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今天的首圖(各位可下載靈蘭中醫(yī)App搜索“二叔祖的處方”),何老師從患者手里拿到的一張“秘方”就是桂枝芍藥知母湯,小編又找來了劉渡舟老談此方的文章,我們一起學習。(編輯/王超)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作者/劉渡舟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兩(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詞解】 尪羸:是指身體瘦弱。《脈經(jīng)》作“魁瘰”,是形容關節(jié)腫大之狀。 腳腫如脫:是指兩腳腫大,如脫離身體的樣子。 溫溫欲吐:泛惡欲吐不吐的形狀。 【詮解】 本條是論述風濕歷節(jié)的辨證論治。風寒濕邪侵入機體,邪留關節(jié),痹阻陽氣,氣血不暢,故肢節(jié)腫大疼痛;濕阻中陽,故溫溫欲吐;流注下焦,故腳腫如脫;若濕熱上蒸而耗氣傷陰,故頭目眩暈,而短氣。至于身體尪羸,乃為耗氣傷陰正虛之候。 治以桂枝芍藥知母湯,溫陽行痹,驅(qū)除風寒濕三邪。方中桂枝、麻黃發(fā)散風寒之邪;白術去濕;附子散寒;防風散風;生姜、甘草和中止吐;芍藥、知母滋陰清熱,以御燥藥傷陰之偏。 【選注】 《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此風寒濕痹其榮衛(wèi)、筋骨,三焦之病。頭眩短氣,上焦痹也;溫溫欲吐,中焦痹也;腳腫如脫,下焦痹也;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筋骨痹也……然濕多則腫,寒多則痛,風多則動,故用桂枝治風,麻黃治寒,白術治濕,防風佐桂枝,附子佐麻黃、白術;其芍藥、生姜、甘草亦和發(fā)其榮衛(wèi),如桂枝湯例也。知母治腳腫,引諸藥祛邪益氣力,附子行藥勢為開痹大劑。然分量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一劑也?!度蚍健吩疲好糠腻X?!?/p> 【病案舉例】 石姓,女,34歲。患類風濕關節(jié)炎半年。風寒濕熱雜至,風勝則游走疼;濕勝則關節(jié)腫;寒勝則劇痛;熱勝則發(fā)熱。故病形體消瘦,手足小關節(jié)漸漸粗大,活動不便,大關節(jié)游走疼痛無定,痛甚時,如虎嚙痛不可忍,低熱不盡,脈象細滑,舌紅苔白。病情復雜,治極棘手。方選桂枝芍藥知母湯,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兼治。 處方:桂枝10克,赤芍12克,甘草6克,麻黃6克,生姜5片,白術10克,知母12克,防風9克,附子12克。 加減連服50劑,關節(jié)疼痛基本控制,低熱退盡,行走活動自如,體形漸壯,病邪已經(jīng)衰退。原方加補氣養(yǎng)血藥調(diào)治,以防病情反復。 (摘自《遼寧中醫(yī)雜志》1980,9: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