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梅克人(Kalmykia),原是突厥語對大漠之西蒙古土爾扈特部的稱呼。土爾扈特本是統一的蒙古族衛(wèi)拉特四部之一(包括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明朝末年,該部族大部分離開原在塔爾巴哈臺(今中國新疆境內)的游牧故土向西遷徙。當時,準噶爾部強盛,土爾扈特部不服準噶爾部的統治,為尋求新的生存環(huán)境,于1616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當時尚未被俄國占領的伏爾加河下游、里海之濱,在這里開拓建置,勞動生息,創(chuàng)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庭,完善了各項典章制度,維持了長達100多年的政權。他們來到這塊新的領地之后,愛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用蒙古語稱里海為呼克廷格斯,即藍色的海湖,稱伏爾加河為額吉納高勒,即母親河。到后來,沙皇俄國勢力迅速擴張,不斷欺凌土爾扈特人,激起了他們的反抗,為擺脫俄國的控制,1771年在渥巴錫汗的率領下,大部分土爾扈特人離開伏爾加河畔,東歸中國故土。由于沿途遭遇俄軍和哈薩克人攔截,死傷無數,最后剩幾萬人到達中國新疆境內。另約三分之一的土爾扈特人由于游牧于伏爾加河西岸,受到伏爾加河的阻攔和沙皇俄國的阻擊,沒有能夠返回故土,這些未能東歸的人留在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繼續(xù)受到沙俄的統治。留下的這部分人就繁衍發(fā)展成今日的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卡爾梅克人。俄國十月革命后,1920年成立了卡爾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為自治共和國,1943年自治共和國建制被撤銷,1957年重設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后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自治共和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