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訂親 合婚后(或有的家長不信合婚那一套),男女雙方家庭議定后,由男家設(shè)宴請媒人,宴罷,便要互換啟柬。男方上寫:“敬求金諾”,女方上寫“仰譽玉音”或“謹遵允命”等。男方要買糖果及“壓啟柬”的金銀首飾交媒人送給女方,稱為“下聘禮”即訂親禮,俗稱“傳小啟”、“遞紅”、“過紅”、“換小帖”等,又稱“納吉”。表示親事基本已定,此后男女雙方不能悔婚。結(jié)婚前還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是秦漢時期已確定而傳承至今的婚嫁程序。
二 傳啟 傳啟有傳小啟和傳大啟之分,傳小啟是訂親儀禮,傳小啟過去是銀手飾為主。雙方相好訂親或商定好的議事形式只是一包糖塊或一張紅紙?zhí)印5苋⑵鹌迡D,過得上日子的家庭可不這么簡單去做。一般男方都在這第一禮儀上顯示一下家庭富裕,表示對女方的誠心。邳州大部分傳小啟要帶五色禮(即粉絲、雞、魚、肉、糖果)、衣物和訂親禮錢及包袱,傳小啟的包袱皮是三尺紅布,約定俗成,這在邳北尤其突出。禮錢有六千六百的,有八千八百的。邳中部、南部多不講究五色禮,定親禮錢也沒有這么多,僅花一二千元錢就行了。“過紅”、“傳小啟”俗言是訂親的“擋頭”、“信言”或“信物”,以此今后男女雙方不要再提親或談戀愛了。 傳小啟必由男家人陪同媒人一同去女家下訂親禮;邳北男家要三輩人,帶上傳啟禮物、禮錢同媒人前往。這時女家要備酒席,請友人作陪。宴后向男方退回一半五色禮(邳北時興退一半,留一半);女方需要回話的事由讓媒人回報給男方家長。 傳大啟與傳小啟,邳州形式相同,而傳大啟更隆重,聘禮更多,俗稱“過大禮”、“大聘”。傳大啟,又叫“納采”、“納徵”,“六禮”之一。傳大啟還是上次傳小啟的三輩人帶聘禮聯(lián)同媒人前往女家,一般不換人。二十世紀80年代聘禮是三轉(zhuǎn)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必不可少。90年代后聘禮又隨著時代和生活提高而增多,一般為摩托車、自行車或電動車、電視機、VCD、手機、三金(金耳環(huán)、金項鏈、金戒指)及春夏秋冬衣服各1——2身,鞋、襪、枕、巾、化妝品、皮箱等,另加五色禮和聘禮;聘禮,大體是“六千六”、“八千八”、“一萬一”這三個數(shù),這三個數(shù)字都是吉利數(shù),以此討口彩,以求大吉大利。“六千六”意為吃喝不愁,“八千八”意為越過越發(fā),“一萬一”意為“萬里挑一”,是對女方高看羨言之意,是對女方的奉敬吉數(shù),也成為習(xí)俗的吉語。傳大啟一定要有包袱,意為“包福”。包袱里要用紅紙包上一點鹽,意為(咸)賢惠;包上麩子,意為有(麩)福;包上二棵艾,意為兩心相(艾)愛;包上二棵蔥,意為雙方聰明、嘉禾到老;包上一包麥面和一包谷米,意為“米面夫妻”生活美滿,意為白面(美好)夫妻,“米”意為“籽”,多子多福。 包袱不要打系扣,要用紅綠線穿在兩根針眼中,然后關(guān)別在包袱的
疊角上,將線繞纏在針上,紅綠線意為鴛鴦線,是婚姻之禪月老掌管在手中的姻緣線繞纏之意為天作之合,同心合體,(針代銅意)。有的一邊放物或一邊關(guān)針一邊唱歌訣:“小關(guān)針,亮閃閃,俺把傳啟包袱關(guān),一關(guān)包袱放進艾,夫妻二人愛相連,二關(guān)包袱放上鹽,夫妻二人帶宿緣,三關(guān)包袱有麩面,夫妻米面日月甜,四關(guān)包袱插上蔥,兒女聰明讀圣賢,五關(guān)包袱紅綠線,兩下為親永不斷。”傳大啟或傳小啟必須在上午12點前到女家,過晚到女家會添猜疑之心。 過去下聘禮,要抬喜盒子,內(nèi)放四色禮:煙酒糖茶,沿街吹吹打打送至女方,女方大宴招待?,F(xiàn)今送采禮傳大啟要車推車拉,沿大街大路十分榮光的送至女方,女方大宴招待后,乃退一半五色禮與親家,以示禮數(shù),并送媒人一行傳啟人出村歸親家述事。 傳大啟,要有禮貼,文法頗有講究,如說雞為“德禽四翼”(四只)、“(鯉)禮(魚)余成雙”等。 傳大啟必要下“訂婚啟書”,即啟貼。啟簡,“貼”簡有“封”和“鐵”之意,即下過啟貼就訂下鐵打的婚姻了,誰也不能干擾了,也不再改口了。男家送女家的叫“乾書”,女家送男家的叫“坤書”,其格式多種多樣,內(nèi)容言辭稱謂等也隨之改動。一般是以雙方家庭中的主婚人為準則,如雙方父母在或不在,或一父或一母在,或祖父均在等情況,啟簡言辭稱謂十分講究且有分寸,不能生搬硬套,免得出現(xiàn)失敬或其他誤解等。啟簡一般豎書格式,有面和底,又有三折或六折等,下面僅舉幾常見的啟簡為例: (一)男方傳啟簡式 1 男家(男家女家均有父)傳啟簡
式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 面 2 男家(男有父,女無父有母)傳啟簡式 六折 五折 四折 三折 二折 一折 面 3 男有祖父有父,女有父傳啟簡式 四折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面 4 男家本人主婚(向女方家長兩輩)傳啟簡式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 面 (二) 女家回啟簡式 1 女家回啟簡式(男女家都有父母)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面 2 女家有母無父,男方有父回啟式
六折 五折 四折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面 3 男有祖有父,女有父回啟式
三折 二折 一折 正面 過去女方收下聘禮后,要上香向祖宗報告,又讓女兒拜祖后出面在賓客席前,向準公婆問安,并敬上一杯“甜茶”,以此向婆家人顯亮容姿和賢惠。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女方有的在賓客前,送茶端水遞毛巾,顯亮容姿、殷勤和賢惠,以求羨言。而靦腆的女子不會在桌前走動的,家長也不讓女兒走動或閑言,以免出現(xiàn)差錯讓男方客人譏笑。 三 請期 請期俗稱“定日子”,即擇定婚日良辰。男家按女方“生庚”找合婚人占卜“八字”與“屬相”,選用該用的月份。如果這個月能用即為“行嫁月”,不能用的月份為犯忌的“忌月”。按女方年齡一年可使用2個月份,如二、八月、三、九月、四、十月、正、七月、五、十一月、六、臘月等。其它月份為“忌月”不能用。 急于操辦婚事也可以用其它月份,稱為“借月”。也有的用大年三十這天的,俗話說:“大年三十百無忌乎”。選好月份,即擇吉日良辰,擇吉日一般為上半月,也有用下半月的,但較少。一般一年月內(nèi)忌用初一、十五、二十三,不可嫁娶。邳州還有忌父母“47歲”和“51歲”者,認為是腌臜年,不嫁娶。俗話云:“四十七,五十一,家有長子不娶妻。”。 擇婚日按“嫁娶周堂”推算,從中選一吉日良辰。合婚人要開據(jù)“嫁娶書”,并送到女家。一般擇月前雙方已由媒人轉(zhuǎn)告言明“行嫁月份”,讓女方家有所準備;實在不能嫁女的也由媒人回話言明,另作商議。正常情況,只要“要”,“要”即“娶”,女家還是允口的,允口的俗稱“給”,這是邳州人雙方家長對“娶兒媳”和對“嫁女兒”的一個通稱。如男方家長說:“俺今年三月想要,不知那邊(女方)給不給”。因為“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兒女之事,辦一條了一條;俗話說:“賠不盡的閨女,辦不凈(完)的年”,父母盡力而為,能辦怎樣就辦怎樣,為難的是父母,但都多打發(fā)女兒高高興興出嫁。女家從同意嫁女那天起,就十分忙碌布辦女兒的婚事事了,嫁娶書的內(nèi)容大體是這樣: 謹遵坤命,選擇嫁娶期: 行嫁利月 茲擇于農(nóng)歷×年×月×日 全吉 開剪 擇于農(nóng)歷X月X日 開剪大吉 娶送男女客人忌×相×相 大吉 上下車轎 面向×方迎喜神 大吉 安廬安帳 宜用×屋×間,條×墻安床,×日安床 大吉 冠戴面向×方迎貴神 大吉 坐帳面向×方迎福神 大吉 路逢井、石、廟宇,用花紅遮之 大吉 天地氤氳,咸恒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農(nóng)歷 ×年×月×日 嫁娶書一般要收拾保管好,在女方出嫁,男方迎親時都要用著,并按上面的要求去辦;該回避的,一定要回避;一般指家庭人員,尤其是公婆、伯叔公、大娘、嬸子和主持婚禮的人等回避,其它鬧喜的人群就無法回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