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西北的胖子,手里的兵不多,錢也不多,為何能將龐大的大漢帝國皇帝以及朝廷拿捏在手中,玩得比誰都溜? 這個胖子,便是董卓!
所以,單以普通情勢而論,董卓并沒有一舉拿下洛陽權柄的可能。 但問題就是當時的形勢并不普通,大將軍何進剛死,宦官們也被鏟除殆盡,換句話說,朝中宮中都沒有強硬到能壓制董卓的力量。 那么,除了大將軍和宦官之外,朝廷之上還有沒有第三個能出來主持大事的人物呢? 有!那就是袁隗,時任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也就是說,何進死后,他便是朝堂之上最有權力的人。 袁隗是誰?其實就是袁紹的叔父,所謂的“四世三公”之第四世。 按理說,董卓得聽袁隗的。
這人是誰?丁原! 演義里說丁原是荊州刺史,這便胡鬧了,他若真是地方官,就不該在此出現(xiàn)。事實上,丁原的真實職位是執(zhí)金吾,也就是京師警備大臣,換句話說,京城里的武裝力量,在他手里。 所以董卓便把瞄頭指向了這位丁原。而具體細節(jié),倒是和演義里有些相似,確實是呂布反水,殺死了丁原,以至于京城最后一支武裝力量也落入董卓旗下。 有了完整的兵權,董卓便囂張起來,首先是暗示朝廷,該讓出個三公官職給他來做。 有沒有呢?還真有!沒多久,司空劉弘便被罷免了,理由是最近天老下雨,是不是你這個司空工作不認真呢? 于是董卓便成了三公之一的司空。 可是董卓的志向遠大,實在不是一個司空就能滿足的,很快他又找來袁紹,說眼下這個小皇帝看上去不太行啊,咱換個小朋友來做行不行? 董卓這意思,其實是在試探,能不能和袁氏家族組成聯(lián)合陣線。但袁紹立馬就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廢嫡立庶,這個不行!” 袁紹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董卓的態(tài)度也同樣明確,非要廢立不可,雖然不敢害袁紹,但袁紹也自知危險,立馬就跑到冀州去了。 在這個問題上,袁紹有種,可他叔叔袁隗就不一樣了,誰做皇帝不是做啊,只要俺還是作三公就行哪!于是兩字:如議。漢少帝這就被廢了。 皇帝換人了,新三公也就立馬換過,董卓再上一層,做了太尉,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老董已經(jīng)成了東漢朝堂之上合法的百官之首。 在許多人看來,老董你追求的功名利祿已然都得到了,該滿足了。
第一步,就是幫此前試圖鏟除宦官勢力的前任陳蕃、竇武等人平反,所有被禁錮的黨人也都給予平反、恢復爵位。 第二步,那就是提拔一大批之前被貪官污吏埋沒的天下名士出來做官,借以收買人心。譬如說荀爽(后來曹操手下頭號軍師荀彧的叔叔),這時候就出來做了司空。劉岱、孔伷、張邈這些后來反對董卓的名人志士,也在此時出來做了州刺史、郡太守。相反倒是董卓自己的那些個部下,如李傕、郭汜這些人,反而沒什么特別的提拔。 倘若董卓完全如此作為,那么他這個國家領導人完全是合格乃至于優(yōu)秀的,可問題偏偏就是,他在這同時也做了些讓大家都感到害怕的事。 第一樁便是亂殺人,而且殺的就是當朝命官、侍御史(中央監(jiān)察官)擾龍宗,理由居然是這家伙來向他報告的時候沒有及時解下身上的佩劍。 其實這只是個單獨個案,若只有如此一例倒也算了??善S后他就干出了放縱士兵打劫京城里富庶人家的勾當,也不說你是否有罪,但凡有錢人家,他直接放出軍隊就沖進房子,做三件事:殺男人、搶女人、劫財! 這,就不是一個想有一番作為的董卓能干出來的事了。 于是,曹操跑了(演義中虛構了他刺殺董卓一事),袁術也跑了,東郡太守喬瑁發(fā)帖揭露董卓罪惡了,終于到189年的春天,關東州郡便打起了討伐董卓的旗號——換句話說,董卓好不容易拿捏到手的天下大權,轉瞬間便沒了,反而成為了天下英雄共指的罪人。
縱覽歷史,似乎很少見董卓這樣失敗的權臣。是智商太低,還是情商太低?就事實而言,實際上董卓絕非智商情商雙重低下之人,他的失敗,關鍵在于想錯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了強大的武力,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所為? |
|
來自: 花小鼠 > 《邦家翻覆-奸雄與亂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