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竹馬、竹馬,數千年不老的童話…… 在湖北省安陸市,竹馬作為孝感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已流傳千年。大唐竹馬俗稱“跑竹馬”,始創(chuàng)于唐朝,是融舞蹈、擊樂、歌唱于一體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造型獨特,唱腔優(yōu)美。主要流行于安陸市、京山縣、應城市、廣水市一帶,是春節(jié)、元霄節(jié)走村串戶沿門祝福或集會喜慶時進行表演的民間傳統(tǒng)活動。 竹馬,最初只是兒童游戲時當馬騎的竹竿,就一根竹竿兒,一端綁縛著刻成馬頭的木質模型,另一端裝著可滾動的輪子,童子跨于上面,假作騎馬,歡蹦在漢時的街道庭院;大唐盛世,竹馬因了青梅這個參照物,而從簡單的物質一躍至精神的殿堂,進入詩歌的新紀元,跨入“竹馬詩”最豐富的時代;宋、元時期是“竹馬”入戲達數百年的黃金階段,在民間廣泛傳承并且流傳至今。? 相傳李白隱居安陸碧山時,武師謝龍武經常到碧山與李白對飲,暢談國事。李白非常敬重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等瓦崗寨英雄們。受李白的影響,謝龍武創(chuàng)編了“跑竹馬”。因歌頌的是唐朝的英雄人物,故取名為“大唐竹馬”,沿襲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馬象征著勇敢、成功和和諧,有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馬到銅玲響、親朋都來往之說。 竹馬的制作:竹馬用竹篾編織成內空外園的兩節(jié)竹,前節(jié)和頭頸連在一起,后節(jié)與尾連在一起,馬身用紙糊好后再用彩紙制成,白、紅、黃、花、黑各色彩馬。每匹馬代表一位歷史人物。表演者將竹馬系于腰間,左手握兵器,右手執(zhí)馬鞭,兵器用木、篾、紙制成。馬鞭用竹根彩線制成。 大唐竹馬表演的基本步法有:1、小跑步 2、晃身步 3、跪步4、前俯后仰步 5、吸腿步 6、弓步亮相 7、蹲顫步 8、跳轉 9、打八叉. 竹馬表演的常用隊形有:發(fā)馬;走馬換將;橫轉龍頭;縱轉龍頭;四門將;縱絞麻花;橫絞麻花;鴿子翻身等. 大唐竹馬深受民眾喜愛并融入到百姓的生活方式中。安陸市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大唐竹馬十分重視,1986年文化局組織文化館、文化站、舞蹈、音樂、美術等干部到雷公鎮(zhèn)對大唐竹馬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編輯成舞蹈文本,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2008年傳承人謝問家、萬付華等人重新組建大唐竹馬隊. 2009年6月12日在雷公鎮(zhèn)文化站舉行了隆重的展演儀式. 2010年5月12日在雷公鎮(zhèn)舉辦了有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三級專家參加的觀摩表演. 2010年6月12日第五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參加孝感市“非遺”民間舞蹈全市調演并獲優(yōu)秀獎. 2010年12月參加電影《撐起那片天》片中慶典活動表演. 2012年元宵節(jié)參加安陸市舉辦的“鬧元宵”表演. 2012年4月接受《湖北壟上頻道》專訪. 作者單位:安陸市檔案局 湖北省檔案館“讀檔”公眾號期待您的關注! |
|
來自: gudian386 > 《游戲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