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永樂時期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了青花瓷制造工藝的進步。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公元1403一1424年),年號永樂。當(dāng)時社會安定,城市繁榮,特別是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后,疏浚會通河,修整運河,暢通漕運和水上交通,使運河沿線的城市也繁榮起來。加之自永樂三年年)開始派三寶太監(jiān)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促進了海內(nèi)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這時一方面將國內(nèi)瓷器推銷到海外;另方面又帶回制青花瓷所需的“蘇泥勃青”色料。由于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在瓷器造型上也吸收了中亞地區(qū)的器皿特征,如永樂青花水注、無擋尊、花澆、臥壺等,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永樂青花瓷用料 永樂青花瓷用料與洪武青花不同,洪武青花多采用國產(chǎn)青料。永樂青花用料,一般只采用進口的“蘇泥勃青”一種。這種青料的呈色青翠鮮艷,繪在瓷胎上,有深有淡,層次分明,濃處凝聚呈黑藍色或深藍色或黑褐色的錫光色。在瓷器上的效果如同在宣紙上繪水墨畫一樣,筆墨散暈,淋漓盡致有自然美。永樂青花瓷用料淡雅,筆劃輕細,所以呈現(xiàn)出鮮艷絢麗,清晰明快的效果。在線條的紋理中有時有鈷鐵的結(jié)晶斑點,呈星狀點滴暈散,淺淡處結(jié)晶點較少。正因為有自然暈散的特點,致使人物面目不清,所以永樂青花紋飾中很少描繪人物。 例如青花云龍紋扁壺,青料系用進口的蘇泥勃青,不僅色調(diào)清麗,而行龍整體有暈散,配以流云朵朵,青色穩(wěn)定而畫動感極強收到燒造技術(shù)上的成功。 而青花花果紋執(zhí)壺,主體紋飾在壺腹的兩面海棠式開光中,一面畫折枝枇杷,一面畫拆枝桃實。青花用料為蘇泥勃青,青花色深濃,有點滴暈散,為永樂青花特征。 二、永樂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紋飾 隨著經(jīng)濟繁榮和生活用品多樣化的需求,明代青花瓷用品種類之多,遠遠超過前代,造型豐富多彩而秀俊清麗;紋飾流暢,取材于大自然動植物,多樣而生動。 造型有碗、盤、碟、杯、瓶、壺、爐、罐等。紋飾多繪折枝菊、折枝蓮、折枝月季花、纏枝蓮、四季花卉等。造型與繪畫渾然一體,有機結(jié)合,形成永樂青花瓷的獨特風(fēng)格。 1.永樂青花杯類 壓手杯——永樂官窯青花瓷上有年號款的極為罕見。傳世品中僅見有三件壓手杯上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款。這三件器型基本一樣。 此杯為明代永樂瓷器中之杰作。坦口,折腰,滑底砂足。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如將其托在手里,切合于手心;如果執(zhí)于手中,則恰合于虎口,均有凝重之感,故稱“壓手杯”。 外壁口際繪梅花小點,中部繪纏枝蓮八朵,朵朵不同,碗心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大小如粟米,寫在雙獅滾球內(nèi)為精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再次。所以明代谷應(yīng)泰在《博古要覽》一書中提到:“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闭蛉绱?,被后世視為無尚珍品。故歷代一直不乏仿制品,最早贗品見于明萬歷朝,以后清初康熙、雍正時仿品最多,乃至光緒年間仍有仿制。但真品與贗品區(qū)別很大,極易鑒別,贗品胎體重厚,紋飾粗劣,器型放大。 2.永樂青花碗類 雞心碗——敞口,往下漸漸收斂,深腹,小圈足,碗底心呈尖形,如雞心樣突起而名,是永樂時期流行的器型。常見有大小兩種。青花器外壁多飾蓮瓣紋。 饅頭心碗——也叫臥足碗,敞口,弧形淺壁,器底心拱起,臥足,整體似饅頭故稱饅頭心碗。胎釉色白釉泛青。青花多黑褐色斑塊,口沿處明顯暈散。外口沿一周為波斯文,意思是“感謝真主賜?!保獗陲椧匀缫庠萍y及卷草紋組成的圖案,壁底飾轉(zhuǎn)枝花卉一周,共青線七條。壁內(nèi)口沿一圈波濤紋,內(nèi)壁和中心繪如意云紋及卷草紋,壁底部繪轉(zhuǎn)枝花卉一周,器內(nèi)共青線七道。 此碗充分顯示,我國明代與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這是明永樂時期與伊斯蘭國家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珍貴見證。 高足碗——敞口,從口部至底部漸收,高足,其足約為碗身的一半。在紋飾上有的繪庭園仕女,繪畫精細。 收口碗——斂口,器壁較直,腹部下垂,平削足,底心微下塌,細砂足底無釉,有火石紅斑。釉質(zhì)肥厚、光潤。胎體輕薄,透光時泛肉紅色。器壁刻有暗花,上邊沿飾纏枝蓮紋,下邊沿飾以卷草紋。 墩式碗——器有大小,大者口面約40公分左右,腹部下垂。繪有纏枝蓮和折枝花果等圖案。青花色澤鮮艷。 此外,還有敞口碗。如“青花嬰戲圖碗”。 此碗特點:敞口、淺腹、矮圈足。器內(nèi)潔白無紋飾。器外身繪十六兒童戲樂圖,襯以假山石、花樹和山景。圈足繪紋一周。 3.永樂青花盤類 永樂青花盤的造型,主要有三類:撇口式、收口式、器沿菱花口式。紋飾多繪纏枝蓮、折枝花、云龍紋等。圈足比元代大。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大盤——此盤器口呈十二瓣菱花式,撇口寬邊,弧形淺壁,平底,矮圈足。胎厚重,白釉泛青綠色,青料發(fā)色較暗,多深色斑。器里邊上一周為轉(zhuǎn)枝靈芝,壁飾折枝菊花、牡丹、牽?;?、芙蓉等花卉。器心為纏枝番蓮、山茶、牡丹等花卉。器外口邊上下各青線一道,壁繪折枝番蓮、菊花、牽?;ā⒛档せǖ然ɑ芤恢?,足邊繪青線二道。 永樂時期對外交流甚廣,特別是中東地區(qū)對中國的陶瓷倍加歡迎,這種大盤主要運銷當(dāng)時的波斯一帶,此盤的紋飾與當(dāng)時波斯瓷器紋飾相近,可能受波斯的影響。 4.永樂青花瓶類 梅瓶—是明代常見的一種瓶。其特點是體高、口小、白地、青花。器身和肩比底寬。 梅瓶最早見于唐代,到宋代已經(jīng)流行。有人認為:“口徑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曰‘梅瓶’”,意為插花用之瓶。但上海博物館藏一件宋代白地黑花梅瓶,器身上有銘文“清沽美酒”四字,看來梅瓶的用途不僅是“插花”,也是一種儲酒器。此瓶從金元起作為隨葬品,有人又認為是明代專用的一種“風(fēng)水瓶”。 此外有蓋的梅瓶,在明代初期已十分流行。因為它有蓋,作為插花用途顯然不妥。隨葬梅瓶的數(shù)量,依墓主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區(qū)別,其中多數(shù)空無一物,而且又與其他供器或食用器皿分開陳列,這樣就使人們認為既不是供器又不是食用器皿,可能是一種明代皇族專用的“風(fēng)水瓶”。這也是一家之言吧。 扁腹綬帶葫蘆瓶——器仿葫蘆形。小口、直頸,頸側(cè)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俗稱“抱月瓶”或“寶月瓶”。是永樂景德鎮(zhèn)窯常見器物。 此瓶造型明顯受近東金屬器物或玻璃器皿的影響,是由扁平大壺演變而來。底足橢圓略呈長方形圈足,器底有釉,器為數(shù)部黏接而成,腹部可見橫接痕跡。青花色鮮艷,有褐黑色斑,白釉泛青。胎堅實。葫蘆上半部飾以一周轉(zhuǎn)枝竹石菊花。圓腹兩面以寶石花為飾紋,又稱佛花圖案。中心為一太極圈,周圍飾以卷葉紋。兩耳下端飾一折枝花卉。 玉壺春瓶——此瓶由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特征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以變化的弧線構(gòu)成柔合的瓶體。宋代創(chuàng)制,元、明、清景德鎮(zhèn)繼續(xù)燒造。 天球瓶——此瓶的特征為直口、長頸、腹渾圓,似圓球,故名。天球瓶始于明永樂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多為青花“青花蓮天球瓶”為代表作。 此天球瓶通體繪纏枝番蓮,肩部繪互相連接的如意下垂紋。外口沿、長頸與主體球部用二道青線相隔。顯得疏朗而規(guī)則。胎骨堅硬,呈青灰色。青花濃淡不均,此瓶造型優(yōu)美獨創(chuàng),一直影響到清代。雍正、乾隆又燒制青花釉里紅和粉彩等品種。 此外龍紋飾是典型的明永樂紋飾特點。永樂龍紋,改變了元代身細、頭小的幼稚龍形態(tài),變得形體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反映了永樂時期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的國威。龍首比元代變大,上、下顎較長,上顎高高突起,張口伸舌,舌如戟狀,下顎有兩束疏須,頭毛是一束束的疏毛,發(fā)曲而上沖,有怒發(fā)沖冠之勢,顯得神威。此龍龍爪為三趾,趾甲成三角形,略有內(nèi)彎,顯得鋒利剛勁。 5.永樂青花壺類 青花鳳凰三系把壺——此壺主體身為扁圓形,小口唇卷,曲流,竹節(jié)形把,肩上有三個環(huán)耳,故稱三系。平頂蓋,身繪鳳穿蓮紋。 執(zhí)壺——壺身和玉壺春瓶一樣,僅身加上長流和高把?!疤烀駱遣卮伞庇幸坏湫汀扒嗷ɡp枝牡丹紋執(zhí)壺”。 此執(zhí)壺,胎白略輕,白釉厚處泛青綠。青色灰藍,有結(jié)晶黑斑。頸部繪蕉葉紋一周。肩和腹部滿繪纏枝牡丹。壺底足外沿及壺嘴部,繪回紋圖案。各部分紋飾以青線相隔。 雙耳扁壺——圓形扁腹、短頸、兩側(cè)聳立雙綬帶,故名雙耳扁壺。 此外,永樂青花瓷器還有各種造型的盆、洗、缽、花澆及罐等。 “洗”為盛水用具。由于形狀不同而取名各異。如“桃式洗”,因其形態(tài)如半個桃子,故名。有的洗的造型,因撇口折沿,故名“折沿洗”。 《天民樓藏瓷》中的“海龍紋小罐”也很別致:此小罐主體腹部繪龍紋兩條。其龍首與永樂其它繪紋一般相同,但整體造型與一般不同,此龍沒繪四足,而將前足為冀,后足為鰭,在小罐中也具有代表性。 三、永樂民窯青花器 1.青花顏色 傳世永樂青花瓷器書寫款識的為數(shù)極少,判斷永樂青花帶來一定困難。因此有必要從顏色和胎釉去考察。 明永樂民窯青花瓷鈷藍發(fā)色和洪武民窯大體相似,以靛青為基調(diào),流散現(xiàn)象或多或少存在。大多器物為靛青色中夾雜黑褐色斑疤。其色澤垂流或凝聚處釉面稍稍凹陷,如元末明初官窯青花的蘇泥勃青料摻加國產(chǎn)石子青發(fā)色,只是色澤略顯深沉。另有發(fā)色明麗些或黝黑些的,大都夾有黑褐色斑疤。 2.青花瓷胎與釉色 明永樂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瓷的胎大多比較白凈,也有少數(shù)呈淺灰白色。一般燒結(jié)后瓷化程度良好,瓷質(zhì)堅致,個別的瓷化程度不好。 由于胎體白度的差異,使釉色在兩種不同的胎體呈現(xiàn)不同的色調(diào)。白色胎體的釉色大多大白中含青,釉質(zhì)滋潤,顯極細桔皮紋。 器身這種釉色的瓷器底部釉有三種不同類型:其一底釉蘋果青而透明;其二同器身釉色相同;其三器身有細碎白片,砂底,底部呈淺色赭紅。白色胎體的還有一種淡卵青釉,釉質(zhì)潤亮,稍稍透明,具細桔皮紋并開細長白片(同種釉色也有不開片的)。白色胎體的還出現(xiàn)粉白色釉和蛋殼青釉。 3.青花器的足型鑒別 永樂民窯青花器的足型較洪武所制有區(qū)別,一般的圈足較深,“足高”較大,內(nèi)壁鏇削干凈,圈足內(nèi)壁和底面垂直甚至小于90度(內(nèi)傾),和洪武所制圈足內(nèi)壁離心傾斜,和底面呈“軟躺勢”完全不同。足端露胎線平切,因而較洪武制品為寬。底面砂底釉底均有,然砂底較多。 四、鑒定永樂青花瓷的要點 綜合上述,鑒定永樂青花瓷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手: 1.各朝青花用料不同,洪武為國產(chǎn)青料,永樂青花主婆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此料氧化錳與氧化鈷的含量差不多,而氧化鐵含量高。所以在青料上往往見到錫光色,濃處呈黑褐斑,給人以下沉之感,有自然暈色。 2.各朝造型特點不同,永樂青花器器型清秀,圓潤、靈巧。同時這一時期為了對外的需要,在器皿的造型上吸取外來的色彩與造型。如:無柄扁壺、綬帶葫蘆瓶、執(zhí)壺、有系蓋罐、無擋尊、花澆等。 3.胎足特征不同,因為各朝都有各朝特定的處理手法。永樂青花器,常見的器足有高深外撇式圈足、內(nèi)墻外撇式淺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外底邊角微有突出的齊平式圈足等。
▼點擊原文,查看《竹雕新舊辨別與斷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