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自古以來 月亮一直寄托著人們的美好向往 今天,書房君帶大家走進月宮,一睹芳容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射日英雄后羿得王母賞賜不死靈藥后,不舍離開妻子,卻遭徒弟蓬蒙覬覦,在后羿外出時持劍逼迫嫦娥交出靈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當(dāng)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她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無法被砍倒。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吳剛伐桂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nèi),成了專司搗藥的玉兔 。晉代的傅玄在《擬天向》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span>
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梧桐雙兔 當(dāng)代 顧青蛟 ![]() ![]() 嫦娥是一個苗條美麗的仙女,蟾蜍則是一只形貌丑陋的蛤蟆。在現(xiàn)代人看來,二者似乎無法扯到一起。但在上古的月亮神話中,二者確實是互為變身的關(guān)系。 《淮南子·精神訓(xùn)》中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碧拼冻鯇W(xué)記》引用《淮南子·覽冥訓(xùn)》則說,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不死藥之后,飛到月球上,化身為蟾蜍,于是就成了月精。
到漢代以后,月精為蟾蜍的情節(jié)逐漸消失了,人們主要傳說月中神仙為嫦娥,同時她身邊的動物由蟾蜍變成了玉兔。 古代詩文中,蟾蜍經(jīng)常被作為月亮的美好象征,留下許多優(yōu)雅的詞語:蟾宮、蟾兔、蟾桂、蟾輪、蟾盤、蟾光、冰蟾、金蟾、孤蟾、寒蟾、涼蟾、靈蟾、明蟾、清蟾、素蟾等。 金蟾扇面畫 月宮中的嫦娥、吳剛、玉兔和金蟾,使科學(xué)上冷冰空洞的月亮有了人間煙火氣,他們在遙遠月中日復(fù)一日的生活,雖清冷但并不孤單,就像我們遠方的親人一般,滿腔思念終于有了慰藉歸處。 也許,這就是月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中秋將至,書房君希望每個人都能和親人一起賞月,共度佳節(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