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8寶雞日報 岐山是周王室肇基之地,先周時期周原土地肥美,氣候溫和,為以農(nóng)耕為主的周人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周原土地帶給周人的不僅是豐衣足食的物質(zhì)文明,更重要的是孕育了燦爛的西周禮樂文明。 西周王朝 200多年間,岐山周原一直是周人心中的圣地,是家族宗廟所在地、周王室貴族聚居地,周公禮樂文化在此孕育發(fā)展。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西周禮樂文化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禮儀思想和禮儀規(guī)范,進而內(nèi)化為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并貫穿于心理與行為活動之中。 岐山周公廟姜嫄“背子抱孫”的建筑格局、鳳雛宮殿四合院遺址、周原社祭遺址以及周原地區(qū)出土的 60多批萬余件青銅禮器,體現(xiàn)了西周禮樂文化的外在形式,見證了西周禮樂文化曾經(jīng)的鼎盛繁榮,體現(xiàn)了岐山是中國禮儀文化的發(fā)祥地,同時也是其發(fā)展、繁榮及重要流傳地。岐山周公廟是全國歷史最悠久、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占地面積最大的周公廟。岐山周公廟是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嫄、后稷殿為輔,周公廟姜嫄“背子抱孫”的建筑格局是周公廟獨有的。 周公殿位于其周族先妣姜嫄之前,而姜嫄身后臺地上建有姜嫄的兒子后稷的大殿,世人稱這種建筑格局為姜嫄“背子抱孫”。《禮記》記載:“禮曰 :‘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為王父尸,子不可以為父尸……”尸,意為活著的晚輩扮作先祖的樣子代其受祭的人。在行祭活動中,孫可以充當祖父之尸,如果孫的年紀小就要由人抱著充當被祭的尸,而子卻不可以充當。再者,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始祖廟居中,以下是左昭右穆、父昭子穆的次序,墓葬也是依照這個次序的,這樣孫與祖又屬同列。由以上闡述分析,這種建筑格局體現(xiàn)了周代禮儀制度周祭祖禮儀——大祭之禮和昭穆制度。 如果說周公廟姜嫄“背子抱孫”的建筑格局體現(xiàn)西周的人倫精神,而“中國第一四合院”——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四合院遺址,則為家庭社會倫理觀念的物化產(chǎn)品。陜西岐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后室。令人稱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間組合的本質(zhì)與后世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北方流行的四合院建筑并無不同。整個院落的布置首先講尊卑等級秩序,其次重儀禮規(guī)范,再次要有和樂精神。四合院的“四世同堂”是傳統(tǒng)大家庭追求的大團圓理想。 周禮講求“左祖右社”,無獨有偶, 2014年 8月到 2015年 1月,周原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人員首次發(fā)現(xiàn)西周社祭建筑遺存,其主體部分是一巨型社主石,截面呈“亞”字形,上部已殘,僅存基座,埋入地下部分達 1.68米。社主石的正南方是一方形石壇,東西寬 4.2米、南北長 4.6米,系用自然石塊壘砌而成。在社主石和壇的東側則發(fā)現(xiàn)多座祭祀坑。另一座呈長方形,位于前者的東南側。初步判斷,兩座建筑從西周早期沿用到西周中期。社稷是古人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而設定的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后來成為國家的象征。 君王在社祭中的一舉一動都要納入禮制程式,站位南向而背臨社墻北垣,還要衣冠整齊,“端冕而祀之”擺威勢,示虔敬。往往在祭社神同時,又兼祭稷神、山川地諸神。中國人常?!吧纭薄梆ⅰ边B稱,其實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土地神和豐收神。西周時期社祭建筑的發(fā)現(xiàn),不僅首次為兩千多年前的國家祭祀制度提供了確鑿的考古學證據(jù),也為闡釋周代禮樂文化如何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頭等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今天的我們,面對周代先賢留給后世優(yōu)秀的禮樂文化,應以“小子安敢讓也”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重振禮樂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闡析禮樂文化的人文本質(zhì),落實禮樂文化的實踐品格,以科學的現(xiàn)代意識,提升禮樂文化的人文情懷,讓古老的智慧在現(xiàn)代文明建設中重放異彩,成為現(xiàn)代人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
|
|