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和一位領導在他的辦公室閑聊,聊到中西文化的對比,他突然怒不可遏:“小齊,難道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一無是處嗎?我們的古典文化不也是博大精深的嗎?!”他指了指辦公桌上的幾本《國學經(jīng)典》,“小齊,不要崇洋媚外,你應該多看看國學?!?/p> 我當時完全驚呆了。我的這位領導,每天熱衷于打麻將,看《新聞聯(lián)播》,找下屬談話。他什么時候搖身一變變成國學愛好者了?何況就算要裝逼不能買點正經(jīng)的書嗎?非要買書攤上十塊錢一本的這種《國學經(jīng)典》? 二 二十出頭的時候,我們一幫愛讀書的朋友經(jīng)常在桶城做讀書會,談的都是洛克、盧梭、托克維爾、劉瑜、柴靜。有個朋友的哥哥經(jīng)常參加我們的讀書會,他是理科男,我們讀的這些書他都沒有讀過,我們討論的問題他也不明所以。每次討論他都插不上話,總是想發(fā)言卻無法融入。有時好不容易說了兩句,就被別人用鄙視的姿態(tài)打斷了。 后來他也開始讀書了,是找了一位老師,學習孔子。在老師的指導下,買的是繁體豎版的《論語》。也真是難為他了。那么多繁體字他都不認識,也不好意思在書上注拼音。每次聚會他都帶著那本《論語》。后來也用鄙視的神情看我們了:“你們滿腦子的西方思想,你們懂國學嗎?” 我的朋友年輕氣盛,不給他哥哥留面子:“你讀了一本《論語》,就開始談國學了?” 這位兄長的QQ空間里,發(fā)的確實都是國學的內(nèi)容。QQ的簽名,也改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三 很久后我和朋友在另一個城市喝酒,他說很遺憾當時經(jīng)常帶哥哥來參加我們的讀書會,他的哥哥很羨慕我們這幫讀書人,想和大家交朋友。但是大家都很驕傲,哥哥和這個圈子也不太搭。一個人不喜歡讀書其實沒什么關系,他哥哥為人忠厚,優(yōu)點蠻多的。但是也許是受了我們的刺激,覺得讀書少是可恥的事,竟然變成了國學愛好者。 “喜歡國學也沒什么不好啊?!?/p> “可是這幾年他除了《論語》和一本《錢文忠講三字經(jīng)》,根本就沒有認真看其他任何一本國學,還以為自己懂國學。一到周末就去聽國學的講座,混進了他們國學圈子。一幫人互相吹捧,覺得自己挺有文化了。書倒是買了不少,都是那種質(zhì)量接近盜版的垃圾?!?/p> 四 后來我認識了很多自稱喜歡國學的領導。 后來我遇到了很多自稱喜歡國學的長輩。 他們大多讀書少(甚至不讀書),缺乏學識,不擅思辨。也許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只是當他們大談國學時,就讓我覺得荒誕和諷刺。 他們甚至不知道“國學”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五 假裝是一個醫(yī)學愛好者,是一件困難的事。 假裝是一個中醫(yī)愛好者,就是一件簡單的事。 假裝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是一件困難的事。 假裝是一個國學愛好者,就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人說,讀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 對于今人,讀一本《論語》,或者讀一本盜版的《國學經(jīng)典》,聽幾場國學講座,就可以裝逼。 我見過的真正熟悉中國古代文化的前輩中,鮮有人大談“國學”。鮮有人視孔孟為真理,以儒家為教義。 六 文化的重點在于積累,裝逼的要害在于姿態(tài)。 多年前我曾寫過兩句話: “喜歡使用‘博大精深’這種詞的,大抵是傻逼?!?/p> “沒文化的人都喜歡談國學?!?/p> 我知道這是我的刻薄,也是我的偏見。這些年來我聽了一些國學講座,偶爾看到講國學的前輩勸人們不要囿于“國學”這樣的概念,要有更開闊的視野。也心生感動,知道我的偏見并不適用于所有人。 但是遺憾的是,我的刻薄與偏見依然適用于太多(也許是大多數(shù))人。這么多年后,我也沒什么可修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