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fā)表于耳機俱樂部論壇(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 作者 | 長弓 發(fā)燒圈歷來有個很奇怪的傳統(tǒng),買舊不買新、買貴不買賤。這個原則無論是在挑選HIFI器材還是專業(yè)器材的時候通通適用。拿圈內認可度較高的有源監(jiān)聽品牌GENELEC(真力)來說,2004年發(fā)布的8000系列有源音箱定位中高端錄音監(jiān)聽市場,卻出乎意料的得到了不少發(fā)燒友的肯定,然而2013年真力推出了面向個人音樂市場的M系列有源音箱,同尺寸型號比8000系列便宜了30%,卻鮮有燒友問津……
在8000系列與M系列的同門較量中,發(fā)燒友們可能會本能的傾向前者,但從性價比角度考慮,一對8030B比同尺寸的M030要多出3700多元,這筆錢足夠買一臺迷你白羊座后再吃一頓大餐了。而兩者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每個發(fā)燒友都能回答清楚的,只是直覺與經(jīng)驗告訴我們,貴的一定好……
正好身邊有大學剛畢業(yè)的耳機發(fā)燒的朋友讓我推薦一對桌面音箱,要求保證音質的前提下盡可能便宜量足。他之前在體驗中心試聽過真力10寸3分頻的8260A與3寸+6.5寸的G One、F One組合,對這個品牌的印象頗佳,因此特意囑咐同價位優(yōu)先考慮芬蘭產(chǎn)品……
考慮到這位朋友的預算情況,G One與FOne的組合效果雖好,但價格超出了他的預算不少。單獨使用G One或者8010,低頻部分又有所欠缺,因此落在預算范圍內的只有同為5寸+0.7 5寸結構的8030和M030兩款。對于價格比較敏感的他自然希望選擇M030,然而咨詢不少老燒得到的結論卻是M系列碰不得。
帶著他的疑惑,和我自己的好奇,我向真力中國借來了一對M030音箱,并且約定時間,到真力中國的專業(yè)審聽室里實地比較一下8030與M030的區(qū)別。不過在討論兩者聽感之前,我們先聊聊M030。 為什么發(fā)在耳機區(qū)而非音箱區(qū)?因為我覺得真力兩只M系音箱更適合耳機發(fā)燒友作為邁向音箱系統(tǒng)的第一步
M系的兩只小短腿像不像萌蠢的柯基 M系列是真力在2013年推出的針對個人音樂制作及家庭錄音工作室使用的有源監(jiān)聽音箱。與型號繁多的8000系列不同,迄今為止M系列一共只推出了兩個型號——5英寸低音+0.75寸高音的M030和6.5寸低音+1寸高音的M040。
由于真力的包裝一向強調綠色實用,沒有太多花哨的內容,M030也不是什么全新產(chǎn)品,因此這里省略開箱環(huán)節(jié)。
閱讀真力的產(chǎn)品說明經(jīng)常給我一種頭暈眼花的感覺,各種技術名詞縮寫層出不窮,但真力音箱的強大之處就在于這些眼花繚亂的縮寫里面,讓我們一項項看來: NCE? —— 這項技術是M系列與其他有源音箱最大的區(qū)別,NCE是Natural Composite Enclosur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自然合成材料箱體”。
熟悉真力產(chǎn)品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家公司從創(chuàng)建初期就一直樂于嘗試不同箱體材質對于音質的影響,無論是八十年代的玻璃纖維樹脂還是九十年代的鋁材質,真力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而M系所采用的NCE材質也是歷經(jīng)了整整十年的研發(fā)才最終得到應用的。NCE材質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將50%木制纖維(源自于芬蘭森林工業(yè)衍生品)和50%聚丙烯通過注塑工藝壓制成的一種箱體材料,這種材質相比常見的MDF板有著太多優(yōu)勢,首先是非常環(huán)保;其次可塑性很高,能夠制作成特殊的無平行面結構以減小箱體內部反射,出色的剛性可以讓外殼的厚度得到降低,優(yōu)化同尺寸下音箱的內部容積,另外這種外殼材質阻尼系數(shù)較高,可以快速降消耗諧振……而相比鋁制箱體成本上的優(yōu)勢,也給了M系實現(xiàn)更高性價比的可能。另外,同樣是出于環(huán)保的考慮,所有的M系音箱都沒有經(jīng)過噴漆這道工序,而是保留了NCE材料原本的顏色。 這只芬蘭傳統(tǒng)的Kuksa杯子就是用NCE材料制成的 LIP? —— 這又是一個M系所獨有的技術,LIP是LaminarIntegrated Port的縮寫,可譯為“一體化層流式倒相孔”。
這種倒相結構的設計十分獨特,在低音單元兩側設計了兩個薄薄的夾層,氣流通過夾加層狀倒相孔排放至箱體下方,整個結構采用計算機有限元模型算法優(yōu)化而成,最后在箱體注塑中一次成型。其相比傳統(tǒng)倒相結構的優(yōu)勢是能夠在優(yōu)化箱體空間的同時降低對擺位的要求。真力的7000系列低音音箱也采用了類似LIP + 迷宮式的設計。
為什么M系要有兩只小短腿?答案就在這里 LIP結構的工作原理 DCW? —— 這是一項幾乎可以在真力全系列產(chǎn)品中見到的技術,DCW是Directivity Control Waveguide的縮寫,中文譯為“指向性控制導波”。
“指向性控制波導”配合“最低衍射箱體”,可以盡可能的降低箱體衍射和早期反射聲,以獲得盡可能平直的頻響曲線。下方是方形箱體與MDE箱體的聲輻射特性仿真圖,MDF的箱體在各方向上都有較為平均的聲壓。 除了這些Fancy英文縮寫外,M030還提供了什么呢?0.75寸的金屬球頂可以達到21kHz的高頻延伸,3kHz的分頻拼點為6.5寸的低頻單元提出了較大的挑戰(zhàn)。然而電子分音搭配30W+50W的D類功放依舊可以為M030帶來53Hz (-6dB)的低頻響應。雖然這個數(shù)字在HiFi產(chǎn)品中看起來并不出彩,但HiFi廠商們卻沒有幾家敢于給出嚴格的頻響曲線圖。 發(fā)燒友在組建音響系統(tǒng)的時候最容易忽視房間對于音質的影響,事實上即使剛剛入門的發(fā)燒友也知道,房間的聲學環(huán)境與音箱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只是在傳統(tǒng)的HiFi器材里除了改變音箱的擺位,發(fā)燒友能做的實在有限。而在這一點上,有源監(jiān)聽音箱反而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再補充一點,真力更加高端的SAM系列有源音箱已經(jīng)可以通過GLM軟件實現(xiàn)更加智能和細致的房間聲學測量與校準。對于這方面有要求的朋友也可以考慮市面上其他廠家推出的Room EQ產(chǎn)品,當然這些產(chǎn)品的效果如何,有哪些差異,我暫時還沒有比較過,希望以后有機會可以和大家分享。 M030的信號指示燈 試聽部分我打算分成兩塊來描述,先來說說在家電論壇體驗中心23平米的小聽音室里M030的發(fā)揮情況,然后簡單談談我在真力中國審聽室中對比M030與8030兩款音箱的感覺。 在體驗中心這間23平米的小聽音室中,我為M030選擇了馬克No. 37 CD轉盤和Lavry DA-N5作為音源。相比于前代產(chǎn)品DA924,DA-N5自帶了不錯的前級輸出,這也更加符合一般發(fā)燒友的使用習慣。M030使用了Tiglon腳架和Gotham11301平衡線,EQ全部設為關閉。試聽曲目比較復雜,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套系統(tǒng)一開聲就給人以驚人的氣勢和場面,Mark 37與DA-N5都是標準的美式器材,中性的背后還有這難以掩飾的力量和熱情,而M030本身透明、無染的特質就把音源的風格和取向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出來了。 與體驗中心作為參考的達尼皇太子相比,M030的速度更快,低頻也更加結實,高頻雖然比較直接,但并沒有皇太子那種開揚,活躍的感覺(對于錄音師來說這當然是一種染色)。中頻部分,M030展現(xiàn)出了一種木制箱體特有的溫暖音色,對人聲的表現(xiàn)有著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驚喜。M030另一個讓我欣賞的地方,就是無論在人聲還是器樂的重放過程中,都能保持極佳的聲像定位,閉上眼仿佛就能看到舞臺上的一切,這也是監(jiān)聽音箱普遍具有的一個優(yōu)點。 接下來說一說本文最大的懸念,M030與同尺寸的師兄8030同場PK,到底有多大區(qū)別? 雖然體驗中心的聲學裝修相比一般發(fā)燒友的聽音環(huán)境已經(jīng)算有了一定基礎,但跟真力中國的這間按照ITU標準搭建的審聽室卻是完全無法相比的,下面這張是真力審聽室實測的混響時間(RT30),可以見到中高頻部分的誤差竟然被控制在±0.025秒以內。 為了減少記憶偏差,我在工作人員(也就是你們的小路姐姐)的幫助下用Crookwood監(jiān)聽控制器進行在兩只音箱間進行無縫A/B切換,為減少擺位造成的聽感差異,兩對音箱也采用了奇怪的疊羅漢體位。為了找到兩款音箱的差異,試聽曲目更是千奇百怪,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二十多分鐘的試聽時間,耳朵從敏感慢慢變得疲勞,但也得出了一些頗為意外的結論。首先,M030與8030盡管價格差距超過30%,但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相似性已經(jīng)無法表達了)。單獨聆聽任何一對音箱,我都沒有把握能區(qū)別出這是M030還是8030,只有在快速A/B切換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兩者的差異。具體來說,8030的金屬箱體讓它的聲音更加冷靜、直白,而M030的NCE材質箱體給它的聲底中加入了一些溫暖的色調;低頻部分8030的貝司更結實、有彈性,M030的力量感和凝聚性稍遜,中頻部分8030的聲音直白而冷靜,相比之下M030則帶有一絲熱情,人聲更加凸顯,高頻部分8030的細節(jié)相對略多,層次也較為突出,但難免多了一些金屬味道,M030雖然暗淡一些,但擁有更好的耐聽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