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列薩祭壇》,大理石雕像,作者是喬凡尼·洛倫茨·貝尼尼,創(chuàng)作于1645--1652年。 這件作品是貝尼尼為卡爾那羅禮拜堂所做的祭壇雕塑。它講述了德列薩,一個16世紀的西班牙修女的故事。德列薩少年時就進修道院作了修女,潛心修煉,侍奉上帝。她常常會產(chǎn)生幻覺,看見上帝,于是就寫了一本自述,把自己每次的幻覺記錄下來。這份自述流傳到17世紀后,被教會用來宣揚宗教思想,并把德列薩封為圣女,這件事在民間有著很大的影響。 這件雕塑作品描寫的是圣德列薩在幻覺中見到上帝的情景,表現(xiàn)了她對上帝之愛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寬大的衣袖向下低垂,兩眼輕合,嘴唇微張,臉色蒼白,在昏迷中祈求著神的愛。在她面前,小愛神面帶頑皮,將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薩在她的自訴中寫道: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當他把箭抽出時,我感到無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這種痛苦永遠地繼續(xù)下去……當時的意大利正倡導著禁欲主義,禁欲的痛苦折磨著無數(shù)和德列薩一樣的少女。而貝尼尼則用堅硬的大理石刻畫出了德列薩的病態(tài),表現(xiàn)了一個正在渴求愛欲的女人最柔軟的內(nèi)心。小天使代表幸福,與德列薩的臥姿構(gòu)成了和諧的節(jié)奏,意味著痛苦與幸福的撞擊。整個雕塑被放在祭壇上,祭壇上方安放了一些鍍金的金屬條,光線從祭壇頂上照下,被金屬條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襯托出人物的形體,減弱了體積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時,多樣的光和影增強了人體線條的韻律和美感,從而產(chǎn)生出十分強烈的舞臺戲劇效果,使人如同進入了一個夢幻的世界。 從思想上看,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義色彩,突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當時的社會中,是有其進步意義的。從雕塑技巧上來看,圣女多而亂的衣褶,云朵的飄浮效果以及人物復雜的曲線,都充分顯示了貝尼尼的雕塑天才??梢哉f,這件作品達到了貝尼尼雕塑藝術(shù)的頂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