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歷數家,“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氣概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學巨著——《史記》,樹立了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史圣的祠墓也是一座豐碑,歷千年滄桑而愈顯宏偉,雄居于夏陽古渡的河山之陽。韓城人以崇敬的心情稱其為“太史高墳”。據《水經注》載: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10年),漢陽太守殷濟首先樹柏立碑,維護司馬遷祠墓。一千六百多年來,韓城人民一直在為太史高墳添磚加瓦,重修擴建,使其“祠宇堂堂,坊榜將將”,莊嚴肅穆,巍峨壯觀。 祠墓依山而筑。過芝秀古橋,進“漢太史司馬祠”木牌坊,便是石條鋪砌的司馬古道。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記著千余年來仰慕者攀登的足跡。由此西上,經“朝神道”,游人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級,歷九十九級,才抵山門。其間,一木制牌坊上書“高山仰止”,一磚砌牌坊上書“河山之陽”。登上山門回顧,但見黃河東鄰,梁山西枕,山匯水抱,川源如畫。獻殿供桌上的聯(lián)語此時最能道出游人的心聲——“史學傳千古,神威鎮(zhèn)一峰”。 進山門即抵祠院,院中古柏參天,花木競秀。祠正中為獻殿、寢宮。獻殿為宋代建筑,殿中碑石林立;寢宮中有宋塑司馬遷坐像,長須飄拂,雙目炯炯,剛毅凜然,抱負超凡。獻殿木刻對聯(lián)是對史圣精神的真實寫照:“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史記照塵寰”。 祠后有司馬遷墓,青磚裹砌,嵌有八卦磚雕,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頂有一株千年古柏,蒼勁盤桓,如巨掌撐天,如同太史公的崇高志向,永駐天地之間。 司馬遷的輝煌巨著,在中國文化史上,開一代文風,成史家絕唱,他的思想和精神也從多方面影響著故里的民風民情。司馬文化,流韻千年;史圣精神,光耀萬代。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