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輩子想去的地方是無數(shù)的,可是真正能去的卻通??梢员M數(shù)。有幸能去觀看一次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奇觀,那也算是終身難忘之事和幸事。筆者多年的夢想和愿望最近得到了實際,激動無比,終身無憾。 在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馬賽馬拉,每年都會上演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奇觀,那就是舉世聞名的動物大遷徙。屆時百萬頭的角馬,數(shù)十萬計的斑馬、羚羊、上千萬只火烈鳥,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南面的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qū)前往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它們逃過沼澤地帶的大鱷魚、逃過深深隱蔽在草叢中的兇猛的獅子和花豹,前仆后繼,橫河跨境,進入北方的新天地。 東非最大最神秘的游牧民族,馬賽部落是一個非常獨立的民族,仍然崇尚傳統(tǒng)的價值觀,將宗教儀式作為他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他們不僅將自己看作這個地區(qū)的居民,而且認為他們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因為這片土地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和野生動物和諧相處是他們信仰中重要的一部分。馬賽部落的中心地帶——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qū),被廣泛認為是非洲最好的野生動物保護區(qū)。馬拉由200平方英里開闊的平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組成,這里生活著數(shù)不勝數(shù),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一望無垠的綠草地上散布著成群的斑馬、長頸鹿、羚羊和轉(zhuǎn)角牛羚。洋槐樹林中充滿了鳥類和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在寬廣的沼澤地里打著滾,河馬和鱷魚在河中游弋。 每年的夏季,由于南面坦桑尼亞的賽倫蓋尼國家公園進入干季,干枯的水草無力支撐眾多的草食動物。而北部雨水和孕育生機新鮮青草對動物們形成巨大的誘惑,還有超過130萬頭的羚羊,集合成一個巨大的羚羊群。它們通過邊境蜂擁遷入馬拉,以排山倒海之勢形成一個壯觀的入場式,鋪天蓋地,覆蓋了兩側的地平線。于此同時,15萬頭斑馬和35萬頭瞪羚,也遵循著生命的本能,橫過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國境,經(jīng)過馬拉河,到達北面的馬塞馬拉草原,來追尋豐美的水草。 動物大遷徙被譽為“人生必需見證的50個景觀”之一。其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就在肯尼亞境內(nèi)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qū)上演的“ 馬拉河之渡”又稱作是“天國之渡”的——百萬計的動物在狹小的河口你推我擁,相信會讓全世界野生動物愛好者趨之若鶩,這種場景也只有在肯尼亞才能親身感受到。 之所以叫大遷徙,是因為這支隊伍太龐大了。它們有的從塞侖蓋地走來,有的從馬賽馬拉走來,有的從安博塞利走來……為了生存,它們不分南北西東,不論種族屬群,更不分老幼雄雌,匯成滾滾洪流,一瀉千里!如果奔跑起來,吼叫聲如雷霆萬鈞,奔騰聲如山崩地裂,揚起的沙塵遮天蔽日,叫人膽戰(zhàn)心驚! 之所以叫大遷徙,是因為參與遷徙的動物種類眾多。在遷徙大軍中,角馬是主力,斑馬是先遣部隊,還配之以羚羊、大象、長頸鹿等等,凡是草食動物都加入到這個行列,甚至有的鳥類也參與這部大合唱。據(jù)說,僅馬賽馬拉草原上的角馬就有400萬之眾!如此眾多的動物匯合成軍,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真是鐵流萬里,蔚為壯觀! 之所以叫大遷徙,是因為遷徙的征途太殘酷,太艱辛!且不說征途遙遙千萬里,就是可充饑的草梗就難以找尋。且不說動物們自身體力和疾病的折磨,沿途獅子、獵豹等肉食動物的威脅也防不勝防。遷徙的鬼門關是馬拉河,這是遷徙的唯一通道。在湍急的河流中,隱藏著成百上千的巨鱷,正瞇斜著眼睛覬覦著遷徙大軍。一些斑馬、角馬明知險象環(huán)生,殺機四伏,為了大部隊能安全過河,便以殺身成仁、視死如歸的勇氣,縱身躍入河中,成了鱷魚們的美餐。這時,馬拉河沸騰了,殷紅的血染紅了河水,久久不見散去。 在廣袤的馬賽馬拉大草原上,大遷徙的大戲拉開帷幕。這支遷徙大軍以斑馬為先遣部隊,角馬為主力部隊,大象為“輜重”部隊,其它草食動物為配援部隊,有序而熱烈地進行著。它們?nèi)玷F流滾滾,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擋它們前進的步伐。 當我來到馬拉河旁,我們發(fā)現(xiàn)野生動物們在過河前,動物們會先在馬拉河一帶聚集,等待所有眷屬和群族集齊,才決定前進草原的時間。遷徙的過程中,動物們都習慣在河的缺口等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種群到達,狹窄的馬拉河河口,已不可能完全容納它們,而后到的動物們看到有動物前進,以為有空間讓它們棲息,也會蠢蠢欲動的向前推擁,站不穩(wěn)腳的幼小、年老或生病的便會相繼倒進河中,被后來者踐踏。在河中,已有一大群等了一整年如狼似虎的鱷魚,虎視眈眈望著那些被推擁向前、快經(jīng)過河口的動物們,等待享用一頓美餐。只要跨過這唯一通往馬賽馬拉的馬拉河河口,就能享受美味的青草,所以它們硬著頭皮,踏著正在掙扎或已死去同伴的身體,急速快步?jīng)_過去,期望能避過種種危險。 角馬和斑馬的浩浩隊伍,是百萬遷徙大軍的主角。有趣的是這兩種動物間的感情甚篤,總是共同行動,同進同退,如同盟軍。原來它們之間要“互補”。這兩種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防衛(wèi)能力差,面對勁敵的惟一辦法就是奔跑。他們速度很快,在大遷徙中通常要長驅(qū)1000公里左右。但它們又各有天生的缺陷:斑馬的視力好,但鼻子不好使,只能發(fā)現(xiàn)遠方的敵情,而對于埋伏在附近草叢及灌木中的天敵卻渾然不覺;角馬則恰好相反,眼睛不好使,鼻子卻格外靈敏,能預警附近埋伏之敵。于是雙方就很默契地成為草原上的一對天然朋友,一個管遠處,一個管近處,配合得恰到好處。 身材瘦小的羚羊是大遷徙中的“弱勢群體”,它們只能靠靈敏的聽覺和視覺,一發(fā)現(xiàn)什么異常情況就狂奔,速度快得驚人。羚羊通常的活動群體是幾十只到百余只,但公、母分離結幫,通常一支羚羊群中只有一只公羚領銜,它長著角。這只公羚是通過和其它公羚拼死搏斗后的勝利者,同時它要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zhàn)者。據(jù)說只有羚羊有這種習性,別的動物都是雌雄混雜。一般說在見到母羚群時,那些“光棍漢”就推舉它們之中的一個驍勇善戰(zhàn)者和“娘子軍”中的公羚決斗,打勝了就繼承“王位”、嬪妃滿堂,打敗了就自動出局,繼續(xù)磨練本領,養(yǎng)精蓄銳以利再戰(zhàn),大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勁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