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聽聽那冷雨》中寫道:“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dá),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只要雨不傾盆,風(fēng)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許我們不需要一把油紙傘,嗅著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濕,也不失一種幸福。 1961年作 杏花春雨江南 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江西撫州人虞集所作《風(fēng)入松》:“……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金字泥緘。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絕妙好詞,自然風(fēng)韻。其中杏花、春雨、江南六字,有地點,有時節(jié),有景物,融合寫實與寫意,達(dá)到了詩中有畫、景中有情的妙境。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紙本鏡心 1963年作 尺寸:69×48cm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nèi)?,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dāng)必然長在?!?/strong>——余光中 李可染特別鐘情于江南山水,曾言“吾愛江南,江南之美時縈夢寐……惓惓情深,不能自已”,他筆下的江南山水不同于明清文人畫流行的干筆淡墨法,而是用濕筆層層積染,水暈?zāi)拢憩F(xiàn)江南一派煙雨彌漫、濕潤深秀的景象。 李可染先生的胸中常常盤桓著秀美的江南。蜿蜒的山脈中盤踞著密密匝匝的村舍。周圍圍繞著繁花盛開的杏樹,一幅春意盎然的愜意景象。而筆墨渲染而出的濕潤空翠,給觀者帶來仿佛親臨雨后江南空氣如新的切身之感。 杏花春雨江南 《杏花春雨江南》展現(xiàn)的正是畫家最愛描寫的江南水鄉(xiāng)之景,描繪“雨余山色秀”的景致。水墨淋漓,幽淡為宗,清新生動、酣暢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質(zhì)樸。安靜清新的江南水鄉(xiāng),綠色掩映下的小橋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霧、兩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風(fēng)景,早已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而在掩映了黑白灰的色相中,李可染用高超的畫藝,妙手成春,令人敬仰。煙雨迷濛,閃爍之間,一條長河,縱貫古城。 1962年作 江南春雨 畫面上的江南人家、拱橋、遠(yuǎn)山等等被蒙蒙春雨籠罩,蒼潤淋漓,濕氣氤氳,空蒙透徹,給人以萬般遐想。 1979年作 江南春雨 李可染對中國的山水之美,從體驗到創(chuàng)作實踐,再到反復(fù)探索,耗費了他一生的心血,自然上乘。李可染先生論畫以為中國畫高層次審美境界“不僅畫所見,而且畫所知、所想”,道破了古代畫論“造化”與“心源”的深層關(guān)系。 他的山水畫從“寫景”躍向“造境”,更注重寫心源、寫大意、寫山水精神!極近自然而又超乎自然,這正是此作的迷人之處,也是李家山水的魅力所在。 1980年作 杏花春雨江南 拾遺君(lantiancaoyi) |
|
來自: 紅豆居士 > 《當(dāng)代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