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年芭蕾女孩洪落霞拍攝照片的時候只有17歲,如今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
2、曹莉貞在猶太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的中文名)的照相館里拍過好多照片。
3、母子照的“圖中人”86歲的母親游美瑛和58歲的兒子孫遜.他們的照片攝于1954年,當時的
孫遜才1歲。
4、曹莉貞和陳立善的訂婚照也是沈石蒂拍攝的。
5、曹莉貞敘說著當年的往事。
6、2011年,沈石蒂拍攝過的4位上海市民在他們曾經(jīng)的肖像前留影。
7、老照片中,當時在南京東路照相館二層窗口單人的就是沈石蒂。
8、南京東路的美倫大樓就是當年沈石蒂照相館所在地。
9、沈石蒂,原名希馬約·里夫希茲,猶太攝影師,最重要的作品是在上海生活期間拍攝的人像照片。
10、沈石蒂和他的中國妻子南希。
11、沈石蒂的照相館內部。
12、沈石蒂與洋車夫們在一起。
13、沈石蒂在上海和孩子們在一起。
14、沈石蒂和孩子們游戲。
15、自駕車上的沈石蒂。
16、游玩中的沈石蒂與同伴留影。
這又是個大時代里的巨流河故事:
大約在1922年,一個出生在克里米亞的猶太青年Sioma
Lifshitz,與家人來到上海,這次遷徙是為了遠離“十月革命”后的蘇聯(lián)。
初到上海,Sioma
Lifshitz對這里做了如下描述:
上海是個很不尋常的城市,充滿了變化和喧囂。這又是個熙熙攘攘的城市,有騙子,有小偷,有妓女,有奴隸。這還是一個有著無數(shù)種色彩和無數(shù)種氣息的城市,又臟亂,又絢麗。所有東西都那么有趣,那么令人稱奇。但我并沒沉溺于浮華世界之中,我只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學會中文后,Sioma
Lifshitz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沈石蒂。最初,他在上海干些雜工,站穩(wěn)腳跟后,他開始以拍照維生。
1927年時,據(jù)說是在一位美國商人的資助下,沈石蒂在南京路73號開設了一家“上海美術照相館”。他最早的顧客是在上海的外國人,后來名聲漸響,中國富豪、社會名流、電影明星上門,照相館紅了起來,最鼎盛時,他在上海有4家照相館,11間工作室,雇傭了31個職員。
在當時的上海,拍照是件新潮事兒。后來,一份以色列70年代的報紙上,一篇關于沈石蒂的文章里,曾經(jīng)寫道:
他們不停地敲著他的門,要求他用膠片留下他們永恒的影像。他們來的時候穿著優(yōu)雅,配以首飾和榮譽徽章,志得意滿而又如參加典禮一般莊重。這些人里有富裕的中國人、政界要員、達官顯貴、各國使節(jié)、地主、磨粉廠廠主,有尊貴的夫人,嬌弱的少女,母親和孩子,忠貞的妻子,也還有情婦和小妾。而他,沈石蒂先生,用他的相機和鏡頭將所有人變?yōu)橛篮恪?/font>
沈石蒂很享受上海的生活,他后來說,我的人會去所有地方,到所有場合,我們拍過船只的水手、士兵、貴族、劇院的演出和演員、夜總會的歌舞表演和宮殿。我有一個報紙攝影部門、一個商業(yè)攝影部門和一個工作室攝影部門,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可我還是有大把時間去娛樂,我享受著人生的樂趣,我到處撒錢,存不下一點點積蓄。那時候有三輛汽車供我使用,每輛都配有司機,還有兩套公寓——還有很多的女朋友。我有過很多的愛,美妙的愛!
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上海的大部分猶太人都離開了,但沈石蒂仍繼續(xù)在上海經(jīng)營照相館,沈石蒂是上海堅持到最后的100名猶太人之一。留下的原因不難猜到,年屆半百的他,愛上了一個還在讀大學的年輕女孩,名叫南希。
不過,隨后中國開始搞“公私合營”,沈石蒂不了解照相館該如何改造,1955年,他把自己的照相館賣給中國人,然后去一家英語學校教攝影。1957年,他決定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上海,坐船去往以色列特拉維夫,他是一個人走的,據(jù)說是他沒有被允許帶走南希,離開后也無法再得到她的消息。
此后,沈石蒂一直生活在以色列,并在那再次結婚,1987年去世。他的繼子說,沈石蒂晚年經(jīng)常懷念以前老顧客、黃包車、油條,還有甜甜的上海菜……
這個故事本來早已被歷史掩埋,但最后又發(fā)生了神轉折。2011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猶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在以色列訪問,偶爾知道了沈石蒂,并聯(lián)系上了他的家人,和他收藏的兩萬多張上海老照片,里面有電影明星周璇和胡蝶,有當時上海的一些達官貴人和很多不知名的普通人。
再后來,通過潘光的推薦,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通過微博,找到這些老照片中的五位當事人并在上海舉辦了回顧展,轟動一時。現(xiàn)在,這批照片已經(jīng)結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