)是:側塊小的一端旋向后方,大的一端旋向前方(如下圖所示)。 (To be continue...)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胡冠宇 崔俊宇 |
|
來自: 紫荊澤蘭李佳霖 > 《祖國醫(yī)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