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 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國家。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時期,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qū)。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nèi)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jīng)歷了約三百年。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nèi)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qū),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jīng)完全退出漠南地區(qū)。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jì)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公元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yuǎn)走中亞。其后,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xí)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后姓劉,我國陜北姓劉的很多,或許就是匈奴的后裔。匈奴進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有可能是其后裔。 源自中原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靶倥?,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于北邊,隨草畜牧而轉(zhuǎn)移”。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 《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熏育、獯鬻)以殷時奔北邊?!币饧聪牡暮笠岽揪S(獯鬻、熏育)在殷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淳維又作熏育、獯鬻、熏粥、葷粥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xué)者根據(jù)《史記》記載的后半段文字,認(rèn)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tǒng)的概括,認(rèn)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zhàn)國時的胡,都是后世所謂的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北州以定?!边€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tǒng)稱為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并為一家,”即匈奴統(tǒng)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塞種文化塞種,是源自中亞的東伊朗語族高加索人種,與匈奴、康居、烏孫、大宛習(xí)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在印度建立貴霜王朝。風(fēng)俗上,不論塞種人還是匈奴人,都有獵頭的習(xí)俗。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攻戰(zhàn),斬虜首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笨梢娦倥擞蝎C頭的習(xí)俗,在戰(zhàn)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而在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的筆下,塞西安人也有著相同的獵頭習(xí)俗。他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zhàn)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夸耀。同樣的,匈奴人和塞種人都會將敵人的頭顱制作成飲酒的器具。 《史記·匈奴傳下》中記載,匈奴人在打敗夙敵月氏人后,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作成了飲器,與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以老上單于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而希羅多德的《歷史》中介紹,斯基泰人會將敵人的頭骨沿眉弓切開,取頭蓋部分,裹上獸皮,并鑲上金屬邊緣作成飲酒器具,被獵殺者的身份越高,所制成的酒杯檔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往往要鑲上金邊,甚至綴以寶石。此外,匈奴人的墓葬和斯基泰人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人牲,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塞種都是在酋長(或首領(lǐng))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于匈奴人,其人數(shù)達(dá)到上百或者上千之多。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nèi)蒙古境內(nèi)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準(zhǔn)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陜西境內(nèi)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nèi)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重要的是首飾、劍鞘飾、馬飾或帶飾,如項圈、耳墜、串珠、冠飾以及各種動物形飾片或飾牌,沒有任何器皿。這些飾片飾牌均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為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反映在裝飾圖案上,就是奇異的動物文飾,多為動物斯咬的景象。還有鷹首獅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亞的格里芬獸還是塞種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現(xiàn)出類似的造型和修飾風(fēng)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