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殖民地傳奇之西班牙殖民版圖

 金色年華554 2016-09-18


  殖民地傳奇之西班牙殖民版圖(1559—1643年)

  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

  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

  前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先后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tǒng)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

  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

  419年,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王國,定都托萊多。但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發(fā)展做出多大貢獻。

  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zhàn)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彎刀戰(zhàn)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瓜達萊特戰(zhàn)役大捷。四年之后,阿拉伯人席卷整個半島,是龐大阿拉伯帝國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中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fā)王朝。在他的統(tǒng)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fā)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y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并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筑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匯。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1402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三世派遣諾曼底探險家讓·德貝當古,開始在加那利群島建立殖民地。

  1469年,阿拉貢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伊莎貝拉一世兩位天主教君主聯婚,使得兩國變成一個共主邦聯,仍有其獨立管理,卻由同一個君主政體統(tǒng)治。根據亨利·卡門,西班牙由帝國締造,而非西班牙締造帝國??ㄋ沟倮麃喸谛麓箨憽⒎坡少e和非洲迅速擴張殖民地,故此創(chuàng)造帝國,分別在1497年和1509年占領梅利利亞和奧蘭。

  1481年,羅馬教廷頒布教皇詔書,同意葡萄牙可得到加那利群島以南所有土地。在非洲的該群島、西迪伊夫尼、梅利利亞(1497年由佩德羅·德埃斯托皮尼揚征服)、錫茲內羅斯城(1502年建立;今西撒哈拉達赫拉)、Mazalquivir(1505年)、戈梅拉島(1508年)、奧蘭(1509至1590年)、阿爾及爾(1510至

  1529年)、貝賈亞(1510至1554年)、的黎波里(1511至1551年)、突尼斯(1535至1569年)和休達仍為西班牙領地。

  1491年開始,斐迪南二世與伊莎貝拉一世兩位天主教君主決定支持那不勒斯的阿拉貢王室,在意大利戰(zhàn)爭對抗法蘭西的查理八世。身為阿拉貢國王的斐迪南與法國和威尼斯競爭,以爭奪意大利,使這些沖突稱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在這些戰(zhàn)役,西班牙步兵壓倒法蘭西騎兵,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將會締造在16和17世紀初期幾乎無敵的西班牙軍隊。

  1492年,西班牙驅逐格拉納達最后一位摩爾人國王,取得“光復運動”勝利。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fā)現西印度群島。此后,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

  1494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將全球西葡宣稱擁有的土地分成兩半球。這使西班牙獲得獨有權利,能在整個新世界建立殖民地,從阿拉斯卡到合恩角(巴西除外),以至亞洲西部。

  1500年代初,伊斯帕尼奧拉島殖民地成功建立。之后,殖民者開始到處找尋新殖民地。一些人來自不太繁榮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渴望在新殖民地取得新成就。其中,胡安·龐塞·德萊昂征服波多黎各,而迭戈·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則奪得古巴。

  1509年,法軍在阿尼亞代洛戰(zhàn)役取得勝利,與西班牙軍隊同樣享有盛名。僅一年之后,斐迪南為了奪得其王朝宣稱擁有的米蘭和納瓦拉,而加入意大利天主教聯盟抵抗法國。不過,結果并不比對威尼斯一役好。

  1512年,巴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在巴拿馬達連建立首個美洲大陸殖民地。

  1513年,巴爾沃亞橫越巴拿馬地峽,展開歐洲首次從新大陸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險行動。他宣稱大西洋和所有毗連的土地為西班牙王室所有,甚具歷史意義。

  1516年,法國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繼續(xù)控制著米蘭,并確認西班牙控制上納瓦拉。

  1516年,外祖父斐迪南二世死后,查理一世繼西班牙王位。其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519年去世,查理一世又繼承了祖父的帝位,稱查理五世。查理一世在西班牙任意加稅和征兵,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激起西班牙各階層的強烈不滿,釀成了1519年6~7月的城市公社暴動,1522年被查理一世鎮(zhèn)壓。

  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tǒng)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后漸衰。

  1519至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領袖荷南·科爾蒂斯征服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將墨西哥納入西班牙帝國版圖,作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礎。此外,佛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后來更成為秘魯總督。

  1520至1522年,卡斯蒂利亞社區(qū)起義。

  1521~1544年,為了同法王弗蘭西斯一世爭霸歐洲,奪取對意大利的統(tǒng)治權,查理一世連續(xù)發(fā)動4次意大利戰(zhàn)爭,查理一世獲勝,控制了意大利。

  1521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發(fā)覺其國被哈布斯堡領土包圍,于是攻擊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屬地,再次引起兩國沖突。法國遭遇災難性敗績,先后在比克卡會戰(zhàn)(1522年)、帕維亞會戰(zhàn)(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虜)和蘭德里亞諾戰(zhàn)役(1529年)受挫。結果,弗朗索瓦退出戰(zhàn)爭,再次放棄米蘭予西班牙。

  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麥哲倫主導一支西班牙船隊進行環(huán)球航行,途中在菲律賓去世。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將會承繼領導工作,使航行成功。

  1525年,查理五世在帕維亞會戰(zhàn)中擊敗法國,使很多意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擔心他將會繼續(xù)擴張勢力。當時,教皇克萊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國及意大利一些重要城邦,參與針對哈布斯堡帝國的科尼亞克同盟戰(zhàn)爭,但是失敗。

  1527年,查理五世漸漸厭倦教皇干預他認為與宗教毫無關系的事務,并攻陷羅馬,使教皇蒙羞。結果,克勉七世與繼任的教皇與世俗勢力交往時,都顯得加倍謹慎。

  1528年,著名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里亞與查理五世結盟,打敗法國軍隊,使熱那亞重新獨立,也讓查理有改善財政的機會。同年,熱那亞銀行首次借貸給查理五世。

  1529年,教皇與查理五世簽署巴塞羅那和約,建立更和諧關系。西班牙正式成為天主教的保護者,而查理被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倫巴第)。而且,西班牙需要出兵,以推翻佛羅倫薩共和國。

  1533年,克勉七世拒絕讓亨利八世離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觸怒查理五世,令羅馬再度被洗劫。

  1530年代,西班牙在新大陸建立新格拉納達(哥倫比亞)。

  1535年,在與法國爭霸同時,查理一世出兵北非,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突尼斯。

  1536年,西班牙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

  1539~1540年,查理一世鎮(zhèn)壓了尼德蘭根特起義。查理一世在位時繼續(xù)對美洲進行征服和殖民化的戰(zhàn)爭,先后征服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巴拿馬、秘魯、智利、拉普拉塔河流域(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地。

  16世紀中葉,中南美洲廣大地區(qū)(除葡屬巴西外)均被劃入查理一世帝國版圖。

  1543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宣布首次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大帝結盟,并與奧斯曼軍隊占領西班牙控制的城市尼斯。亨利八世雖然不滿查理五世阻止他離婚,但更不滿法國,所以跟查理五世一起侵略法國。雖然西班牙在薩伏伊的切雷索萊戰(zhàn)役遭受重大挫敗,但法國仍然難以威脅西班牙控制的米蘭,又在北方敗于亨利八世,故此被迫接受不利的條件。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領導奧地利軍隊,繼續(xù)在東方與奧斯曼軍隊交戰(zhàn)。查理則處理早前未解決的國內問題,由路德派德意志諸侯及其他新教邦國組成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

  1545年,特倫托大公會議,查理嘗試進行和談。然而,新教領導層在會上感到被天主教徒出賣,于是參與由薩克森選帝侯莫里茨發(fā)動的戰(zhàn)爭。于是,查理帶領來自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入侵德意志,希望能恢復帝國統(tǒng)治。

  1547年,查理五世的軍隊在米爾貝格戰(zhàn)役擊敗新教徒,令施馬爾卡爾登同盟崩潰。

  1547年,查理一世反對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和農民戰(zhàn)爭,查理一世在米爾貝格戰(zhàn)役中擊敗新教同盟。

  1551年10月,法王亨利二世與德意志新舊教諸侯結盟。法國出兵占領洛林。

  1555年,查理與新教邦國簽署奧格斯堡和約,并根據他的“統(tǒng)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原則,重建德意志地區(qū)之穩(wěn)定,但并不受西班牙和意大利宗教人士的歡迎。查理對德意志的政策,令西班牙成為神圣羅馬帝國內天主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保護者。這樣的先例,在七十年后令西班牙參與戰(zhàn)爭,并結束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

  1555年,查理一世被迫與諸侯締結《奧格斯堡和約》,承認新教享有同天主教平等的權利。

  1556年,查理一世將西班牙的王位讓與其子腓力二世,將神圣羅馬帝國的帝位讓與其弟斐迪南一世,自己隱居到西班牙卡塞雷斯的尤斯特隱修院,1558年9月21日去世。

  查理一世,又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1556),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1556)。

  查理五世唯一合法婚姻所生的兒子腓力二世(1556至1598年在位)與叔父斐迪南一世瓜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腓力視西班牙為他帝國的基礎,但西班牙人口僅有法國的三分之一,難以為帝國提供足夠的兵力。后來,腓力與瑪麗·都鐸聯姻,使西班牙與英格蘭結盟。

  1557年,腓力二世統(tǒng)治的西班牙面對破產,于是給熱那亞銀行財團發(fā)展的機會。它們使德意志銀行集團陷入混亂,并取代富格爾家族成為西班牙的金融巨頭。哈布斯堡王朝制度累贅,熱那亞銀行為之提供流動借款和可靠的穩(wěn)定收入。王朝則協(xié)助銀行,將塞維利亞不太可靠、來自美洲的白銀迅速運到熱那亞,以提供更多資本。

  1559年,西班牙與法國簽署卡托-康布雷齊和約,永久確認西班牙在意大利的主權。和約簽署后慶祝典禮舉行,亨利參加馬上槍術比賽時被斷矛插中,數天后去世。在往后的三十年,法國陷入長期內戰(zhàn)與動蕩,故此不能在歐洲強國競賽中與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競爭。

  1559至1643年,沒有法國威脅的西班牙國力達到巔峰,版圖擴張至最大。

  1565年,佩德羅·梅嫩德斯·德阿維萊斯創(chuàng)立圣奧古斯丁,并建立殖民地佛羅里達。后來,法國海軍軍官讓·里博與150名同胞企圖在西班牙佛羅里達建立非法殖民地,不久后被德阿維萊斯擊敗。圣奧古斯丁很快就成為重要的戰(zhàn)略地點,讓滿載金銀的西班牙船只從新大陸的殖民地航行到西班牙。

  1565年4月27日,米格爾·洛佩斯·德萊加斯皮在菲律賓創(chuàng)立首個永久的西班牙殖民地,馬尼拉大帆船正式開始服務。這些大帆船把貨物經太平洋從亞洲運載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爾科;然后,貨物又在墨西哥運上西班牙珍寶船隊,最后運返西班牙。

  1572年,西班牙為了促進此貿易活動,建立了馬尼拉。

  1584年,奧蘭治的威廉被一名神智不清的天主教徒刺殺。這位受尼德蘭人歡迎的抗爭領導人之死,似乎能令戰(zhàn)爭結束,但事實恰恰相反。

  1586年,伊麗莎白一世出兵支持尼德蘭和法國的新教徒,其部下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攻擊西班牙商船,并特地主動進攻港口加的斯。

  1588年,為了停止伊麗莎白一世的干預,腓力派遣無敵艦隊以攻擊英軍。當時天氣良好,英格蘭派遣較小型和敏捷的戰(zhàn)艦,而且得到在尼德蘭的間諜幫助,得以做好做戰(zhàn)準備。結果,英軍擊敗了為數更多、防備更佳的西班牙戰(zhàn)艦。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

  1589年,雖然西班牙遭受重大挫敗,但隨后的德雷克·諾里斯遠征是英西戰(zhàn)爭(1585至1604年)的轉捩點,使西班牙占上風。幾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艦隊歐洲最強。

  1589年,瓦盧瓦王朝最后的國王亨利三世在巴黎城外去世。其繼位者、首位波旁王朝法國國王納瓦拉的亨利四世是能力出眾的領導者。他在阿爾克戰(zhàn)役(1589年)和伊夫里戰(zhàn)役(1590年)擊敗法國天主教聯盟,取得重要勝利。腓力二世堅決要阻止亨利成為法國國王,于是分派軍隊到尼德蘭,并在1590年入侵法國。

  1598年,西班牙為了脫離連串沖突的困局與法國簽訂韋爾萬條約,承認亨利四世(1593年開始成為天主教徒)為法國國王,并恢復卡托·康布雷齊和約中很多條款。

  1604年,英國、西班牙簽訂倫敦條約

  1609年,西班牙和聯合省簽署十二年停戰(zhàn)協(xié)定,西班牙終于再次回到和平,史稱西班牙和平。

  1618年,腓力撤換了首相,換來了饒有經驗的駐維也納使節(jié)唐巴爾塔薩·德蘇尼加為首相。唐巴爾塔薩認為,只要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緊密合作,就能制約復蘇中的法國及消滅荷蘭境內的反對勢力。

  1618年,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兩度發(fā)生后,奧地利及神圣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便開始著手對付新教聯盟及波希米亞。唐巴爾塔薩鼓勵腓力聯合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加入戰(zhàn)團。而在西班牙駐尼德蘭軍隊冒起的新星斯皮諾拉,統(tǒng)領佛蘭德軍參戰(zhàn)。西班牙加入三十年戰(zhàn)爭。

  1621年,腓力三世去世,比他更虔誠的兒子腓力四世繼位。

  1622年,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接替其舅父唐巴爾塔薩為首相。奧利瓦雷斯是合理地正直而有能的人,相信西班牙一切的困擾都來自尼德蘭。波希米亞人在初期受挫,先后在1621和1623年于白山和施塔特洛恩被擊敗。與荷蘭的戰(zhàn)斗在1621年繼續(xù)。

  1625年,斯皮諾拉攻下布雷達要塞。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干預使一些人擔心(他是少數沒有財政問題的歐洲君主)。不過在1626年,神圣羅馬帝國將領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先后在德紹河和巴倫山麓盧特成功擊退丹麥,解決其患。

  1629年,西班牙在尼德蘭占領臺灣南部之后不久也占領臺灣北部,不過16年后在尼德蘭攻擊下撤出。

  1639年,唐斯戰(zhàn)役,逐漸疲乏、弱態(tài)漸現的西班牙被尼德蘭海軍擊敗。

  1640年,布拉甘薩的若昂宣稱擁有葡萄牙王位繼承權,主導叛亂,得到葡萄牙人廣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亂,又與法國戰(zhàn)斗,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若昂登基為布拉甘薩王朝第一任君主,稱為若昂四世。

  1643年,在尼德蘭境內羅克魯瓦戰(zhàn)役中,代表西班牙最強軍力和領導力的佛蘭德軍被波旁的路易二世的軍隊所突擊。這支由弗朗西斯科·德梅洛率領的軍隊遭遇潰敗,大部分士兵被法國騎兵或殺或擒。佛蘭德軍名譽毀于羅克魯瓦,而西班牙從此開始走向中衰。

  1643年,羅克魯瓦戰(zhàn)役標志著西班牙在歐洲之霸權結束。

  從1644到1657年,西葡兩個國家實際上和平共存。1657年,若昂四世逝世,西班牙企圖從葡萄牙新君阿方索六世手中奪回葡萄牙。

  1648年,荷蘭打敗西班牙,建立聯省共和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這個時代的財富都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手爭取回來,該公司派船前往遠東尋找香料和奇珍異寶,把好望角、印度尼西亞、蘇里南、安的列斯和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劃其殖民地,并在整個亞洲建立了貿易驛站。航運和海外貿易的蓬勃發(fā)展,讓荷蘭阿姆斯特丹躍升成為歐洲的金融商業(yè)中心和“世界倉庫”。

  1648年,西班牙失去對尼德蘭統(tǒng)治權后,便與荷蘭人議和,簽署威斯特法倫和約,承認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獨立。自此,西班牙與尼德蘭的八十年戰(zhàn)爭,及與歐洲各國進行的三十年戰(zhàn)爭正式告終。

  1648年和1652年,西班牙收服那不勒斯和加泰羅尼亞。但是,蒂雷納子爵帶領法軍在沙丘戰(zhàn)役擊敗了西班牙在尼德蘭的殘兵,結束這場戰(zhàn)爭。

  1659年,西班牙與法國簽訂比利牛斯和約,割讓出魯西永、富瓦、阿圖瓦和大部份洛林給法國。

  1663年,阿梅希亞爾戰(zhàn)役,西班牙被葡軍擊敗。

  1665年,蒙蒂斯克拉魯斯戰(zhàn)役,西班牙再被葡軍擊敗。

  1668年,西班牙承認葡萄牙獨立。

  1713年,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在意大利和低地國家的剩余領土,終于結束了其歐陸帝國。

  1714年,西班牙成立海軍及印度群島部、創(chuàng)立首間洪都拉斯公司(1714年)、一間加拉加斯公司(1728年)和唯一注定興盛的哈瓦那公司(1740年)。

  1734年,西班牙軍隊在波蘭王位繼承戰(zhàn)爭從奧地利輕易奪得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

  1739-1742年,詹金斯之耳戰(zhàn)爭,西班牙阻止英國奪取戰(zhàn)略城市卡塔赫納和古巴。

  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之末,西班牙敗于英國大幅改良和強大的海陸部隊并失去一些領土。

  1767年,耶穌會被驅逐出西屬美洲。一些商人協(xié)會早已在墨西哥城和利馬確立,并由本土地主牢固控制。另一與之競爭的工會在韋拉克魯斯成立。

  美國獨立戰(zhàn)爭(1775-1783年)期間,西班牙收復失地,并奪得英國軍港巴哈馬。

  1778年,葡萄牙為了獲得南美洲一些領地,簽署埃爾帕多條約,割讓費爾南多波島(今比奧科島)及毗連的小島予西班牙,又將尼日爾河和奧果韋河之間大陸的商業(yè)權利轉讓給對方。在19世紀,一些西班牙探險者和傳教士經過此地區(qū),包括曼努埃爾·德伊拉迭爾。

  1780年,圖帕克·阿馬魯二世在秘魯發(fā)動起義。委內瑞拉的Comunidades發(fā)動叛亂。兩次事件同樣都是對于更嚴密、有效統(tǒng)治的反應,表現出西屬美洲局勢之不安,并顯示制度改革再度引起抵抗。

  1791年,西班牙與英國簽署努特卡協(xié)議,將英國在俄勒岡地區(qū)劃歸不列顛哥倫比亞。

  1791年,西班牙國王下令亞歷山德羅·馬拉斯皮納尋找西北水道。

  1800年,拿破侖按照秘密簽訂的圣伊爾德豐索第三條約奪回其統(tǒng)治權,并把它賣給美國(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地)。

  19世紀,半島戰(zhàn)爭的沖擊引起委內瑞拉和巴拉圭宣布獨立(1811年)。隨后發(fā)生的革命使西班牙喪失加勒比海附近的殖民地。西班牙帝國在加勒比海(古巴和波多黎各)、亞洲(菲律賓)和大洋洲(關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帕勞及北馬里亞納群島)都保留相當多領土,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zhàn)爭。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分別直到1956、1968和1975年。至今,只有位于北非沿岸的加那利群島、休達、梅利利亞和其他主權地仍然屬于西班牙。

  1803年,拿破侖將路易斯安那領地賣給美國,引起美國和西班牙的邊界之爭。美國政府認為西班牙西佛羅里達也在購地范圍內,并要求西班牙交還土地。西班牙為此表示抗議,認為路易斯安那購地范圍只涉及新奧爾良一帶,反對美國的要求。

  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zhàn),西班牙主力艦隊被法軍下令擊毀,降低西班牙防御和維護其帝國的能力。

  1808年,拿破侖大軍入侵西班牙,有效切斷西班牙與其殖民帝國之聯系。

  1810年,西佛羅里達和密西西比河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剩余土地發(fā)生叛亂,美國趁機向東擴張領土,逼使西班牙就范。最后,兩國在1819年簽署亞當斯-奧尼斯條約,西班牙將兩地割讓予美國,并賣佛羅里達全境給對方。

  1810年,相信自由思想的神父米格爾·伊達爾戈·科斯蒂利亞掀開了墨西哥獨立運動的序幕,并在1821年成功。中美洲在1821年宣布獨立,曾一度與墨西哥合并(1822至23年)。圣多明哥也同樣在1821年宣布獨立,并且開始商討加入玻利瓦爾的大哥倫比亞,但是很快被海地占據,直到1844年一場革命發(fā)生為止。自此,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只剩下古巴和波多黎各。

  1811年,巴拉圭獨立。

  1815年,烏拉圭獨立。但烏拉圭之后被巴西統(tǒng)治,直到1828年。

  南方何塞·德·圣馬丁參與戰(zhàn)爭,為阿根廷(1816年)、智利(1818年)和秘魯(1821年)爭取自由;

  北方西蒙·玻利瓦爾和安東尼奧·何塞·蘇克雷領導軍隊,最終在1825年成功讓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包括巴拿馬,直至1903年)、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六國取得獨立。

  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后將其正式合并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848年,西班牙軍隊征服查法里納斯群島。

  1859年,西班牙與摩洛哥在得土安戰(zhàn)斗,后者戰(zhàn)敗。雙方在1860年簽署丹吉爾條約,摩洛哥割讓西迪伊夫尼予西班牙。在往后幾十年,西班牙與法國的合作,得以在這城市的南部建立和擴張保護領地。

  1868年,西班牙發(fā)生政變,女王伊莎貝拉二世被推翻,由阿瑪迪奧一世繼位,并實行君主立憲。后來,西班牙出現全國動亂,阿瑪迪奧一世退位。

  1873年,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成立。后來,君主制再度確立,阿方索十二世即位。在1870年代,有才能的阿方索和謹慎的政府首長成功穩(wěn)定內政和提高聲望,可是阿方索之早逝使其治世結束。

  1873年,西班牙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

  1874年12月,西班牙王朝復辟。

  1884年,柏林會議,西班牙影響力得到國際承認:她得以同時管理西迪伊夫尼及西撒哈拉兩地。西班牙也宣稱從博哈多爾角到努瓦迪布半島沿岸地區(qū)為其保護領地。

  1885及1900年,木尼河區(qū)(赤道幾內亞境內)在成為西班牙保護國及殖民地。

  民族主義之高漲和殖民地之反殖民抗爭,終于引發(fā)了1898年美西戰(zhàn)爭。戰(zhàn)爭主要因古巴而起。后來,西班牙屢遭敗績,結果簽署巴黎條約,讓古巴獨立,把波多黎各和關島割讓給美國,并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把菲律賓群島售予美國。

  1898年,美西戰(zhàn)爭,西班牙失去在美洲和亞太最后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

  1899年,西班牙把其余太平洋殖民地售賣給德國,此時西班牙只剩下非洲殖民地。

  1900年,巴黎條約解決了歐洲各國對幾內亞大陸的爭議。

  1911年,摩洛哥遭到法國及西班牙瓜分。

  1921年,安瓦勒戰(zhàn)役。曾擔任西班牙政府官員的阿卜杜勒·卡里姆,領導里夫柏柏爾人作亂,摩洛哥叛亂分子令西班牙軍隊遭到突然、嚴重而幾乎致命的挫敗。

  1923年,丹吉爾被宣布為一個由法國、英國及西班牙(后來意大利參與其中)共同托管的國際城市。

  1925年,西班牙與法國合力鎮(zhèn)壓里夫叛亂勢力,但是兩者都付出很大代價。

  1926至1959年,比奧科島及木尼河區(qū)合并為西屬幾內亞。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間,佛朗哥統(tǒng)治下西班牙從維希政權奪取丹吉爾。

  1931年4月,西班牙王朝被推翻,成立第二共和國。

  1936年,曾參與摩洛哥戰(zhàn)役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fā)動西班牙內戰(zhàn)(1936至39年),并成功奪權。

  1936年2月,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

  1936年7月,佛朗哥發(fā)動叛亂,經三年內戰(zhàn),于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tǒng)治達36年之久。

  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zhàn)爭。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

  1956年,法屬摩洛哥獨立,西班牙交出西屬摩洛哥予這個新國家,但保留其在西迪伊夫尼、塔爾法亞及西屬撒哈拉(西撒哈拉)的控制權。摩洛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覬覦這些土地,便在1957年入侵西屬撒哈拉(伊夫尼戰(zhàn)爭;西班牙語稱為“被遺忘的戰(zhàn)爭”)。

  1958年,西班牙把塔爾法亞割予摩洛哥,更把原本獨立區(qū)域薩吉亞阿姆拉(北方)和里奧·德奧羅(南方)合并為西屬撒哈拉。

  1959年,西班牙在幾內亞灣一帶的轄區(qū)改組,使其地位類同西班牙本土的省份,并設立總督,授之以軍事及政府權力。此外,西班牙政府更在這些殖民地推行民主政治制度,如赤道幾內亞第一次地方選舉在1959年進行,當地代表更首次在西班牙國會中占有席位。根據1963年12月基本法,一個聯合立法制度賦予當地兩個省份有限度自治權。該地名稱改為赤道幾內亞。

  1966年7月,佛朗哥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68年3月,聯合國及赤道幾內亞的民族主義者施加壓力,使西班牙宣布讓赤道幾內亞獨立。赤道幾內亞在該年取得獨立時,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1969年,西班牙再一次受到國際壓力,將西迪伊夫尼交還予摩洛哥。

  1975年,綠色進軍促使西班牙撤出西屬撒哈拉?,F時,西撒哈拉的未來仍然難以預料。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

  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2002年7月11日,摩洛哥的憲兵和軍隊占領佩雷希爾島,最后被西班牙海軍驅逐,并未造成傷亡。

  殖民總督區(qū)

  1535年起,西班牙為了統(tǒng)治西屬美洲,先后建立四個總督區(qū):

  新西班牙總督區(qū):首府墨西哥城,1535年設立,管轄新西班牙(今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諸島等地。

  秘魯總督區(qū):首府利馬,1542年設立,管轄整個西屬南美,18世紀西班牙在南美又設立兩個新總督區(qū)后,轄地相應縮小。

  新格拉納達總督區(qū):首府波哥大,1718年設立,管轄今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地區(qū)。

  拉普拉塔總督區(qū):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1776年設立,管轄今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

  此外,有的總督區(qū)設置有都督區(qū)。西屬美洲共設五個都督區(qū):危地馬拉(1527年)、古巴(1777年)、委內瑞拉(1773年)、波多黎各和智利(1778年)。

  1764年,西班牙又在美洲殖民地推行郡制,分新西班牙為12個郡,拉普拉塔為8個郡等等。西屬美洲的獨立戰(zhàn)爭后,相應的總督區(qū)和其他行政區(qū)劃分不復存在,但卻深刻影響到了各新獨立國之間的邊界和行政區(qū)劃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