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 平等 環(huán)境 生活中有好多自相矛盾的趣事,睿媽最近看到了幾個,和大家分享一下。 前幾天帶著睿睿一起逛商城,看到一對情侶在吵架,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引來了很多的人圍觀,商城的服務人員跑過去勸架,影響其他人購物。這名女子直接指著服務人員喊:“你哪個眼睛看到我吵架了?我什么時候吵架了?”服務員只好走開了。 還有一次是在坐公交車,車上人特別多,睿媽只能拉著扶手站在人群里,這時上來一位老人,一直到車發(fā)動都沒人讓座。這時一位坐著的大叔看不慣了,指著對面一個背著書包的學生:“你爸媽是怎么教育你的,看到老人都不知道讓座嗎?”學生趕緊起身讓座。 生活當中這樣自相矛盾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明明在吵架卻說自己沒吵架,明明自己坐著不去讓座卻去教訓別人。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孩子因為發(fā)脾氣被家長怒吼:“你脾氣大是不是?發(fā)脾氣是跟誰學的?”————殊不知自己也在對孩子發(fā)脾氣。 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家長拉過來就是一頓暴揍,邊打還邊教訓:“你跟誰學的打人?我就這么教育你的嗎?”————殊不知教會他們打人的正是自己。 孩子坐沙發(fā)上看電視,家長在一旁催促:“都幾點了還看電視?明天不上學嗎?”————那您為什么還在看電視,明天不上班嗎? 我們總是習慣批評孩子,卻無法嚴格要求自己。細細想來,每位家長都是從孩子慢慢成長為一名母親,或者父親。當年我們接受了怎樣的教育,我們是厭煩還是喜歡,是抗拒還是接受。當我們理解了那時的家長,也便理解了現(xiàn)在的孩子。 教育孩子永遠都不是單方面的期望,家長負責教育,孩子負責聽從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們也不過剛剛從一名“孩子”的角色變成“家長”,我們比孩子多的是僅僅是經(jīng)驗、閱歷和知識,你不一定比孩子善良,也沒有孩子的天真純潔,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不應該僅僅是教育和被教育,也應該存在學習和模仿。謙虛的學習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孩子也更多的模仿家長的行為。當您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家長,那么孩子也不再會是叛逆頑皮的熊孩子了。 教育孩子首先要會教育自己,在心理要有一桿標尺,能夠衡量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當孩子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不是去找孩子自身的原因。孩子成為一個不服從管教,叛逆貪玩的熊孩子基本都是兩種情況導致的: 一是家長在孩子心中沒有威望。 換句話說,就是家長的行為讓孩子不夠信服。例如前面我所舉的例子,家長一邊打罵孩子一邊教育孩子不要打罵別人,孩子內(nèi)心肯定是不服的。家長的教育也只能作為耳旁風,或者表面屈服聽從,內(nèi)心也是抗拒的。 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也讓家長失去了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對孩子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很容易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而家長不過為他服務的保姆,那么家長對他的教育顯然不會放到心上。 無論是打罵孩子還是溺愛孩子,都是教育孩子的極端路線,這種教育方式不但不會奏效,甚至會適得其反。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平等尊重,以身作則。當家長成為孩子的榜樣,那么孩子聽話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是孩子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差。 “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印證了這個道理,生活學習環(huán)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能夠教育孩子的東西很有限,孩子成長學習的主要途徑實際上是“看”和“聽”,一些壞習慣都是來自于耳濡目染。所以,父母如果沒辦法給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那么就要時刻關注孩子,避免讓孩子染上壞習慣。 學校的選擇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些好的學校被家長擠破頭。年齡大的爺爺奶奶們總是認為孩子在哪里上學都一樣,主要是靠孩子自己的努力。這是很片面的想法,之前看過一個調(diào)查,清華北大的學生僅有20%來自于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往往更努力,但是成材率卻遠遠低于學習生活環(huán)境更好的城市。 為了我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成長和轉(zhuǎn)變都需要過程,教育孩子是一個艱辛而又偉大的工程。當您的孩子從一個叛逆頑皮的“熊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自信、有擔當?shù)哪凶訚h,那么為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