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蔥白 類別:解表藥 拼音:Cong Bai 拉?。?/strong>Bulbus Allii Fistulosi 別名:蔥莖白(《綱目》)、蔥白頭(《藥品化義》)。 蔥(《詩經(jīng)》)又名:和事草(《清異錄》)、芤、菜伯、鹿胎(《綱目》)、火蔥(《草木便方》)、大蔥(北京)、四季蔥。 藥用部位:鱗莖 
藥材性狀:以鱗莖粗大而長、氣味辛烈者為佳。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有栽植。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葉及外膜,鮮用。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溫。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散寒,通陽,解毒,殺蟲。 用法用量:9-15g。 禁忌:表虛多汗者慎服。 
來源:蔥Allium fislulosum L. 科屬:百合科 形態(tài)描述: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50cm。通常簇生,全體具辛臭,折斷后有辛味之粘液。須根叢生,白色。鱗莖圓柱形,先端稍肥大,鱗葉成層,白色,上具白色縱紋。葉基生;葉片圓柱形,中空,長約45cm,徑1.5~2cm,先端尖,綠色,具縱紋;葉鞘淺綠色。花葶約與葉等長;總苞白色,2裂;傘形花序球形,多花,密集;花被片與花被等長或?yàn)槠?/3長,無苞片;花被鐘狀,白色,花被片6,狹卵形,先端漸尖,具反折的小尖頭;花絲長為花被片的1.5~2倍,錐形,基部合生并勺花被貼生。蒴果三棱形。種子黑色,三角狀半圓形?;ㄆ?~9月,果期8~10月。 名稱:川楝子 類別:理氣藥 拼音:CHUAN LIAN ZI 拉?。?/strong>Fructus Toosendan 別名:楝實(shí)、金鈴子、仁棗、苦楝 藥用部位:果實(shí)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shù)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diǎn)。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zhì),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zhì)堅(jiān)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nèi)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栽培要點(diǎn):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用種子繁殖,使用育苗移栽法種殖。 產(chǎn)地:南方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加工:冬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雜質(zhì)。 性味歸經(jīng):寒;苦;歸肝、小腸、膀胱經(jīng);小毒 功能主治:舒肝行氣止痛,驅(qū)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涂。 禁忌:脾胃虛寒者禁服。本品有毒,過量及久服可致頭昏、嘔吐、腹瀉等中毒癥狀,甚至死亡。 
來源: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科屬:楝科楝屬 形態(tài)描述:喬木,高達(dá)10米。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葉2回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約35厘米;羽片4~5對(duì);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厘米,黃色或栗棕色,內(nèi)果皮為堅(jiān)硬木質(zhì),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2100米的雜木林內(nèi)或丘陵地等濕潤處,在村旁附近或公路邊等處多有栽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蔭蔽。分布于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及云南。 【飲片】 名稱:川楝子 飲片性狀:為類圓形。表面黃白色,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zhì)堅(jiān)硬。外皮金黃色,革質(zhì)。氣特異,味酸、苦。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zhì)。 炮制作用:生用味苦性寒,有小毒。擅于殺蟲療癬,多用于蟲積腹痛,頭癬。 名稱:橘紅 類別:理氣藥 拼音:JU HONG 拉丁:Exocarpium Citri Rubrum 別名:蕓皮、蕓紅 藥用部位:外果皮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nèi)卷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后呈棕褐色,密布黃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內(nèi)表面黃白色,密布凹下透光小圓點(diǎn)。質(zhì)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苦、麻。 產(chǎn)地:四川、浙江、福建 采收加工:11~12月間采挖。用刀削下外果皮,曬干或陰干。 性味歸經(jīng):溫;辛、苦;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fēng)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禁忌:陰虛燥咳、久嗽氣虛者慎服。 
來源: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科屬:蕓香科柑橘屬 形態(tài)描述: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約3米;枝柔弱,通常有刺。葉互生,革質(zhì),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5~8厘米,寬2.9~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細(xì)鈍齒;葉柄細(xì)長,翅不明顯。花小,黃白色,單生哐簇生于葉腋;萼片5;花瓣5;雄蕊18~24,花絲常3~5枚合生;子房9~15室。柑果扁球形,直徑5~7厘米,橙黃色或淡紅黃色,果皮疏松,肉瓤極易分離。 生態(tài)環(huán)境:長江以南各省區(qū)廣泛栽培。為我國著名果品之一。 來源:化州桔Citrus grandis Osbeck var. tomentosa Hort 科屬:蕓香科 【飲片】 名稱:橘紅 飲片性狀:外層果皮呈長條形或薄片狀,邊緣皺縮卷曲,外表面黃棕色或橙紅色,具光澤,密布油點(diǎn);內(nèi)表面黃白色,亦有明顯油點(diǎn),對(duì)光照視透明。質(zhì)脆易碎。氣芳香,味微辛、苦。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zhì)。 炮制作用:本品有燥濕化痰,理氣寬中。 名稱:薤白 類別:理氣藥 拼音:XIE BAI 拉?。?/strong>Bulbus Allii Macrostemonis 別名:薤根、野蒜、小獨(dú)蒜、小蒜、薤白頭 藥用部位:地下鱗莖 藥材性狀: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高0.5~1.5,直徑0.5~1.8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類白色膜質(zhì)鱗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zhì)硬,角質(zhì)樣。有蒜臭,味微辣。 栽培要點(diǎn): 產(chǎn)地:江蘇、浙江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洗凈,除去須根,蒸透或置沸水中燙透,曬干。 地道沿革: 性味歸經(jīng):溫;辛、苦;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dǎo)滯。用于胸痹疼痛,痰飲咳喘,泄痢后重。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或煮粥食。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 禁忌:陰虛及發(fā)熱者慎服。 來源:薤Allium chinensis G.Don 科屬:百合科蔥屬 形態(tài)描述: 與小根蒜近似。鱗莖長橢圓形,長3~4厘米。葉片2~4片,半圓柱狀線形,中空。傘形花序疏松;花被片圓形或長圓形。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陰濕處。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來源: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 科屬:百合科蔥屬 形態(tài)描述:草本。鱗莖近球形,粗1~2厘米,鱗莖外皮灰黑色,紙質(zhì),花亭高30~60厘米,1/4~1/3具葉鞘。葉3~5枚半圓柱形或條形,長15~30厘米。總苞約為花序的1/2長,宿存;傘形花序半球形或球形,密聚珠芽,間有數(shù)朵花或全為花;花梗等長,為花被的3~4倍長,具苞片;花被寬鐘狀,紅色至粉紅色;花被片具1深色脈,長4~5毫米,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鈍頭;花絲比花被片長1/4~1/3,基部三角形向上漸狹成錐形,僅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內(nèi)輪基部比外輪基部寬或?qū)挒?.5倍;花柱伸出花被。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地。分布于長江流域和北部各省區(qū);蘇聯(lián)遠(yuǎn)東地區(qū),朝鮮,日本也有。  【飲片】 名稱:薤白 飲片性狀: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類白色膜質(zhì)鱗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zhì)硬,角質(zhì)樣。斷面黃白色。有蒜臭,味微辣。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簸篩去須毛即得。 炮制作用:使藥物潔凈,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