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關中大儒牛兆濂的生平

 chfluofangfang 2016-09-01



張載、張子、張橫渠、橫渠先生、橫渠張子

振興 關學   為民族 鑄魂



    牛兆濂是陜西省藍田縣華胥鎮(zhèn)新街村鳴鶴溝人,1867年出生在一個清寒的耕讀之家。其父親牛文博是個小商販,有點文化,內心里始終有種“富不言商”的自卑。據傳說,牛兆濂出生之際,其父夢見宋代理學的一代宗師、二程的老師、號濂溪先生的周敦頤(1017—1073)飄然光臨門庭,于是給兒子取名“兆濂”,字“夢周”。故事聽來有些邪乎,可還真的最終界定了牛兆濂后來的人生追求。后又因牛兆濂的故居和講學的蕓閣學舍皆在藍水(灞水)之濱,故取號藍川。這些都是研究者的觀點,可以作為談資。
  
  牛兆濂9歲入塾,一覽成誦,人稱“神童”。 1882年(清光緒八年),他15歲參加縣考,名列榜首。1884年肄業(yè)于關中書院,后入志學齋,專攻儒家經學。第二年,充任志學齋齋長。因其愛好廣泛,曾遍讀兵、農、錢、谷、水利、算術之書。1886年補廩膳生員,并被聘為塾師。1888年聽柏景偉講學于關中書院,并受教于李菊圃、黃小魯等人。次年(22歲)應鄉(xiāng)試,中第28名舉人。因才華出眾,詩文延譽關輔,遠近皆以“牛才子”稱之。
  
  后因父歿母病不能進京應試,按清代科舉例制應削舉人之名,陜西巡撫端方重其才,以孝奏請朝廷,免于削名,且奏加“內閣中書”之銜,牛兆濂上書奏呈,予以堅辭。1890年任白水書院山長,開始治程朱之學。為此曾于1893年赴三原拜賀復齋(名瑞麟)為師,投身程朱理學。從此廣結道友,潛心研學,被稱為“橫渠以后關中第一人”的陜西關學派最后傳人。
  
  1898年,管理藍田縣里衙局,后又主持縣賑恤局。他廉正清明,親自制定局規(guī),率先執(zhí)行,并嚴格要求下屬。時逢陜西大災,收成銳減,牛呼吁社會急起相救,得江南義賑會捐贈,保全了眾多百姓生命。后因厭惡官場應酬辭職,講學于蕓閣學社。
  

牛兆濂照片(從左數第三位)


  1900年,陜西發(fā)生罕見旱災。負責藍田賑恤局的牛兆濂主持全縣賑恤救濟,不辭辛勞,清正躬事。其子清德欲容身賑局,謀一職事,以求薄薪濟家,牛兆濂不予應準,以安貧樂道責其子曉以大義。陜西巡撫升允以“關中大儒”并出類德才奏聞朝廷,朝廷命為“經濟特科”,促其赴京召對,牛兆濂仍堅辭不就,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1901年,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選拔專門人才。陜西巡撫升允舉薦牛,并贈以路費促其赴京召對。但他以專攻經史不懂經濟為由辭而不往。1901年廢科舉、設學堂。1903年,升允以關中書院改建陜西第一師范學堂,聘牛為總教習,一年之內書函敦請六七次,他認為自己是立志做學問之人,不能與做官者為伍,又兼與新學不通而婉言相謝。最后巡撫派人持聘書、聘金驅車登門相接,才勉強隨去。牛兆濂雖一生不愿當官,樂于教育,然師范學堂不合其意,僅事教3個月又辭歸藍田故里,仍“請程朱之學”。先后任藍田里衛(wèi)局負責人,勸學總董,省咨議局議員,亦曾于省存古總教堂掌教事。后相繼致學于三原“清麓書院”、西安“魯齊書院”、藍田“蕓閣學舍”、興平“愛爾堂”、陜西“宋濂學舍”等。他在呂氏庵講學時,因房舍不夠用,同好友茂陵張元際、張元勛兄弟及縣邑賢達人士倡議捐資擴建。除葺新原有的六間破房外,又新建東西廂房四間,取名“蕓閣學舍”,蓋因“四呂”中呂大臨號蕓閣,以示紀念先賢并推崇其所倡導的程朱理學之意。
  
  1907年秋,牛被選為咨議局議員,后又被選為常駐議員。1911年牛兆濂在任省咨議局常駐委員時,負責全省查禁鴉片煙苗工作,正當他東履藍田、西赴西府,不徇私情,嚴查徹禁罌粟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fā),西安隨之響應“反正”。作為封建儒人的牛兆濂認為“三綱五常之廢馳,乃曠古之奇變也”,他難以接受改朝換代之現實,辭去省咨議局委員之職,攜家眷避入南山。新省府當局屢書相召,牛兆濂認為他與大清君臣之分早定,一概托病謝絕。
  
  1912年,原清廷陜甘總督升允由隴東率大軍反撲西安,兵至咸陽,在西府激戰(zhàn)3個月,直至次年清帝遜位仍戰(zhàn)火不熄,西安危急。秦隴復漢軍大統(tǒng)領張鳳翙派部下郭希仁、劉守中請牛兆濂與興平張仁齋往勸升允罷兵,牛兆濂為免除生靈涂炭,慨然前往乾陵與升允相晤,陳說利害,使升允即日罷兵息戰(zhàn),此事成為牛兆濂一生中之美談。此后他專事講學于清麓書院,以宏揚儒學為己任,慕名來學者與日劇增。
  
  1917年春,牛兆濂偕同張果齋等友人同道應邀出游各地,赴山東曲阜、鄒縣,拜謁了孔孟廟祠,大償平日仰止之忱,并作有《曲阜告至圣文》、《鄒縣告孟子文》等祭文。接著又南下金陵、東抵上海,又朔江而上至武漢。此行本意在南方會友講學,但因道學上的分歧,加之語言不通,服飾違時,為南人譏笑,憤而歸返。至華陰時又登游華山,攀至絕頂,方泄心中不快,并作了《登華山詩》:“踏破白云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北磉_了他實想將已被潮流沖擊的孔孟程朱理學扶持起來的心理狀態(tài)。

牛兆濂全家照

  牛兆濂晚年時雖不再喜游,但凡各地同道邀講,則欣然前往。其時已名聲更盛,“所過之地,爭瞻風采,途為之堵”。從1918年起,牛兆濂基本定居蕓閣學舍,尊儒崇孔,研習理學,致力教育至終。牛兆濂一生桃李滿天下,弟子遍及秦、晉、豫、魯、冀、皖、隴、鄂、蘇、滇等十數省以及朝鮮國。
  
  1926年,劉鎮(zhèn)華圍困西安數月不下,親至藍田求教于牛兆濂,牛兆濂對鎮(zhèn)嵩軍禍陜害民早就深惡痛絕,安能為其出計,概以譏諷隱喻之言以示之,留下了許多佳話和傳奇故事。這一時期,全國軍閥混戰(zhàn),擴充實力,民不聊生。目睹此社會現實的牛兆濂憤然寫下諷刺這種現實的打油詩:“大禍中原小禍秦,自微亦足禍相鄰,蒼天若念黎民苦,莫更等閑出偉人”。同時還寫有針砭時勢,斥責弊政的“侈費一也,冗員二也,苛斂三也,貪污四也,……民力其能乎!”的呼號。
  
  1929年關中大饑,牛兆濂每飯以黎藿充饑,門人勸其加餐,牛兆濂曰:“餓殍遍途,吾忍飽乎!”這是自謂清高孤傲的牛兆濂所以能獲得人民喜愛的根本原因。
  
  強烈的民族精神是牛兆濂一生中憂國憂民意識中最突出的表現:面對列強對中國的欺侮,他“終身不服外貨”。 楊虎城任陜西省主席后,派藍田縣縣長曹漢英帶紳士十數人持聘書和聘禮邀牛作顧問,但牛力辭不受。1931年“九一八”事變,牛義憤填膺,減膳數月以志愛國之心,并積極倡導抵制日貨,用攘夷之說激勵學生愛國救亡,并在報上發(fā)表《鬩墻謠》詩,號召國人團結起來,共御外侮。1933年日寇進占山海關,復據承德。牛兆濂與興平張果齋先生糾合義勇五百,通電全國,決心出師抗日,其愛國之志,莫不感動國人。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他極為感動,認為“全民聯合抗敵,由此發(fā)揚,中華民族便有復興之日”。并親自組織300名兵勇,懇請投筆從戎,效命疆場。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日本向中國增派八個師團的兵力,準備大舉進攻華北?;疾≡诖驳呐U族ヂ動嵑笸床挥?,憂憤不已,寢食不安,病情劇增,于7月21日病卒,猶死不瞑目。
  
  牛兆濂逝世后,陜西各界進行了隆重悼念,遺體安葬在藍田縣城郊外的五里頭村蕓閣學舍后邊的山坡上。然而,時光僅僅過去了70年,先生的十余畝的墓地墳頭已經看不見了,墓碑也被拆除,四周的參天樹木早被砍伐了。
  
  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雖潛修理學,也博學廣聞,諳達天文地理,尤長邏輯推理,預見性強。人有疑難求之,多以所學排解,無有不奇,故秦地無不以“圣人”稱之,甚至被神化為“牛神仙”。 他過著“十畝薄田,一度春風一度雨;數椽茅屋,半藏農具半藏書”的耕讀生活,給關中百姓留下了“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上銀錢是催命鬼”這樣的民謠。他一生奉行“學為好人”之道,德行鄉(xiāng)里。牛兆濂逝世后葬于他終生講學的蕓閣后岡,各級政府予以撥資助葬;《大公報》以“關中巨儒牛藍川先生逝世”為題作了報道,并被地方政府特準入鄉(xiāng)祠,每年定期祭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