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出自張仲景的《 傷寒雜病論》 , 是治療咳嗽上氣 、 溢飲的代表方劑 , 現(xiàn)代臨床用治 多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 , 如急 、 慢性支氣管炎 、 支氣管哮喘 、 肺氣腫、 肺心病等 , 只要辨證準確 , 療效卓著。臨床將其與瓜 蔞薤 白半 夏湯合用治療肺心病急 發(fā)期 咳喘較 重者 , 療 效 較好 , 現(xiàn)將臨床一得淺述于下。 1 、小青龍湯證和瓜蔞薤白半夏湯證的病因病機 從《 傷寒雜病論》 原文來看, 小青龍湯主要用于咳嗽上氣 、 支飲 、 溢飲等 內(nèi)傷雜病 和外感風寒 的咳喘證。這些病證臨床癥候表現(xiàn)雖不盡相同, 但病因病機卻基本相似?!?傷寒論》 4o 條云: “ 傷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氣” , 《 金匱要略 ·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 云: “心下有水” , 說明水飲內(nèi)停為其內(nèi)因, 而外感寒邪則為其外因。平素 內(nèi)有痰飲之人, 外感風寒之邪, 外寒 內(nèi)飲相合上迫于肺, 使肺氣不利 , 導致咳嗽上氣的發(fā)生??人陨蠚?日久不已, 傷及肺氣,由肺病及脾及腎, 甚而及心, 而致水飲內(nèi)?;蝻嬐8?。 瓜蔞薤 白半夏湯 主要用于胸痹 、 心痛證 , 其病 因病機《 金 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 雖未直接指出, 但從全篇相關(guān)論述來看 , 不外“ 陽微 陰弦” , 即陰邪上乘 陽位 , 胸陽痹阻。至于陰邪為何 , 從方劑的藥物組成可以看出, 當是痰飲。胸陽不振 , 飲邪上乘 , 阻遏胸陽, 氣機不暢 , 故 出現(xiàn)較嚴重的胸痹證候。從 臨床癥 狀 來 看 , 小 青 龍 湯 以“ 咳逆倚息不得臥” 為主癥 , 瓜蔞薤白半夏 湯以喘息 咳唾、 短氣 、 甚則“胸痹不得 臥, 心痛徹背” 為主癥,二者病情各有側(cè)重, 病機不盡相同,但都有喘 息咳唾不得臥 的相同癥狀 , 緣于二 者病都在胸膈 , 病 位相同, 痰飲留滯 , 影響了氣血的運行。 2、肺心病急發(fā)期的病因病機 肺心病多由慢支 、 哮喘等病發(fā)展而來 , 是由于支氣管、 肺 、 胸廓或肺動脈血管慢性病變所 引起 的心臟病。按其 臨床 表現(xiàn)屬于 中醫(yī)學“ 肺脹” 、 “ 喘證” 、 “ 痰飲 ” 、 “ 咳嗽”等病的范疇。中醫(yī)認為 , 此病的根源在肺 , 主因久咳損肺 , 傷及于心 ,使心氣不足, 血脈瘀滯 ; 累及 于脾 ,脾失健運 , 痰飲內(nèi)生 ; 累及于腎, 腎失攝納 , 動則氣喘。因此肺心病是本虛標 實 之證。在 急發(fā) 期 時, 則“ 咳、 痰 、 喘 、 腫” 成為四大 主癥 , 表現(xiàn)出一 派實 象 , 究其 原 因, 是 “ 痰飲” 起著主要作用。有人認為 , 痰瘀伏肺是其基本病機 , 由于“痰飲”伏于胸膈, 平素即喘咳不休, 咯痰不止 , 復感風寒 之邪 , 咳喘明顯加重 , 痰量驟增 , 肢末及唇發(fā)紺 , 不能平臥 , 并見肢腫尿少等癥 。本病絕大部分在寒 冷季節(jié)或氣溫驟降時 發(fā)病, 寒邪易傷陽氣 , 使肺 、 脾 、 腎、心之 陽更虛。因肺素有痰瘀 內(nèi)伏 ,加之外 邪束 肺 , 使 肺 功 能更加 低下 , 肺氣壅滯 , 因而 咳喘加重。肺失通調(diào)水道之功 , 發(fā)生水液停聚而成痰 、 成 飲。肺氣 壅滯 , 助心行血功能無力 , 導致心脈瘀 阻, 血不利化為水 , 水邪 留滯 , 漸至顏面及肢體浮腫和 尿少。肺氣為 外邪郁 閉和痰瘀壅塞 , 以致心血瘀 阻, 只有宣散外邪 , 滌除痰瘀 , 使肺氣得宣 ,得降 , 則 水道 自通 , 瘀血 之證也能緩解 。 3、 治療機理 由于痰瘀伏肺 是肺 心病 的主要矛盾 , 外邪引動伏痰是肺心病急發(fā)期的主要機制 , 因此必須及時宣散外邪 , 滌痰化飲 , 而小青龍湯正具這方 面的功能。小青 龍湯 由麻黃 , 桂枝 , 芍藥 , 細辛 , 干姜 , 五味子, 半夏 , 甘草八 味藥組成 。方 中麻黃開宣肺氣 , 辛溫發(fā)表 , 桂枝辛溫 , 溫助陽氣 , 振奮氣血 , 與麻黃相伍 , 驅(qū)邪外出; 細辛辛香走竄 , 既治寒飲射肺 , 又入 。腎經(jīng) 以驅(qū)寒化飲 ;干姜溫肺化飲 , 溫運 脾 陽, 杜絕生痰之源 , 以治其本 。干姜 , 細辛 , 半夏內(nèi)能溫肺化飲降逆 , 外能辛散風寒。白芍配桂枝 能 調(diào)和 營衛(wèi) 。五味子溫肺化飲止咳 , 且散 中有收 ,防肺氣 之耗散 , 炙甘草調(diào) 和諸 藥。藥雖八味 , 配伍嚴謹 , 溫肺化飲 , 解表散寒之功頗著。但本方通 陽化痰散結(jié)之力稍有不足, 而瓜蔞薤 白半夏湯可彌補其不足 , 瓜蔞開胸利氣 、 滌痰散結(jié) ; 薤 白通 陽豁痰 、 下氣散結(jié) ; 半 夏燥 濕化 痰 、 逐 飲 降逆。與小青龍湯合用更 增加 了滌痰通陽散結(jié) 的力量 , 使 痰飲得化 , 氣血得通。因此對于肺心病 急發(fā)期 以咳痰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 , 用之最為適宜。 4 、臨床體會 ( 1) 無 論有 無惡 寒 發(fā)熱 等 表證 , 只要 出現(xiàn) 咳 嗽 喘憋不 得 臥 等證 , 使用小青龍湯合瓜蔞薤 白半夏湯即有卓 效。不過要 根據(jù)表證 的 輕重有無 , 增減麻桂 的用量 , 因麻桂 皆辛熱耗散之品, 用之不當或過量 , 勢必耗 傷正氣 , 加重病 情。因而表證輕或無表證者 , 麻黃用量要輕 , 以炙 為佳 , 或 去桂 枝 , 表 證重者 , 可適 當加重麻桂用量 。 ( 2) 無論有無發(fā)熱煩躁 , 皆可加人石膏一味 , 效果較好。但要注意石膏的用量 。若無發(fā)熱煩躁者 ,用量宜輕 , 一般 以 15 —20 克為宜;如發(fā)熱 煩躁 較 重 可用 到 60 克 左右。其理 在于 , 石 膏味辛性 大寒 ,與麻 黃相伍 , 既能宣瀉郁 熱除煩 ,又能肅 肺 發(fā)越 水氣 , 所 以用 量 輕時, 其寒性可被溫藥所 制 , 取其辛散之性 ; 用量重時 , 可 同收宣瀉郁熱 , 發(fā)越水氣之功。 ( 3) 臨床加減 : 痰鳴喘甚者, 加射干、 桑 白皮 、 葶藶子 以瀉肺定 喘;咳嗽 重者 , 加蟬蛻 、 僵蠶 、 前 胡 、 桔梗 、 紫苑 、 冬花等以疏風宣肺止 咳;發(fā)熱甚者, 加生石膏、 黃芩、 金蕎麥 、魚腥草等清肺瀉熱 ; 痰多者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化痰降氣 ; 腫甚畏寒者 , 可 加炮附子 、 茯苓等以溫 陽利水。 王 , 男 , 70 歲 , 2005 年 5 月 9日初診 ?;颊呗?支病史 20 年 , 每年秋至春季病情加重 , 多次住院治療。診斷為“ 慢 性支氣管炎 、 肺氣腫 、 肺心病” , 一周前因外感 出現(xiàn)發(fā)熱 , 喘憋加 重 , 自服退熱 藥后發(fā)熱已退 , 現(xiàn)仍 咳嗽喘憋 , 胸盈仰息 , 痰白質(zhì) 粘 量多 , 夜 不 能 臥, 心慌 , 嗜睡, 納食可, 大便干, 下肢水腫。血壓 : 115/ 70mmHg, 心率 : 96 次/ 分 ,律齊。觀患 者 面色 紫 暗 , 顏 面 浮腫 , 兩眼球結(jié)膜水腫 , 口唇紫紺 , 呼吸喘促 , 聽診 兩肺 呼吸音粗 , 散在濕羅音 。兩下肢 重度水 腫。舌 黯紅 , 苔白膩中間有剝脫 , 脈弦滑數(shù)。 西醫(yī)診 斷 為 “ 肺 心 病繼 發(fā)感染” , 中醫(yī)診斷為喘證 , 辨證 為內(nèi)飲外邪 , 痰濁壅肺 , 心 腎陽虛 , 血瘀水泛。因咳痰喘癥狀較重 , 故 以宣肺散寒 , 滌痰化飲 , 通 陽散結(jié)為法 , 方用小青龍湯合瓜蔞薤 白半夏湯加減 : 炙麻黃 6g, 桂枝 10g, 細辛 3g,五味子 10g, 干姜 6g, 瓜蔞 15g, 薤白 lO g, 法半夏 lOg, 蘇子 12g, 萊菔子 15g , 葶藶子 15g , 桑皮 15g, 冬花12g , 生石膏 20g , 太子參 15g, 甘草6g。7 劑 ,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16 日復診 , 喘憋稍減 , 大便 已暢, 仍 不 能平 臥, 乏力 , 心慌 , 嗜睡 , 咯 白粘痰 , 球結(jié) 膜水腫 、 口唇 紫紺 、 顏 面及下肢水腫皆無 明顯改善 , 舌 黯紅 , 苔 白中間有剝脫 , 脈 弦滑 數(shù)。治 療 繼遵 前 法 。上方去 細辛 、 冬 花 , 加 炙黃芪20g、 菖 蒲 10g 益 氣 化 痰 開 竅。7劑 ,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23 日復診 , 喘憋明顯減輕 , 夜 間 已能平 臥 3 ~4 小時 , 心慌氣短嗜睡好轉(zhuǎn) , 口唇紫紺 、球結(jié)膜水腫 、 下肢水腫 皆減輕 , 仍動則喘甚 、 心慌 , 大便不暢 , 每 日 1次。舌黯紅 , 苔 白膩 中間剝脫 , 脈滑數(shù)。上方去生石膏 、 干姜 、 菖蒲 ,加當歸 15g 活血通脈 , 枳實 lOg 行氣導滯 , 白芍 15g 斂肺緩急。7 劑 ,水煎服 。 2005 年 5 月 30 日復診 , 喘憋輕 , 夜 間 已能平臥 , 活動后心慌憋氣 明顯減輕 , 大便 已暢, 球結(jié)膜水腫消退 , 雙 下肢 輕 度水 腫。舌 黯紅 , 苔 白膩 中間剝 脫 , 脈 弦 滑數(shù) 。上方去枳實 , 加茯苓 15g、 菖蒲 10g 健脾益氣 , 化痰行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