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代代工匠的積累,使漆器漆髹飾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表現(xiàn)力。根據(jù)明代黃成所著《髹飾錄》,將漆器工藝分為了質(zhì)色、紋口、罩明、描飾、填嵌、陽識、堆起、雕鏤、戧劃、斒斕、復(fù)飾、紋間等門類。為了方便各位藏友理解與學(xué)習(xí),小編按自己的理解,將漆器常用的工藝歸納為:一色漆、描繪、罩漆、堆飾、雕填、鑲嵌、雕漆等類。如有不足之處,也期待藏友們的指正。 一色漆 一色漆器,指漆器通體光素一色,不加以其他修飾。以紅、黑、紫三色最為常見。
描繪 描繪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種彩色漆來描繪花紋。
在漆器上,用各種色漆來繪制的,稱為描漆。 而用桐油來調(diào)制出各種顏色來繪制花紋的,稱為描油。
描金則是用金色紋飾來描繪,漆地一般以紅黑兩色為主。
在漆器描繪完成后,再髹涂上一層透明漆液,使底下漆色更為深沉優(yōu)雅,更起到保護作用,且能增加漆器的光亮度。這個步驟稱為“罩漆”。當(dāng)然,也有不罩漆,將圖案直接裸露在外的漆器。
堆飾 堆飾相當(dāng)于《髹飾錄》中的堆起門,是用漆、炭粉或漆灰等材料,在平整的漆板上或點或線或面的進行堆塑,再用色漆層層覆蓋,陰干后在高起的紋樣上加工處理,這種方法可稱堆飾。按材料可分為堆漆、堆灰等。
犀皮漆(菠蘿漆)也是以“堆”為基礎(chǔ):先用粘稠的色漆在漆器上堆出凹凸不平的表面。待其干透后再用不同色漆分層髹涂并加以研磨。由于漆層高低不同,打磨后可顯現(xiàn)不同的花紋,產(chǎn)生絢麗色澤。但由于其也是經(jīng)過了堆 → 覆蓋 → 再加工的步驟,所以小編將它列入堆飾之列,方便藏友們的學(xué)習(xí)和理解。 上海聯(lián)合2015秋拍 林文鋒 大漆菠蘿紋茶盅 雕填 雕填從字面上可理解為“雕完了填進去”,包含了填漆與戧金兩種工藝。雕填是在漆器的底漆上按需要刻劃出點、線或面,填入彩漆(填漆)。待干后在紋飾或周圍勾勒陰線輪廓,填入金粉(戧金),最后打磨平整。使作品畫面產(chǎn)生對比,顯得更為飽滿和華麗。也有在底漆上描繪紋飾再勾勒金線的,《髹飾錄》中稱為“戧金細勾描漆”,與雕填神似,需要仔細審視才可看出。
款彩與雕填的工藝過程相同,雕填只在漆面上刻劃,而款彩連漆下的底灰一并刻去,所以在北京又有“刻灰”、“大雕填”等稱呼,所制作的漆器也以屏風(fēng)等大件居多。所以,小編也將款彩并入雕填,方便各位藏友們的理解。
鑲嵌 由于漆有其色彩的局限性,于是漆匠們就想出了借其他物質(zhì)的色彩來加強藝術(shù)效果的方法。使用貝殼類的內(nèi)層亮片來鑲嵌的漆器稱為“螺鈿漆器”,多以黑漆為底。 南宋 黑漆嵌螺鈿梅花葵瓣式盤 (螺鈿嵌飾或為元 / 明)
而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如蛋殼、珍珠、寶石、珊瑚、碧玉、翡翠、瑪瑙、象牙、密蠟等鑲嵌在漆器表面,組成各種圖案,此種技法稱亦為百寶嵌。
雕漆 雕漆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色漆,待其干后在漆上雕刻花紋。 剔紅、剔黑、剔綠、剔黃等皆是指單一色漆的漆器雕刻。
剔彩是依需要在漆器上反復(fù)髹上多種色漆后,以刀剔出所需圖案,形成色差。
剔犀是以兩種色漆(多以紅黑為主)反復(fù)髹涂出一定的高度,干后用刀刻出云紋、如意紋等紋飾。 明 剔犀黑漆如意云紋蓮瓣式大盤
▽ 書畫︱國學(xué)︱養(yǎng)生︱茶道︱鑒賞︱收藏———【 ———【來源:網(wǎng)絡(luò)】——— |
|
來自: 伯樂書香小屋 > 《伯樂美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