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我國豐富而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中藥名稱也充分體現(xiàn)出古人的智慧,其用意與中藥的形態(tài)、氣味、顏色、功用、產地、藥用部分、采收季節(jié)等特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中藥通小編陸續(xù)給大家介紹一些典型的中藥名由來,以便讓中醫(yī)藥愛好者更好的認識中藥,發(fā)揚中醫(yī)藥文化! 第5期|清熱涼血藥 1、生地黃 【名解】《日華子本草》云“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沉者力佳,半沉者次之,浮者劣?!睋?jù)此觀之,地黃之名義乃涵蓋名稱與其品質。地黃生用者稱生地黃。 2、玄參 【名解】“玄,黑色也”(《本草綱目》)。陶弘景云:“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本品因形狀、顏色而得名。又稱“黑參”、“黑玄參”。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燁)之諱,改“玄”為“元”,而得“元參”之名。 3、牡丹皮 【名解】本品“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本草綱目》)。因藥用其根皮而得名。 4、紫草 【名解】“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綱目》),因顏色而得名。(紫草的藥用部位為根,而非全草) 5、赤芍 【名解】赤芍是芍藥的一種,芍藥始載于《本經(jīng)》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兩種,云“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以上5味中藥,均為常用的清熱涼血藥(能清熱涼血,以治療營血分熱為主的藥物),本類藥物性味多為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熱,多歸心、肝經(jīng)。 通過這幾味中藥名字由來的介紹,是否更能激發(fā)您對中醫(yī)藥的興趣呢! 中醫(yī)藥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快來了解和認識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