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河北偏城村 偏城村,所屬邯鄲涉縣。偏城村歷史悠久,保存有不少古跡。偏城劉家寨建筑十分精美,代表著一個時代地區(qū)的風格。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據(jù)涉縣相關史料記載,舊時的偏城村分為東崗、西崗和土寨子三片,是舊時山西省黎城縣的區(qū)署。1940年,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轟炸,1938年到1946年,偏城縣委、縣政府駐扎于此,八路軍129師先遣團也在這里秘密駐扎了7年之久。 劉家寨位于偏城村中心,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寨子四周是用石頭筑起的10米寨墻,僅有東南北三個門樓,寨內(nèi)分為7門圪廊、47個分院,占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xiàn)存80%以上多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筑群,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是北方少有的寨子式建筑。 整個寨子呈長方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匯集了建筑學、繪畫、文學、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藝術,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具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觀賞價值。寨子內(nèi)院落相互對稱,豎向設計隨地形依山就勢,布局結構緊湊,主房、陪房等級明顯,主次分明。 街道呈“丁”字形,為石階鋪就。沿街門樓,飛檐斗拱,大門兩側(cè)的門楣多為青石,并雕刻楹聯(lián)。高大的門樓,高高的臺階,臺階多為青石鋪就,且底層臺階下設排水道,門前有上馬石、拴馬石,屋頂為坡屋頂。出飛檐,圓椽,方磚蓋瓦,屋頂壓背,兩端出獸。建筑裝飾以雕刻、彩繪為主,木雕、彩繪多用于室內(nèi)裝飾,磚雕、石雕多用于室外裝飾,云線雕刻柔和優(yōu)美,雕梁畫棟異彩紛呈。 劉家寨內(nèi)的“將軍第”最為威嚴。它是串聯(lián)式的一進三院,依山而建,前后落差有9米之高。可以從一條50米長的甬道走向二門,路兩側(cè)各有兩層配房,進二門是一座左右對稱的廳堂,堂內(nèi)套間,約50米深,木雕窗欞,石刻柱頂。穿過廳堂,上三階,又進一四合庭院,正中是正堂大廳。 現(xiàn)在的劉家寨,老屋新房混存,留存下來的石碑磚刻、雕梁畫棟、字聯(lián)書畫,既留有明、清之古韻,亦有民國、文革和現(xiàn)代的氣息。這些過往和現(xiàn)代的氣韻無一不見證了劉家寨的繁華、衰落和變遷。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中國陷入危難,劉家寨也隨之進入風雨飄搖之際。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劉家寨這里也燃起了革命的烽火。 劉家寨的北門樓是整個寨子的主門,曾翻修過幾次,現(xiàn)存的門闋上,還有石刻的蓮花、犀牛望月等圖案。劉森林說,蓮花是道教的象征,明朝時盛行道教,所以證明劉家寨至少在明朝時期已經(jīng)存在。 行走在劉家寨的各條街道和各個院落內(nèi),隨處可見捶布石、志石(練武用的石頭)、上馬石、拴馬石、磨盤、石獅子等石刻,這些缺角少腳的石刻見證了劉氏一族曾經(jīng)通過勤奮練習、勤勞耕作來實現(xiàn)自己的希望。 |
|
來自: 獵鷹個人圖書館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